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英语教学 >试谈让德育在语文教学沃土中开花结果

试谈让德育在语文教学沃土中开花结果

收藏本文 2024-02-18 点赞:21780 浏览:968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有一种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可见,德育应当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露痕迹地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德育的种子方可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沃土中开花结果。
那么,教师怎样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无痕的德育渗透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1. 导入新课,巧妙渗透。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西湖十景后,问:“为什么古今中外游客都喜欢到西湖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受了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 揭示课题,感受教育。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点。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
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以抓住“金色”一词,问:“为什么鱼钩是金色的呢?”经过学习,学生知道给“鱼钩”赋予了精神的象征作用,感悟到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了舍己为人的印痕。
3. 品味关键词,挖掘德育点。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析课文重要的词句,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内容及情感教育。
如,在学习《詹天佑》时,抓住“能在南口以北修筑京张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这句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还没有出世”中感受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蔑视,知道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体会詹天佑接受任务的艰巨,从而让学生懂得了詹天佑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思想动力。“提前两年铁路全线竣工”的结果,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这样,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仰之情,会升华为苦练本领、报效祖国、强我中华的爱国情感。
又如,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时,写内洞洞顶双龙“有点像”,我设疑:“既然是有点像,说明双龙洞的景观并不好,对吗?”这样引起了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学生认识到了自然天成的双龙,没能经过雕琢,不可能十分像,形状有点像已经很神奇了,并由此感受作者用词的严谨。
在学到内洞的特点时,有的学生说,“在洞里走了一圈,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能说明内洞大的特点。于是我追问学生:“句中的‘大概’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感悟,明白了“大概”意思是大约,表示估计,而用在句中表示估计内洞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因为是游洞,没有测量,所以整个句子加上“大概”一词,反而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合乎实际、更准确了。学生再一次领悟了叶圣陶先生治学的严谨求实态度,这样无形中影响了学生在说话做事时不说检测话,做一个求真求实的人。
4. 读中感悟,润物无声。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教师以情,在让德育在语文教学沃土中开花结果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读中表现出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五彩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时,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来读文中描写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形状及池水神奇色彩的句子,学生边读边陶醉于四川五彩池的山水美景之中,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二、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升华德育

1. 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又一有效途径。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如《感动小学生的118个哲理故事》、《有一种智慧叫宽容》、《学会感恩》等。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策略,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策略,学生从阅读中陶冶了情操。
2. 在丰富的活动中渗透德育。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课堂走向生活。
如,我们可利用端午节举办诗歌朗诵会、国庆节举办名人成功故事会;教师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在“学习雷锋活动月”中,组织学生主动为集体做好事、慰问孤寡老人等。通过这些多彩的活动渗透道德品质教育,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之中。
我们学校地处太行山脚下,附近有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太子岩。在学完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写景的几篇课文后,正值春季,我组织学生春游,登上太子岩山观赏春天美景,学生游兴盎然。回来后,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写成作文,抒发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联系国家时事渗透德育。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北川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8级强震,当时我们刚学完《捐赠天堂》一文,我让学生观看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号召学生为灾区小朋友捐献钱物,引导学生为灾区小朋友写慰问信,向灾区小朋友捐献爱心。这样,在为灾区送去关爱、送去温暖,为灾区小朋友捐赠天堂的同时,他们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德教育。时隔一年,当我们学习《还有人活着吗》一课时,我再次播放视频和1978年唐山大地震的实况,根据文中描写的三个感人故事,学生从“还有人活着吗”一句中,深刻体会救生人员一心排险救人及遇险人员奋力自救的不屈精神,感受到了那种人间真情和不可屈服的民族精神。
总之,没有语文,德育就像是没有绿叶的枝干;没有德育,语文也只能算是干枯了的河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与内容,用心适时做到德育无痕渗透,那么播下的德育之种,就必将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沃土中开遍鲜花,结出累累硕果。
作者简介:李艳芬(1968-),女,河北内丘人,河北省内丘县平安小学,小学高级。研究方向:学困生转化与德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