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西方文化差异 >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世界

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世界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33512 浏览:15617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内容】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短短的55个字,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小故事。杨氏子机智巧妙的回答让我们领略了语言的艺术。本课还会拓展阅读《经典诵读》中的《钟毓钟会见魏文帝》(也选自《世说新语》)。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节奏。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2.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题:口吐莲花。

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聪惠”两个字来感悟杨氏子回答的巧妙。
【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学情,内引外联,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直面文言文。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口吐莲花”,沟通课堂内外,拓展文本资源,紧紧围绕这条主线,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感知、理解、品味、揣摩、想象、诵读,使学生与原汁原味的文言文文本展开对话,与文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领略文言文的节奏韵律美和杨氏子巧妙机智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速读速记:

1.智慧有三果:一是思虑周到,二是语言得当,三是行为公正。——德谟克里特(古希腊)

2.智慧是命运的征服者。——玉外纳(古罗马)

3. 深思是我无限的国度,言语是我有翅的道具。——席勒(德)

师小结:希望在今天的课上大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深思天空,展开语言的翅膀腾飞。
设计意图: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课一开始,教师要补充读关于单元主题的资源。这一环节,开启了学生进入本单元主题阅读学习之路,也为后面让学生评价杨氏子,与杨氏子“对话”准备好了素材,为学生学以致用做好铺垫。

二、初读文本,感知文言文的节奏美

1. 指名读,请同学点评,师提示。

2. 师范读,生倾听并划分节奏。

3. 指名读、齐读、男女生分读。

4.出示隶书繁体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原文。(配乐:古筝)

5. 指名读,师点拨。生评价,自己在下面试一试,齐读。

6. 出示课件:句读(jù 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提示学生写在书上)。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由于时空的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陌生和疏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直面文言文的节奏美和语言魅力,教师让学生由浅而难层层走进原汁原味的文本。在学生自学自悟如何断句之后,巧妙引入教师的范读,让学生划分节奏,再读。推进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本的内容。在这种读法已经掌握后,运用写在竹简上的没有标点的隶书,配上古色古香的音乐,让学生的思绪穿越时空,进入课文所营造的情境中。文言文的古朴和凝练跃然纸上,自然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句读”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入一个新的文化世界。

7. 出示自学导航:根据课释,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运用注释,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注释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相机询问某一个字的意思,让学生归纳出文言文学习要运用注释的策略,这也是“批注式阅读”的一种。

三、体会杨氏子之聪惠和杨氏子回答之妙

1. 本文共有55个字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的世界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老师将它读成了一个词,你们猜是哪个词?引导学生抓住“聪惠”两个字。

2.出示:聪惠两个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聪:察也。惠:仁也。)

师问:如何解读这两个字?(提示:聪字的偏旁耳,有心,有口,有两个点等。引导学生深思“耳”表示会认真听,有“心”表示会深思,有“口”表示会表达。)
师问:那么杨氏子的聪表现在哪里?(预设:“应声”答,说明他反应快。)
师问:课本上说惠同慧,为什么用这个惠不用那个慧?这个惠如何解读。
(出示课件:惠的各种字体,《说文解字》中说惠:仁也。)
师提示:仁是什么意思?(预设:仁慈。)
师问:一个9岁小孩子的仁慈体现在哪里?(预设:有礼貌。)
师问:哪些地方体现他有礼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古代中国文化都是由文言文记录的,要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精妙就要从文字入手,品析文字的文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高度浓缩的文字也潜藏着一定的理解障碍,阅读文言文不能只是解决文章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从这55个字中入手,引导孩子找到理解文意的“钥匙”,要先将“一本厚书读薄,再将一本薄书读厚”。让学生既要学会归纳总结,也要“由点及面”观照全文。让学生品读文字“聪惠”,走进文字背后的文学知识、文化意蕴。《说文解字》的出示,是学生对这两个文字重新认识的机会。然后,教师通过对偏旁的拆分,引导孩子去解读汉字,解读汉字背后承载的人文信息,这样一来,文本中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3. 以读带讲,品析杨氏子回答之妙。(出示课件: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君家禽;此是君家果;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师先后读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话,生与老师对应。
师问:他的回答妙在何处?(每一位学生回答后再次要求带着刚才的体会朗读)
设计意图:杨氏子的回答无疑是本文的关键句子,他的回答为什么巧妙也是学习中的一个重难点。为了把课堂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深思分析,教师采用了“以读代讲”的策略。师生配合朗读两组不同的应答,体会不同的语言产生的不同效果和言外之意,师生产生教学共振。这种主题阅读教学中常见的策略可以让学生通过读来咀嚼、品味、欣赏语言蕴含的色彩美、状态美、音律美、节奏美、情感美、意境美、神韵美。学生在比较朗读的情境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学生很快体会到杨氏子回答委婉而不失礼节以及蕴含在话外的言外之意。

四、与文本对话

师:杨氏子的回答这么巧妙,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有什么反应呢?
师:孔君平是古代人,用文言文怎么夸?
师:你还能用上我们开课时积累的名言夸一夸杨氏子吗?(师提示:把大家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设计意图:课文的内容到此为止了,而学生的学习却可以由此延伸开去,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了解文中的主人公,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交流孔君平听到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何反应,会如何夸奖。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和自己的同龄人交流。这个穿越时空的对话,整合了文本的内容,充分拓展了课程资源,让语文课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

五、小组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的批注正好可以成为文章的结尾,可是刘义庆却没有写结尾,老师觉得这个是刘义庆的重大失误,你觉得呢?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收获深思理由、解决理由的策略,而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需要通过一个有价值的理由让学生质疑、交流,通过分享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得到阅读的快乐,深思的乐趣。教师在此设计了一个有价值的理由,不是就内容谈内容,而是从作者的角度来探寻写作与表达的思维轨迹。“为什么写”,综合拓展了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赏析了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明策略。

六、拓展阅读《钟毓钟会见魏文帝》

1. 出示文章,给两条注释。

2. 结合注释,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根据学生翻译相机提示学生查字典补充注释。①令誉:美好的声名。②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学生补充:通过查字典借助工具书知道了敕字的意思。③敕:帝王的诏书、命令。(师让学生补充到注释上。)
通过课外阅读的知识推测出卿是古代对官员的称呼。④卿:古时高级官员名,古代用作称呼。
通过平时的课外阅读知道了魏文帝是谁。⑤魏文帝:曹丕,曹操的儿子。(相机让学生补充到注释上。)
“丕”的读音出现争论,查字典。敕字由学生查字典。
……
师总结: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有机智,有幽默。希望语言都能成为你们飞翔的翅膀!
作业设计:读背“注释二”,了解《世说新语》这本书。运用走进文字、文学、文化交融的世界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工具书、批注式阅读《世说新语》的小故事《小时了了》。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让学生从一篇文章走进一本书。教师顺势出示了另一篇文章,同样选自《世说新语》,同样是讲述聪明机智小孩子的故事,同样是关于语言艺术的《钟毓钟会见魏文帝》。这正好让孩子们从多角度加深了对《世说新语》的认识。
(责任编辑 施久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