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债务市场 >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和失

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得和失

收藏本文 2024-01-31 点赞:16689 浏览:7186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加快,对中国的多个行业带来了影响,尤其是金融业。本文首先分析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在全球化趋势下取得的良好发展情况和逐渐暴露的问题,并且从商业银行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外资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最后总结出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大于失的结论。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金融业商业银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金融全球化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就像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国内各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的权衡持有不同的意见。有些学者肯定目前我国金融业走向国际化的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有些学者则强烈抨击金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本文从金融行业的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方面出发,探讨分析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所取得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得失,以更加直观地反映中国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得与失。

一、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趋势中取得的发展分析

1.银行业
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3769家,营业网点19.6万个,资产总额高达95.3万亿元。银行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银行业整体实力持续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表现如下:
第一,建立了多层次银行体系。加入WTO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股改,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以北京银行为首的城市商业银行成功上市,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改革帷幕拉开。
第二,银行业经营模式转变。金融业出现了银行、证券、保险三业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趋势,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出现接轨,一些大型银行正不断地向证券、保险领域扩张。
第三,银行业监管体制不断健全。近年来涉及银行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财产品经营、中小企业贷款、外部信用评级等众多规范性文件的颁布,意味着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体制正不断加强。
2.证券业
至2011年年底,中国106家证券公司净资产5674亿元,写作技巧写卖证券业务净收入1076万亿元,实现利润784亿元。在行业规模、产业结构布局、治理方法和监管制度等方面基本具备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金融行业形态。
第一,形成基本完善的业务结构。目前,中国证券业已经形成了证券经纪和财务顾问等证券产品供给的各相似度检测业务单元,拥有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基金代销和投资咨询等证券产品需求的完整产业链条。
第二,证券市场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关于证券公司监管和风险处置的基本制度,为保护投资者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等方面。
第三,证券市场开放程度稳步提高。截止2011年10月,拥有QFII(合格境外投资机构)资格的外资机构达119家。
3.保险业
2010年,保险公司总资产突破5万亿元,全国实现保费收入1.45万亿元,实现了30.63%的增速,保险赔付超过3200亿元,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大国。首先,经营理念更加人性化。保险业更多地开始关注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其次,结构调整能力不断提高。中国保险业开始注重含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的发展,一些关系到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业务出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最后,化解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保险业把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首要任务,完善了风险预警、识别、处置机制。

二、中国金融业在全球化趋势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银行业业务单一
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功能仍比较单一,注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相对滞后。要改变这一状况,商业银行需要积极探索存贷业务和增值怎么写作并重的业务发展和盈利增长模式,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降低资金依赖型业务的比重。
2.证券业规模偏小
虽然证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证券业规模仍然偏小,结构也有待完善。交易所交易品种较少,集中于股票、债券现货交易。期货品种结构简单,创新相对不足。金融期货、期权及其他衍生品还处于起步阶段。
3.保险业机制不完善
保险业旧有的体制机制矛盾依然存在,一些保险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缺陷,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这些都会制约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三、中国商业银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得失分析

1.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分析
第一,促进我国银行体制的完善。国外大型商业银行大多具有较长的经营历史和较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较高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相比,它们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手段。从我国目前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改制角度来看,外资银行为我国国内银行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和竞争对象,这迫使国内银行进行改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竞争力。大量缺乏活力的国有银行就如沙丁鱼在外资银行这种鲶鱼的冲击下意识到危机的来临,会力争在发展中求生存。
第二,引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外资银行进入为我国商业银行输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首先,成本管理。外资银行的成本管理非常严谨,银行内部不同的产品、部门,以及总分支机构之间均有严格的成本管理和核算体系。在外资银行的影响及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大部分商业银行已经有了分支机构之间的成本管理。其次,机构与人员管理。外资银行注重机构的精简和人员的素质,注重管理中的科技含量。
第三,促进金融怎么写作质量的提升。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速度,提高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在中外资银行达成合作协议后,我国商业银行可根据中国的市场及客户需求,享有部分创新成果与经验,提高创新水平。目前,境外外资银行在开发外汇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和外汇衍生产品等方面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力。第四,促进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中国银行业的人力资本具有溢出效应。外资银行的人员不外乎来自其总部或中国本土,无论哪种途径都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前者直接提供了榜样,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后者表面上是外资银行在组织内部员工培训,但实际上是为中国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可以促进中国银行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同时外资银行培训的员工会有一部分回流到我国商业银行,这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消极影响分析
第一,市场份额减少。随着外资银行各种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业务减少、客户流失的严重威胁。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就一直不断利用丰富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技术和怎么写作,在投资、理财、国际结算和金融衍生品等具有优势的业务上与我国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由于目前我国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制度,在提供综合怎么写作、应对客户多元化需求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具有明显差距,因此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低端客户比重较高,客户结构不够合理。如果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及时调整客户怎么写作战略,优质客户就会流失,这势必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第二,中间业务丧失。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首先将冲击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远期信用证、远期结售汇、利率保值、期权、期货等中间业务。据统计,外资银行的出口结算业务已经占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而且,这个趋势有增无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将扩大中间怎么写作领域。信息咨询、家居理财等业务会成为它们新的开拓点。外资银行没有行政干预,没有债务负担,资金后备力量雄厚,许多外资大银行信誉良好,能够按照市场规律灵活运作,必然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三,行业人才流失。与我国商业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具有相对简单而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相对完善的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另外,外资银行普遍重视教育投入,培训体制较为健全,员工学习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培训机会较多,再加上会我国商业银行难以企及的高薪,对优秀人才确实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外资银行在拓展中国市场的过程中必然会以优厚条件大量吸纳高素质人才。他们进入中国市场以后,由于能够向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出国培训等,势必会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优秀人才的流失。
四 总结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纵观整个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尤其是银行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远大于其带来的冲击,并且其冲击可以推动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更应该利用现今的有利局势,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多变性与复杂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审时度势,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推动下,中国的金融行业也需要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以促进国内金融行业健康快速地走向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刘树本.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8)
[2]王宪章、王迟.论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的影响及推进对策[J].理论探讨,2007(4)
[3]金成晓、纪明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创新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1)
[4]王锦珍.金融业融入全球化是大势所趋[J].中国城市经济,2007(9)
[5]万建伟.金融全球化过程中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6]赖小凤.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外资,2009(8)
[7]王青.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研究[D].2002
[8]张群.试论金融全球化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的应对之策[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5)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