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西方文化差异 >分析普标人火塘在普标人生活中文化地位

分析普标人火塘在普标人生活中文化地位

收藏本文 2024-03-12 点赞:5476 浏览:1614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普标人是跨中越边境的人口极少的跨境支系,由于与外族杂居,普标语已成为一个极度濒危的语言,普标人的文化也已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普标人的火塘文化却一直得以很好地保留,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什么理由导致的呢?本文通过对普标人居住地区的调查,对普标人的火塘文化进行分析,真实再现当今火塘文化在普标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揭示出火塘文化在普标人生活中重要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普标人 火塘 文化内涵
:A
火塘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息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火塘是家庭用于取暖、做饭、照明和各种聚会活动的中心,无论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燃烧不熄,几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围火而坐、围火而食。
1普标人的火塘设置
普标人居住在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铁厂乡、八布乡以及越南北部的河江省的普棒、普腊等地,他们大多与汉族、苗族、壮族、仡佬族等民族杂居。由于人口稀少,为与其他民族更好地交流,大部分普标人都学习并使用其它民族语言,普标人的文化在与外族多年的交流下也渐渐被淡忘,唯有普标人独特的火塘却被保留下来。虽然普标人现在的居住情况都呈现零散的状态,但是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里,只要是普标人居住的地方,几乎都有一个以上的火塘。在农村有足够木材的条件下,火塘依旧保持着一年四季不熄灭,一天黑白不熄灭的习俗。
从前普标人生活条件差,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房屋的构建也受到影响,一般都为自烧砖瓦建成的瓦房,人居住地与饲养牲口的圈分开,各得其所。普标人的房屋一般有相连的三间,中间为堂屋,左边为会客厅,右边为厨房。火塘一般设计在堂屋右侧的会客厅里,会客厅上方为神龛,吊设在房屋上方的墙上,神龛下设祭献台,祭献台也就是普标人很有名的“大铺”,在节日或是庆典时供祭祀用,其他时候也可以作为床铺使用,但是只能年长者或是尊贵的客人使用,女人禁用。“大铺”边便是火塘所在的位置,也是整个家庭成员活动、接待客人等的重要场所。现在由于受到外界建筑的影响,只有在普标人聚居的地方才能看到这种布局,其他地方尽管也有火塘,但建筑格局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火塘在普标人生活中的文化内涵

2.1传承民族文化,推动普标文化的发展

普标人居住的地方普标人的火塘在普标人生活中的文化地位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都属高原山区,先民们在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地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塘文化,火塘的保留则让火塘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由于人口稀少,普标人曾经经常受到外族的欺负,很多普标人都不敢说出自己是普标人的事实,父母也不教孩子学习普标文化,对于普标语的保留和普标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火塘的保留对于普标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普标人劳作了一天吃过晚饭后,长辈们会凭着他们的初略记忆给后代们讲本民族源流和先贤礼赞,用这仅有的一点记忆来激发后代的认同感和崇敬意识。
从前,普标人居住的地区经济不发达,受教育程度也不高,而且一直受着外族文化的影响,但普标人的部分传统文化、传说、故事、生产生活经验还是得以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普标文化减慢了消亡的速度,也让后人了解普标人奋斗过程中的不易,增强对其的民族文化熏陶,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普标人的火塘文化。

2.2增进亲情,增强内聚力

在普标人聚居的地方,一天的劳作后,或者每年过年过节,一家老小围在火塘边,聊天说笑,唱歌饮酒,小辈人会说一天或一年的收获得失,老人们都会用一些勉励的话语来激励年轻一代的成长,或者讲一些自己神话、传说、故事以及各种生活常识等,这些就组成了火塘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普标人家接待客人,村里重大事情的解决,男婚女嫁之事,家庭的内部会议等也是在火塘边完成。或者没有什么事情时,普标人也愿意坐在火塘边,大家一起打牌,喝酒等来消磨时间。火塘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对生命的尊重,对后代的延续

在普标人的传统观念里,“火塘”与“家庭”两者之间有关系的一致和概念的一致性,因此从原居所火塘里另分出一堆火,即意味着从原来家庭里分化出一个新的家庭,意味着一个传统法则认可的家庭的诞生。
在每一户普标人家中都有一个火塘,当每一个个体家庭的组成都有一个火塘的形成,火塘与家庭,家庭与火塘,它们的概念几乎是同等的。普标人的大家庭共居的长房里火塘的个数,与共居于长房里的个体家庭的户数是一致的,共居于长房内的各个个体家庭均只有属于自己的一个火塘。若某个个体家庭儿子娶妻单过,或是已出嫁的女儿因丧偶、离异带着子女回来,便要在火坑里增设一个火塘,也就意味着长房内又增加了一个个体家庭;如果某一个个体家庭无后嗣,便将此一家庭的火塘撤销,这就意味着长房里减少了一个个体家庭。
3结语
总之,普标火塘文化的产生、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自产生之日起就经历了风雨的洗涤、沉淀和过滤,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围绕着火塘,普标人进行着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道德观念和民族情感的传递,同时也进行着生产、生活知识的教育和劳动技能的传播。普标人火塘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在普标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普标火塘文化的关注,加强对这一文化事像的认识重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梁敏,等.普标语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 杨甫旺.试论佤族火塘文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3] 张犇.羌族火塘设计的文化内涵[J].民族艺术研究,2010(3).
[4] 陈其光.普标语概况[J].民族大学学报,1984(4).
[5] 云南省麻栗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麻栗坡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