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征文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关于经济体制革新新认识结论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关于经济体制革新新认识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6364 浏览:187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科学有效的改革方式是改革任务得以操作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本文在分析总结“中国式”渐进改革方式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改革的新形势,对提出了新时期转变改革的推进方式。
关键词:改革 经济体制 双轨制
引言:改革是改掉存在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体制之内实行变革。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巨大的改革和腾飞,从根本上来说来自于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创新。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是一场前无古人的、最成功的体制转型,随后不断的体制创新强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活力,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政治社会长期稳定,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一、渐进式改革的体现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先易后难、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先试验后推广(先点后面)的非均衡体制变革推进战略,即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改革战略。这一改革战略的具体特点是,它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迅速而彻底地摧毁旧计划经济体制作为首要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也不拒绝采用过渡性体制安排(如“双轨制”),整个改革过程中遵循的是“摸着石头过河”和“走一步,看一步”的演进主义逻辑。

1、 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了自上而下、先易后难的路径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许多领域的改革,一般都是在实践中自发进行改革探索,然后将改革的成功信息向上传递,逐渐为上层接受并转化为推进改革的意志。同时,我国的改革也是先从容易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的,因为这些领域涉及的利益关联部门少,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影响大,比如说通过承包制增加工农产品生产;通过市场化改革,扩大城乡商品流通;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等等。而涉及利益关联部门多、改革阻力大的社会体制以及上层建筑领域改革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大范围展开的。

2、 在改革顺序上,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社会政治等其它领域的顺序

农村改革先在农业生产领域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而后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促使国家改革统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成功又推动了原有农村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带动了农村税费、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城市改革先在国营工厂开始,企业经营承包制改革的成功要求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原材料购进、产品销售、收入分配等制度进行改革,而这些改革的初步成功又促进城市甚至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甚至政治领域的改革。
3、 在改革开放的利益分享结构上,采取了先改革增量,后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激励方法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所构建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已经从上至下形成了极强的刚性结构,很难依靠一时一项改革迅速打破这种僵化的体制结构。于是,我国在生产、流通、信贷、汇率等领域采取了“双轨制”的改革模式,比如在生产领域,对增产部分部分实行市场,对计划内实行计划;对计划内生产购进物资实行计划,对计划外生产购进物资实行市场调节;在产权制度改革上,先稳定原有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优先鼓励发展个体户和民营经济;到了20世纪90年代,对于国有企业开始实行“一厂两制”,对新建部分实行股份制,对原有存量部分保持国有制性质。众所周知,增量改革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参加增量改革的群体分享到的利益也大于原有体制。因此,存量部分为了获得改革的好处,也纷纷要求改革,由此增量改革也带动了存量改革。

二、渐进式改革推进的主要特征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整体上实行的是渐进式的办法,其具体操作方式是新体制增量推进。由局部改革逐步过渡到整体配套改革,通过“双轨制”进行体制的转型过渡,这种改革方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

源于:毕业生论文网www.udooo.com

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分部门、分企业、分区域各个突破,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化。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稳步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时间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目标与思路。

三、 渐进式改革推进方式的问题和缺陷

鉴于改革的探索性、复杂性和改革中的利益调整都对社会稳定构成压力,要想使改革顺利进行,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行的。在此之上必须考虑如何把社会稳定的压力尽可能降低到公众可承受的范围内,从而实现平稳的过渡。如果采取过激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社会动荡。
经过三十年多年的改个实践,在保证原有利益格局不受冲击的前提下,使市场制度能够以“边际演进”的方式确立。中国独有的渐进式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当然,这种改革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一些改革相互不关联;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缺乏阶段性筹划等等。具体表现在:

1、 改革设计不充分或盲目导致实践上的不成功

改革不需要设计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一边改革一边设计,在短时间内可能效果是很瞩目的,由于没有整体的规划,各项改革措施之间无法协调和连接,难免会出现漏洞,增加改革的阻力。改革不仅仅涉及到了人们之间的利益调整,而且还涉及到了理念思维上的调整。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一定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前行。

论文大全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