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中西方文化差异 >简析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要素

简析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要素

收藏本文 2024-04-03 点赞:9046 浏览:346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湘西古村落、村寨布局与民居的主要特点分析与挖掘,提出了从宏观上全面把握湘西古村落规划布局、整治空间文化脉络,分层次保护与继承传统,从而在微观上高度重视古村落规划节点,挖掘湘西古村落文化要素。
关键词:古村落;规划整治;文化要素
1005-5312(2014)03-0194-02
位于湘西自治州、云贵高原余脉的武陵山区,湘、鄂、渝、黔4省市交界之处,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民族生息繁衍的家园,那里有很多古村落,年代久远、民风浓郁、历史文化丰厚,在民族迁徙和家园建设过程中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古城寨、古村落布局和建筑文化特色。传承与发展湘西古村落的民族特色,将是我们一个重大课题。

一、湘西古村落布局的主要特点

湘西古村落的选址,多为山环水绕的地区。一类为依山傍水型,体现“依山而稳”、“依水而活”的精神内涵,山水环境注重“纳”与“藏”的关系,古村落的主要入口方向相对开敞,表示能“纳”(吸)天地精华之气;山势围合的生活工作环境形成半开敞空间起到“藏”的作用,体现了楚湘文化中“风水学”的内涵。另一类为高地平台型,这种类型主要以村寨为主,多建造在高地平台之上,地势险要,视野开阔,周围多沟壑、河流或其他自然屏障,一般只有1条或2条路可上,易守难攻。这类村寨的形成与湘西的历史和存活抗争(民族之间、家族之间与统治阶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还一种类型为有机分散型,这种类型主要以集镇与村寨为主。各集镇与村寨结合自然地形,在具备基本存活条件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劳作半径进行选址建设。这类集镇和村寨在湘西比比皆是,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集镇、村寨群体。它的最大特点是不破坏自然地形地貌,每一个集镇或村落的人们都有一个合理的耕作半径。城镇、村寨的标志、节点相互依存,形成湘西特有的空间景观关系。
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落后贫困山区,传统古村落是以民族的自然村寨为单位组成,一家一户的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传统的湘西古村落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宗法性、愚昧性和封闭保守性,它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湘西人的行为。这主要表明如下:历史地形成了以民族为地域范围和村寨分布划分的依据,人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这既赋予广大村落在人口分布和社会生活等方面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对本地区内的社会权力分配,生产和生活资料占有和族际关系以及村寨之间交流沟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家庭血缘关系来建构人际关系,村寨内部是以同族内的血缘关系的远近来确定人际关系的亲疏,并成为决定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依据之一。宗法色彩浓厚,不利于社会新生力量的成长;血缘关系、族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相互重叠,三位一体,构成传统的古村落文化的基础,定格村落成员的人生状态和影响社会运转。族内名门、年长者、辈高者在村落社会中具有无可争辩的话语权,礼治权威部分地代替了公共权力系统对社会的调控作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民族约定俗成的礼俗习惯进行调节,没有现代正式的法律,民族感情高于一切,血浓于水,社会成员重传统、重感情、重义气,却轻创新,轻理性,轻法则,社会行为具有随意性,社会结构呈现保守性;受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习俗每年鲜有变化的影响,社会成员形成了稳定的生活方式,人们思想、心态及社会体制具有超强的稳定性,村寨共同体不易变革,社会成员形成了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取向,这对湘西古村落整治有消极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生产方式的改革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体制转型和社会文化的开放,湘西古村落文化由传统形态向现代转型。第一、尽管民族、家庭、血缘关系依然是村落社会的存在依据,但它们已不是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根本依据,社会人际关系多元化,业缘、同学、朋友关系等开始建构和发展起来,这是社会进步标志。第二、现代法律规范和政治规范及文化规范已渗入到村落共同体内,传统的文化规范和礼俗习惯在村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渐渐减退,礼治权开始瓦解,村民有事找政府,纠纷找法律,生活的诸多方面渐渐认同现代文明。第三、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扶贫开发的深入,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被打破,村子的内外交流、交易日趋频繁,村落共同体走向开放,村民观念更新、思想解放加快,而今湘西农民兴办工厂、多种经营、科学种田、外出打工等已是普遍现象。第四、由于新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形成和政治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湘西农村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时代变迁,传统的集诸项功能于一体的民族村落共同体在社会文化功能上出现分化。

