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中学教学 >> 中学英语教学 >高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比较教学

高中文言文和白话文比较教学

收藏本文 2024-02-21 点赞:10613 浏览:4423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高中文言文与白话文是教学的主体,两者之间的教学有异同点,文言文是高中教学中的瓶颈,而现代白话文同样不被学生重视。因此,有针对性地教学,对比两者之间的教学,可以更好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怎么写作,比较教学,可以更好地侧重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文言文 白话文 比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作用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而对白话文,即现代文体,则要求“能阅读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了解理论类、实用类、文学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表达策略。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等”。因为目的不同,所以在教学上,两者之间略有不同。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数量不多,必修有十五篇典范的古文,而现代文所占比重略大。而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我们可以浓缩为:文言文要求理解、掌握、运用。而对白话文的要求则比较高。要求能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更多的是体现学生自身素养的锻炼,因此,更多的实践性的操作应该留给学生。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因为距离现代较为久远,因此很多上古时期的词汇学生知之甚少,如果一段话中有两三句读不懂,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这里,教师的教法尤为重要。王力先生所提出的学习古文的三种途径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但这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教授文言文应该使用的策略:
一.文言文注重音律、句读,有抑扬顿挫之美,教师在指导学生寻找各段的关键词之后,可以将其串联,整体感知。此后当学生了解大意后,可以先指导背诵。教师示范,当然最好是吟诵。因此,这对教师的素养要求就比较高。当学生能感受这种音韵之美时,情感自然就呼之欲出了。如《荆轲刺秦王》、《逍遥游》等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分外激烈、直露。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也能渐渐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了。因此,背诵是前提。
二.当学生能够部分甚至全篇背诵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文言实词及虚词的作用,当然这里要贯穿四种策略:字形、相似句式、语境、联想。而在关键实词讲述中,要着重运用拆字的策略讲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字的本义,这就需要《说文解字》等知识的贯通。如在《陈情表》中,有“而刘夙婴疾病”一句,婴的解释为“缠绕”,当教师写出“缨”这个通检测作用的词时,学生就很能理解为何为“缠绕”之意了。再如《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中,“据”的小篆字形为“像是一个人拿着拐杖靠在树上,因此其意为凭依、倚仗。”因此,还原实词的原本形状就能大致了解这个词的基本含义。
因此,在文言文的讲述中,分析、理解是关键,而讲述仍然是一贯的用法,只是不再重复翻译的讲述,而是理解、推敲的讲述。
文言文如此,现代白话文仍需要贯穿词汇、整体的感知理解,只是方向和力度有所不同。高中阶段的现代文是很好的写作范文,因此文章的结构构思、语言特点、写作手法等仍是教学的关键。而和文言文不同的是现代文的理解较之白话文稍难。文言文我们只做理解、记忆,而白话文则是在你能感知的话语的基础上再做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学生自身的素养要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师的教法中,需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去深思、感悟、理解、走入课文、走出文本。因此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我总结为三种策略:点拨法、引导法、评点法。
在点拨法的运用中,与文言文异曲同工,都需要在语境的理解中感受高中文言文与白话文比较教学由提供海量免费论文范文的www.udooo.com,希望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帮助.语言的情感。如《谈中国诗》中“怀孕的静默”的理解。而在《咬文嚼字》《拿来主义》中,就需要教师逐渐地引导,学生的思路才能明晰起来。而评点法的运用,古已有之。评点法可以让学生前后兼顾,使得阅读能够留下足迹,这样不会顾此失彼。
但是,现代典范白话文仍未引起学生的关注,对于课文的理解及反馈式的仿写仍有模糊的意识,我想,大概是由于我们讲述的太多,引导得太浅,评点得太粗的理由。相反的是,在文言文的讲述中,可以略微实用。
现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教学中,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之点,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才能有心得体会和感悟。
当然,对于高中阶段的文章,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教学的重点,作为古代与现代典范的文体,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我们应在知识与技能及策略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这样才能达到新课程的标准,才能无愧于心。
(作者单位:陕西安康汉滨区恒口高级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