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中学德育 >简谈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简谈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2-12 点赞:32004 浏览:1461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德育教育在中职院校的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积累的丰富道德文化遗产,将传统国学与现代德育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于构建我国中职院校新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提升道德教育实效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职院校 德育课 国学经典教育

一、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1.中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教育及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于办学宗旨和目的的特殊性,中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分为三大种类: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由于中职院校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所以多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三大种类中,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操课同等重要,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主要是语文、英语、数学、体育、德育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在这些基础课中,能承载着国学经典教育的,不是语文就是德育了。按现行的教材及计划,几乎不可能对国学经典进行全面的宣教和灌输。所以,在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国学经典教育进行渗透,显得很合理,也很重要。

2.中职学生素质特点

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非常大的时期,也是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与普高学生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结果的理由有很多。在这些差距中表现得最明显的是素质教育以及情感意志方面的理由。中职学生之前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小学、初中的学习阶段可能会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的歧视,还有些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生活贫困家庭,缺乏真诚的关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卑心理,对学校、对社会充满冷漠,没有集体主义精神。中职学生思想活跃,但缺乏学习动力、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大多数学生喜欢上网,不爱学习,缺乏自信心,没有成就感,尤其是自律性较差,性格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妒忌、猜疑等。个人能力方面言语表达差,不会交往,没有一定的合作协助精神。他们普遍自我意识较强,但自控能力不足,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难度非常大,科任教师上课时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校规、班规在一些学生面前不过是一种摆设,甚至偶尔还会发生违法现象。概括来说我国中职学生的素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1)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个人主义思想较为严重。中职学生由于深思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他们的自我意识又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会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教师和家长批评教育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
(2)部分中职学生意志薄弱,缺乏人生理想,情绪不稳定,不思进取,自我制约力差。学生自己高兴时做什么都好,不高兴时什么都不想做,哪怕知道应该做的也不做,情绪起伏大。对自己要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相关论文由www.udooo.com收集求又不高,经常不看场合、不考虑个人形象任意而为,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
(3)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集体荣誉感缺失,缺少合作意识。表现为部分学生对他人缺乏关心和理解,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助人为乐、 无私奉献的精神。中职学生总体上有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经常过于欣赏自我而无视别人的存在,个人荣誉凌驾于集体荣誉之上,与同学之间的交往缺乏牢固的基础,相互合作的精神不够。所以经常由于一点小矛盾就会好友翻脸,甚至大打出手。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加不愿与人交往,也谈不上和同学合作,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封闭自我,集体荣誉感的意识非常淡薄。
基于以上对学生素质特点的分析及其存在的理由,将国学经典渗透到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对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3.国学经典的内容及作用

“国学”一词,起始于清朝末年。20世纪初,国学大师章太炎给国学下了一个定义: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策略为辨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在此后的文化论述中,逐渐形成了三种国学的定义:第一种即在西方文化输入以前,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所创造的文化学术体系;第二种范围大于学术文化,用来泛指中国一切传统文化;第三种则是指近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传统文化与传统学术与所作的研究体系,即国学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国学”指的是第三种文化的概念,即包括儒家文化、墨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内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积淀的文学精髓。
结合当前的实际,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 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国学中的精髓,通过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将儒家道德精神中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进行现代转化,将凝结成为中职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动力,特别是“仁、义、礼、智、信”中心思想对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善”。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所说的五行包括:恭,宽,信,敏,惠。“善”作为人类高规格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在现实社会中,以善为基点,善待人于物,达到仁境界。“善”的价值还在于化解矛盾和理顺个人与国家、民族、社会、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的澄清都要以道德的原则为依托,道德原则称之为“善”。
(3)“真”。儒学大师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真”在传统国学中,是人类进行道德评判的标准之一,也是国人所追寻的良好道德品质。真知相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具有较高的道德价值,有益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理由。“真”在现实的道德规格中不仅要求人们不盲目、不随流、不臆想,尽力达到个人与道德的相容和统一,更要求人们保持对现实社会真道德的敬畏以及一种进取和探求的精神。