二、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特征

湘西古村落用地紧凑且地形复杂,街巷一般较窄小而曲折,在地形陡峭的地段常用踏步连通上下,从而把狭长的街巷划分成明显的段落而又能使它们封而不死、透而不旷,组成了层层叠叠的多层次的街巷空间景观,致使景色变幻有序,尺度协调宜人。通”与“阻”空间的合理利用,体现出湘西古村落“天人合一”的空间意境[2]。在空间艺术变化的描述上这一闭一开,欲暗又明的对比是对空间“通”与“阻”变换的写照。古村落的选址背山面水,在整体上是有既“通”又“阻”的特色。山在功能上具有避风向阳的作用,在视觉上犹如屏风,大空间被其所阻。从村落群体来看,则形成一系列 “通”与“阻”空间,顺乎自然条件合理安排,使古村落的宏观空间和微观空间都纳入“通”与“阻”变换之中。湘西传统的居住环境,运用“通”与“阻”使各部分空间具有明确的层次,仅从空间处理来看,具有良好的导向、隐蔽与渐进有序空间组织作用。与大自然的有机融合是湘西民居选址的主要特点。如多建在临河、临溪边的吊脚楼与局部地形、地势的结合;大坡曲型屋面与山坡的协调。其“风水学”中所谓“背风向阳”、“正堂对凹(坳)”、“正前宜空”(纳气)、“两侧环抱”(藏气)等理念深刻地影响了湘西民居的选址,决定了民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居的位置、房屋的朝向,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三、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的引导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为湘西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湘西古村落在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的整体水平还较低,社会成员的现代主体意识尚不明确,推动湘西古村落文化变迁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新世纪我们要进一步推动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发展,并尽可能避开和消除这种变迁的“无序”及负面影响,建立推动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得到全面进步有效的引导机制。
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应该以湘西村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民素质养成为核心。湘西古村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有限,推进社会文化的任何措施,必须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实现,要有利于湘西古村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有利于古村落文化变迁的整体水平的提高。确定村落文化变迁的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贫困地区村落发展的实质,是区域内全体人通过自身发展进而实现古村落规划整治的发展。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必定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其程度也取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水平。湘西古村落的社会文化变迁要以村落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民素质养成为核心,着力培养大批新型农民,培育一代又一代新的社会文化主体,推动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文化事业的发展。
坚持以扶贫开发为基本方式来推动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的变迁。湘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贫困落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脱贫致富,不仅指单纯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且是包括以经济的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从湘西农村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认为,湘西古村落社会文化变迁要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突破口,以扶贫开发为基本的活动方式,注意培育引发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力。
坚持可持续的发展,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努力消除贫困因素,引导古村落文化变迁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定选择,也是中国村落文化变迁的总路线,湘西古村落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指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而且意味着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相应转型。在此过程中,要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必要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相似度检测组织,刺激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们结合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实际,认真研究和努力消除区域内社会文化变迁中出现的消极现象和现代文明中的不良成份,才能推动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文化变迁向积极、健康方向进行。

四、湘西古村落文化要素的继承与发展

湘西自治州这样一个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在古村落修缮中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创造性地体现其民族文化和村落特色,以满足现代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湘西古村落的空间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遵从自然而不超越自然,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古村落修缮中一是一定要保护好特定村落“天际线”,应结合自然地形地貌,适度采用有机分散的布局形式,以丰富古村落的空间;二是一定要把握好村落道路、街巷的走向(骨架),充分结合地形,避开大量开挖山体,并按照村落功能布局有机分散的原则,应用“通与阻”、“始与终”的空间组合,丰富城镇、村寨景观;三是强调景观的竖向空间设计,丰富古村落的空间层次,反对城市道路一味地湘西古村落规划整治中的文化要素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追求横平、竖直;四是制约建设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反对不加选择地乱建和滥建高层建筑;五是从整体上考虑古村落的景观关系,充分利用对景、借景与障景,以丰富城镇、村寨的空间景观;六是协调统一古村落的整体色彩,以自然的协调色和局部区域的对比色作为其基本色调。
五、结语
湘西的古村落历史悠久,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充分体现湘西的古村落空间特色,这就要求在村落建设中不能搞统一模式,要分层次的处理好保护与继承、发展与继承的关系。一是对保护与继承历史文化名村,在整治过程中主要是继承传统的文化,保护历史的传统空间和格局。二是对于一般村寨的老区,主张继承与发展并重,主要讲求协调发展,不破坏历史空间的前提下,重在反映村寨历史的延续。三是对于古村落发展的新区,体现民族地方特色上追求神似,反对一味的复古、仿古,重在民族村落空间与建筑符号的重复应用与体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湘西古村落公共空间整治规划研究”(项目编号:CX2013B413)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王浩等.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5.
[3]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58,17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