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债务市场 >试析盈余行业整体和内部个体间盈余管理行为

试析盈余行业整体和内部个体间盈余管理行为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16956 浏览:714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联系电力生产行业自身的行业特征,采用扩展的琼斯模型对该行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分析,但延长了时间跨度,从而证实了电力生产行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后又通过分析新会计准则颁布后2008-2012年,该行业内部不同上市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的异同点,从行业内部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
电力生产行业;盈余管理;琼斯模型;净资产收益率;累计折旧
1672-3198(2013)19-0143-02
1 引言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的有很多不同的视角。Burgstahler and Dichev(1997)通过验证盈余分布的平滑性考察是否存在为避免盈余下降或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主要通过操纵经营性流量和营运资本来达到目的。王铁林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调节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的行为分析中,分析了不同上市公司可能采取的盈余管理的行为方式,其中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调节中,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就分析了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坏账处理方法,存货计提方法对本期盈余的影响。徐智林(2007)也对电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进行了盈余管理分析,最终得出电力行业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2 电力生产行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管理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在什么是盈余管理的问题上,中外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大体上指的都是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使用一些会计手段来满足相关利益者或自身的利益需要。

2.2 模型的检测设

电力生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促进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电力生产行业的特征,我们检测设:
检测设一:中国电力生产行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检测设二:中国该行业上市公司盈利状况比较好的公司倾向负向的盈余管理行为,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倾向正向的盈余管理行为。

2.3 模型的构建与结果分析

选取2003年-2012年10年间沪深两市A股电力板块54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剔除其中数据不完整的3家,得到51家上市公司10年间共计510个样本数据。

2.3.1 实证模型构建

采用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作为基础模型。考虑到电力行业本身的特征,进一步增加了资产负债率一个变量,由于电力生产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汇总A股上市的51家电力生产企业的数据来看,10年间行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57.93%,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说明上市公司均需要举借大额的负债来进行投资,导致较高的财务费用,对净利润也会产生很大影响,进一步影响年度的应计利润。加上剔除各个上市公司规模的影响,最终得到本文实证研究使用的扩展的琼斯模型:
TAj,t/Ajt-1=αj/ Ajt-1+β1,t(△REVj,t-△RECj,t)/ Ajt-1+ β2,tPPEj,t/Ajt-1+β3,tDARj,t/Ajt-1+εj,t
其中:Ajt-1表示总资产,TAj,t表示非操纵性应计利润,△RECj,t表示应收账款净额之差,△REVj,t表示主营业务收入之差,PPEj,t表示固定资产原值,αj,βi,j系数,DARj,t表示资产负债率,εj,t为误差项。
由于应计利润总额(TA)=净利润-经营活动产生的净流量,而应计利润总额又可以划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DA)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因此可以通过DA=TA-NDA,来分析操纵性应计利润。

2.

3.2 结果与分析

(1)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分析。 对于修正的可决系数R2并不是很高,主要是从琼斯本人开始,使用琼斯模型或者是修正的琼斯模型开始,研究结果都显示出较低的拟合优度,仅有10%左右 。由上表,我们也可以看出,除了数据的2003年和2010年至2012年,其余的6年的数据对于建立的模型的拟合优度效果是非常差的。这也说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占总的应计利润的比重很小,操纵性应计利润占比很大。因此,2004年~2009年的拟合优度检验可以初步证明检测设