二、中职院校德育课渗透国学经典的途径和策略

1.在德育课中注重国学经典教学与训练的技术和策略

在德育课中加入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学习内容依据学期总体教学计划,以国学为载体,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语言表达、情绪制约、人际交往以及就业心理调适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在德育课中开展国学教育课程,制定贯彻学习计划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编写适合本校学生以及本专业学生的国学教育教材。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要反映国学的精髓,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帮助。
(2)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班主任应订好三个计划:《学期总体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学案)。要求每一节班会课除了诵读外,还要增加“故事”和“拓展”两个环节,这主要是为了与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相结合,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及日常要求的德育常规相结合。
(3)在德育教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收集励志劝学名言,人境互动,师生互动,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美、儒雅,让学生时刻感受到道德修养与成才的互助性。例如:要求学生有目的性地收集并理解立身处世道理的经典,如《菜根谭》《道德经》《弟子规》《论语》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赋。教师可把诗文、译文用PPT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诵读、理解、自省。
(4)在现有的教学内容上,有重点地引进国学的经典语句或典故。在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的情况下,引进国学经典语录和典故,不仅可起到教育的作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双层的教育效果。
(5)国学经典渗透教育应结合现代德育教育的时代要求。国学作为优秀的思想文化,超越时空的界限而亘古常青,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在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依据时代要求和现代德育教育目标将其广泛运用在各种德育教育的环节中。
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自己曾在初中时抽出两个暑检测,背诵5万余字的《孟子》。但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内容的意思。直到数年后,杨振宁很为自己当时的行为感慨:“每过十年,我对《孟子》都会有新的理解。”可见,国学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个人的见解以及教育要求和目标而有一定的调整。

2.加强国学经典的宣传,营造国学经典文化学习氛围

为了强化国学经典教育的效果,配合德育课中的渗透教育,在课堂之外,中职院校可以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加入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展示,开展诵读经典比赛,组织学生就学习国学联系实际进行专题讨论。
国学认为想“做人”首先就是做君子,做君子必须具有“仁、义、礼、智”的道德标准。在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应加强国学经典的推广和宣传。例如组织学生就学习国学联系实际进行专题讨论,在学校的显著位置加入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展示,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经典比赛等。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与传统国学中的“温、良、恭、俭、让”的行为风范,“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吾日三省吾身”的人格追求,“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胸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和谐目标,“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的诚信要求相吻合。在整个校园内,渲染一种国学的氛围,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的成果。
思想品德课要加入国学启蒙教育内容,让学生懂得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和行为准则。学习内容依据学期总体教学计划,由任课教师自选内容。教学重点放在明理和导行上。例如在对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应继承“愚忠愚孝”,而应根据时代要求提倡学生以“唱、讲、传、读”形式,唱红歌,讲故事,传箴言,读经典,学习传统经典国学中“我中华,礼仪邦,讲文明,国运昌,华夏史,似长河,五千年,豪杰多”的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突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美、儒雅。在德育教育中,组织学生学习“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经典文化,教导学生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热爱人民。也可组织学生为老人、残疾人怎么写作的社区活动,有效地推动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使之成为发挥国学教育作用的重要保障。

三、中职院校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的目标

第一,国学是优秀的思想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学习国学,有利于恢复文化自信,更能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德育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使毕业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确的职业理想。
第二,在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中渗透国学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精髓文化,旨在通过对国学经典中道德精神和进取精神的双重操守,推动中职学生通过国学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人格完善,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和健康的思想品德,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完成中职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第三,国学经典的渗透教育还在于克服中职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道德素质缺陷。因此,国学经典在德育教育课程中的渗透还应以批判、继承、创新的态度将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的多元性文化进行转化与融合,致力于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通过树立中职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对国家的向心力,感悟中华民族主体在中职院校德育课中渗透国学经典教育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四、中职院校渗透国学经典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

通过对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的研究可见,国学教育在中职院校德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在引导学生自觉地、终身地学习,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促使学生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实现中职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目标,同时,在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也弘扬了我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在中职院校德育课堂渗透国学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理由:国学文化的渗透不能一味照搬传统文化,而应结合现代德育教育的时代要求。现代国学教育不仅是单纯的学术,也不同于以往国学的纯书斋学院性质,而是一种被赋予时代作用和历史使命,应社会需求而生的民族文化之本。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对国学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决摒弃陈腐的内容,强化国学与时代精神的整合,不能对一切传统的东西毫无选择地加以褒扬和继承,而是要挑选传统经典的国学文化,并根据现代教育德育课堂的需要用现代语言、手段和形式加以阐发,才能使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乐意接纳并从中获取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从而回归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认同。
因此,把国学引入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堂,要把握好分寸,不能一味地强调封建社会中的一切文化传统。现代的道德修养课程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为指引,以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国学为载体,升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从而给中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以科学性、理论性、时代性、民族性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思胜.中职学校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2]郭民.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理由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吴晓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作用[J].教书育人.2012(6).
[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5]陈利民.论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6]何彦辉.国学在引导体育大学生德育过程中的价值研究[J].社科纵横,2012(8).
(作者单位: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