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历史教学 >性心理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

性心理强化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

收藏本文 2024-01-18 点赞:6031 浏览:1602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师源性心理伤害严重危害到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从师源性伤害的概念、成因、表现以及危害等方面对师生心理健康与师源性心理伤害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就如何加强师生心理健康建设、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字:师源性心理伤害;成因;表现;危害;心理健康维护策略
近年来,中小学生被教师责骂、体罚的事件层出不穷,被教师辱骂、殴打导致机体功能受损,精神失常甚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这些事件在给学生身体造成伤害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生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也使师源性心理伤害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作为一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心理老师,我想谈谈教师心理健康与师源性心理伤害之间的

源于:大学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关系。

一、师源性心理伤害的概念与成因

“师源性心理伤害,指来自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伤害。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不尊重学生恶语伤人;对学生抱有歧视偏见;对学生冷漠无情,故意忽视;教师自我情绪低落失控,肆意迁怒学生;体罚打骂学生。“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意伤害,二是有意伤害。无意伤害是指教师有时不经意地说话、开的玩笑、变换的脸色等,给学生幼嫩的心灵带来某些压抑感和不快的情绪。有意伤害,就是说有些教师为了整治班级或学风,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压力,对学生的过失实施惩罚,较为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成才。”但学生的心理伤害不管是教师的无意伤害还是有意伤害,都是由教师施加给学生的。而教师的这一行为,往往是由于自身无法应对和调控面临的多种压力,出现了不健康的心理,而把学生作为了其不健康心理行为的渲泄对象,给学生造成了师源性的心理伤害。通过对区内教师的大量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教师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因素

1、学校对教师的片面评价

目前,“小学素质教育,中学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改观,这就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要经受不同的考评方式。中学更多地关注教师的考试分数,中考和高考成绩是衡量教师的最主要指标。小学对教师的评价更多地反映在优质课和参加各种活动中。但总的来说,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模式还是比较片面,忽视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只重显性指标,大多数评价还停留在“评优”、“评比”上。这种片面的评价模式就决定了教师的思维和教学方式,也决定了中小学教师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调查研究也表明,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老师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难以避免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发生。

2、社会环境的影响

教学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对工作有高度的认可度,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但从全区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统计中我们发现,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及意义认可度不高。如,极少感到“我完成了很大有价值的工作”和经常感到“我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我对工作不像以前那样热心了”等。对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认可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与对教师职业的认可都会影响教师对自己工作意义的判断。近几年来,教师的经济地位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教师当前的经济地位与教师职业对教师要求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大的期望值、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以及强烈的使命感与由于个人的力量渺小而产生的无助感等等,都会导致教师群体心理危机的产生和加重。”[3]再加上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可程度和态度,使一些教师的自尊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引发了严重的内心冲突,致使教师一方面感到自己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又极易在教育教学中在学生身上寻找自尊和心理平衡,盲目维护自身的职业权威,对待学生简单粗暴,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3、教师的职业压力

研究表明,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要不断应对新的挑战,这既有来自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的挑战,也有来自家长对教师要求越来越多的挑战,还有来自学校对教师要求越来越严的挑战,以及教师自身需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挑战等等。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情绪衰竭、躯体化、强迫、偏执、恐怖、焦虑、抑郁等症状在教师身上多有体现,而这些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使教师难免做出一些有违师德、给学生造成较大心理伤害的言语行为。

4、个体差异化

在相同的压力的环境下,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出现心理问题,即人格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健康。研究发现,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实现自我,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异太大的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需要的教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5]从全区的教师心理健康调查中我们发现,往往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并不是工作量大,工作成绩好的老师。一些平时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拥有不良职业性格,又缺乏自我心理管理意识和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和调控自己不良心态和行为能力的教师,在工作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随意训斥、甚至变相体罚学生,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中学阶段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表现

1、师源性心理伤害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弱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美国心理学家斯波尔丁研究发现,教师采用惩罚手段会增加学生的焦虑感。华尔伯格和安德森在对美国两千多名高中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专断型教师会使学生产生较严重的挫折,学生对教师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感,学习气氛低落,学习绩效明显下降。[6]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他人言行的影响,而教师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引导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影响巨大。我曾接触过的一个男孩让我印象深刻:这个男孩初中时成绩优秀,但由于中考发挥失常只能交钱进入重点高中。男孩本来希望在高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理想的大学,不幸的是却遇到了一个冷漠无情的班主任,对男孩交钱入学的事情抱有偏见,漠视男孩的努力和进步,时不时还恶语相向。教师的行为最终导致男孩对班主任和其所教学科的抵触,也极大地打击了男孩对其它学科的学习动力,使他在高三时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所幸的是在复读那一年他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班主任老师,通过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可见,师源性心理伤害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自考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