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科学 >> 中学生科技论文 >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

试析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理论

收藏本文 2023-12-29 点赞:22463 浏览:970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文章认为,发展是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进步的源动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确立改革思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坚持统筹兼顾是保证体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策略,并从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时数与学分设置、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等具体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来探讨改革的相关理由。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体育课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
1004—5643(2014)01—0011—03

1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科学发展观阐释

1.1 发展是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不断进步的源动力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就学校而言,实施体育改革,就是为了使学校的体育事业能更好更快地发展。现在,我们已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始,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此背景下,现代化建设对人才资源的开发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现实情况是民族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显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高校的办学定位管理体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学校体育发展状况相对滞后的理由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学校体育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尽快适应经济发展形势,跟上经济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的各种要求,推动学校体育的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不断进步。比如,“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全面落实要靠发展;体育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靠发展;新型师资队伍的创建要靠发展,发展让我们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的改革机制。

1.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来确立改革思路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做好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核心。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体现在“二个为本”方面,一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大力抓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二是以师资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客体,加强创新型师资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作为教育之本,把教师作为依靠之本,教师的各项工作都要努力做到围绕学生这个根本,千方百计为学生怎么写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社会事业之一的教育事业,近几年来应该说有较大的发展,但还是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迎头赶上。体育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中的软肋。其理由有三:一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难点不在于学校体育本身,而是在于制约它的经济条件与社会环境;二是受旧的教育思想、体制的影响,“重智轻体”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三是学校在体育方面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条件差。这给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形成了体育地位虽然重要,但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只有转变这种状况,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4 统筹兼顾是保证体育课程改革进行的根本策略

学校体育改革,要求我们既要正确处理学校体育内部的各种理由,又要兼顾整个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学校体育的需求;既要考虑学校体育当前要解决的理由,又要兼顾学校体育长远发展的理由,切忌短期行为;既要考虑经济建设的要求,又要兼顾社会进步及教育改革的要求;既要考虑学校体育自身的发展需要,又要兼顾如何与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上述要求,今后学校体育发展,必须统筹兼顾不同区域学校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在学校的发展;统筹兼顾各级各类学校体育的发展;统筹兼顾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2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背景

目前根据社会人才结构和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实际目前状况,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框架,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学术型人才;
(2)专业性应用型的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职业性技能型院校(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怎么写作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职业技术人才。
所谓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介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的类别或类型。它是一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以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和高职高专人才,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提高本科质量的战略任务,教育部以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7年财政投入25亿正式启动“本科质量工程”,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强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讨

3.1 树立正确的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的课程指导思想,加强素质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贯彻,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使其在体育锻炼中更好地学习,重点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和提高体育锻炼能力等方面入手。以体育教育的多功能性为出发点,以推动体发展为落脚点,把指导思想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心理健康乃至终身受益上来。具体来说,体育课程改革应着重把握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这两大方向。“体质教育”强调的是锻炼身体,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技能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注重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通过这两方面的优势互补,找出最佳的结合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两种教育模式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指向和关注广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质量;前者突出了学校教育的阶段性,后者指向学生的身体需要;前者更多体现了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为人的健康怎么写作,后者则显现操作与策略价值。

3.2 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建立多元的体育课程体系

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教学指导思想,从各学校的实际教学资源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打破专业集中分项目选项教学的传统模式,建立多元的符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适应学生的需要。目前高校课程设置里面有几项流行的分类:
3.

2.1 球类项目体育课程

目前高校体育课程,在所开设的球类项目中,以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三小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为主,这些项目在我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鉴于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的差异,在球类项目教学形式中分别开设基础班与提高班,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班级。这样满足了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从而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像高尔夫球、橄榄球、棒球等项目,由于受学校的硬件设备不齐全及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的限制,这些项目也只在少数的一些学校开展。
3.

2.2 健身休闲类体育课程

健身休闲项目包括健美操、体育舞蹈、瑜珈与形体、健美健身、定向越野、轮滑、攀岩、跆拳道等,由于这些运动项目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笔者通过教学观察及实践,发现学生对项目的选择受性别因素的影响,男生主要选择健美健身、定向越野、攀岩等,而女生则以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与形体、跆拳道等项目为主。了解学生选课的基本趋势,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调节教学形式,使教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的发挥教学优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2.3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具体包括龙舟、舞龙、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太极拳、太极柔力球、木兰拳等。这些项目与我国的传统习俗和民族精神牢牢结合在一起,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体育课程的开设以推动学生身体健康、陶冶性情为主要目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从而丰富体育课程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
3.

2.4 健康教育及体育欣赏体育课程

这一类课程,注重理论知识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欣赏水平,主要是针对一些因自身理由不能进行运动项目课程选择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让他们认识到如何从生活学习中提高自身健康的认识及对体育的鉴赏能力。
3.

2.5 校本特色体育课程

校本特色体育课程是根据不同学校所具有的实际情况,如学校的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等,设置适合本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地处苏州常熟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沙家浜)就源自此处,足见该处水域宽广且水质优良。该校的运动设施齐全,为了错位发展,该校体育管理部门在设置相关体育课程和特色品牌项目时以全面性为原则,以球类项目与健身休闲项目为重点,以龙舟运动为特色,取得了一系列不错的成绩。

3.3 体育教学时数与学分的分配

现在高校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教学时数为128+16学时,4学分,其中16学时作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时数,总学时达到144(128+16)学时,4学分为每学期1学分;三年级每学期设0.5学分,以学生达到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要求和体质健康测试合格标准为获得学分的依据;四年级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

3.4 对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架构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3.5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

目前高校普遍是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策略缺乏客观公正性,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高校的体育课程评价应该从所学项目基本技术考核转为以学生身体实际情况为客观依据条件下的专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不能以学生的技术学习评价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其内容应该更加全面、丰富。如对运动技能、身体素质、体育理论、运动参与及平时表现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期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通过与学期未时的成绩进行对比,看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体育课程学习之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否有提高,可以掌握一个动态的评价指标,这也是课程评价中一个重要的评价因素。
参考文献:
[1]刘凯.科学发展观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必定要求[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3):178-181.
[2]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3]姚蕾.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热点理由剖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3):19-28.
[4]孙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推动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23.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