一、即2004年至2009年电力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2)10年间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拟合优度的好坏只能说明其中的一方面,由于该模型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仅仅列示出4个主要的因素,导致拟合程度不好可以理解,因此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我们发现,大部分年度的被解释变量都是通不过检验的。从回归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回归是不明显的,也就意味着在总体应计利润中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中的大部分不是随着资产的增加而增加,即应计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其他途径——操纵性应计利润实现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检测设一。
(3)2012年模型的残差分析。
由于只有2012年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说明模型可以比较好的解释应计利润的构成。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残差进行分析。对于扩展的琼斯模型可知,模型中的残差即代表了本年度的操纵性应计利润。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检测设出发,模型的残差的期望值应当为零,如果回归的结果得到残差显著异于零,则说明存在异常的操纵性应计利润,即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通过Eviews,我们得出2012年残差的平均值为0.008691,该平均值在置信概率95%的水平下明显大于0,表明2012年电力行业存在调增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
因此,由上述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检测设一的成立。证明电力生产行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3 电力生产企业的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行为分析 影响利润表的两大因素:一是收入,二是成本及相关费用。对于电力行业的收入来说,电力产品的定价实行政府定价,因此探讨收入的盈余管理空间意义不大。也就意味着我们重点从成本、费用角度探讨盈余管理的空间。成本、费用中,因为电力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因此固定资产折旧,尤其是与生产相关的会占整个企业成本的很大比重,与生产相关的固定资产的折旧通过计入制造费用,最终也计入主营业务成本中。可见不同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的选择,对于本年成本乃至利润都有很大的影响。
选取54家上市公司分析,它们均是2008-2012年披露的财务报表中发生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政策变更的企业。从汇总的电力生产行业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来看,几乎都是由于会计准则讲解或解释颁布,且对损益表没有太多的影响,因此不存在太大讨论的意义,因此我们主要分析的是会计估计变更。
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净残值和折旧方法的变更以及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变更。上市企业54家,有30家进行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净残值、折旧方法的变更,其中23家延长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或是残值率;8家进行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变更。
多数企业在作出会计估计变更时都做出了解释,几乎所有的原因都归于当前的方法已经与现在的生产状况不符,为了更加公允的反映实际情况才变更了方法。对于电力行业普遍提出的由于“现如今的计提方法已经不能更公允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而变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多少有些勉强。在整个大环境均是延长折旧年限、提升残值率、直线法变更为产量法的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设备维护水平的提高,可以使一些固定资产的折旧时间延长,残值增高;另一方面,对于电力这种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的行业来说,产量因受经济的影响下降,固定资产的损耗减少,由平均法变更为产量法,似乎都很有道理。
但是,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都采用了这种变更方式,甚至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缩短折旧年限、加速折旧等方法。采取这些相反会计变更方法的上市公司的ROE指标普遍高于该行业平均指标(除了韶能股份和*ST能山)。在查找汇总这些上市公司时,排除了以下三种增加固定资产折旧率的企业:一是由于国家政策的提前停产;二是多种会计估计变更一起,有增有减,最终使净利润上升的;三是上市公司存在先提高折旧率后降低或者相反的变化的。从而汇总出了表3这七家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七家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在提高折旧率的前提下仍很高,高于行业的平均数(除了韶能股份和*ST能山),有的甚至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并且对每个上市公司2008年-2012年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排名来看前三位均出于这6家公司之中,除了韶能股份处在行业平均值,*ST能山显然也是一个个例,但是从2003年-2012年披露的这10年净资产收益率指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从2006年开始,就呈现出“2年亏损+1年盈利”模式,加之能山现在的ST状态,这也不得不让我们怀疑充分的盈余操纵的动机和效果,在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亏损之后能山在2012年对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进行了变更,使折旧费用增加,增加后仍能实现净利润,通过这种手段,不仅可以减少本年的净利润,降低盈利状况的剧烈波动,也便于未来在经营状况不佳时,改变折旧年限,减少折旧费用,这一点我们会继续关注。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在统计的这5年中本行业经营状况不佳,或是波动幅度大的上市公司偏向了采取延长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直线法转变为产量法等做法;而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上市公司,却采用了与之相反的如采用加速折旧法、缩短折旧年限等方式。如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验证了第二个检测设。
4 结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电力生产行业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我国的电力生产行业一直存在电源结构不合理的矛盾——火电占比过高,水电、核电、风电占比低。从2007年开始我国也开始大力调整电源结构,下大力度促进水电、核电、风电的发展。虽然不少企业使用产量法作为了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但是火电设备占主导地位的今天,面对日趋严峻的电源结构形式——火力发电占比将越来越少,这样的折旧政策是否真的利于长远发展,值得我们深究。
参考文献
陆正飞,姜国华,张然.财务会计与资本市场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65-213.
张晓明.会计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摘自:毕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2012,(10):134-150.
[3]王铁林.信息经济学视角的会计盈余信息质量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109-115.
[4]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测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136-138.
[5](美)罗斯·L.瓦茨,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8):209-21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