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组织传播 >谈谈“走转改”新闻价值和媒体责任

谈谈“走转改”新闻价值和媒体责任

收藏本文 2024-02-04 点赞:5838 浏览:1929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回归新闻价值是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报道的共识,本文以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从“走”、“转”、“改”三个方面对新闻价值及媒体责任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视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新闻价值媒体责任
2011年8月9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式开始。自活动启动,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媒体迅速启动推出大量走基层系列报导。各大媒体的积极响应带动了“走转改”活动在全国范围的热烈展开。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两年后,我们以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为例,对“走转改”活动的新闻价值作用再次进行反思性探讨。

一、回归新闻价值是媒体“走转改”报道的共识

 “走转改”的新闻价值和媒体责任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 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中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在19世纪上半叶所提出的。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新闻报道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即“必须选择社会关心程度强,社会影响程度深,对社会贡献程度大的事件和人物,”而对于新闻价值的准确定义,学术界众说纷纭。在学科教学中所提到的“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的范畴主要源自于西方对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和各种素质的总和。”除此之外,持不同意见的学者也从新闻的发生角度和新闻的社会角度出发对新闻价值做了阐述,但总的来说,新闻价值这一作用产生的根本是为了争取受众而怎么写作的,新闻价值的提升直接带动受众关注度的提高。
在过去的一些报道中,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作用的新闻被湮没于官话、套话之中,华而不实的报道使受众对媒体的信心降低,换句话说,脱离了基层群众生活的新闻很难引起受众的关注,因此,走进基层,转变媒体作风,转变检测大空的行文思路变得尤为重要。
2011年8月22日,电视台推出“走基层”系列报道,采用“放平视角、深入探访”的报道方式,通过记者体验式采访,挖掘基层人民所需所想,让基层百姓作为镜头中的主角尽可能自然地展现真实的生活状态。陆续推出的“走基层”系列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问》等重点栏目开设推播平台。可以说,电视台“走基层”系列报道也是电视记者在传播方式、行为方式、表达方式上的回归,是对新闻本源的又一次探索,更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与方式的一次创新性尝试。
二、媒体走进基层——接近新闻事实“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事实”就存在于生活中,离真实的生活越近,就离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越近,离新闻价值的本源越近。央视“走转改”的第一步,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基层,切身感受基层群众的生活状况,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基层。
在之前的人物报道中,电视媒体把较多的目光放在了典型人物的身上,但是,社会的组成大部分是基层群众,基层群众的正常生活才是我国国情的最真实写照,才是事实。“事实上我们是以中国人的命运还原中国的时代,记录人类命运的一部分”,因而,从基层人民身上找亮点、找关键点必将是“走基层”系列报道的关键所在。
央视“走基层”系列将受访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于观众而言,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的群体;第二类是反映普通百姓、基层工作者工作、生活的矛盾与理由,以期能够得到解决。“记者要用80%的精力来选案例,就是为了强调人物故事对新闻传播力的作用,选择对象,再铺开故事章节。”这种对报道案例选择的态度,也是从事实的层面体现对新闻价值的尊重。
近些年来,由于新闻从业人员之中的浮躁之气,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产生的距离越来越大。新闻价值同时强调“接近性”,就是要求新闻内容与受众接近,在地理上接近引发受众重视,在心理上贴近让受众产生共鸣,在利益上与受众息息相关。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新闻一直强调指导性,而忽略了“接近性”的重要性,要想要获得受众,就必须要走到基层当中去,让新闻更“接地气”。
央视陆续推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走基层·第一手调查”“走基层·劳动者之歌”等等一系列板块,将其“走基层”系列报道的主题主要确定在了民生上,“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民生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存活状况、存活空问,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不过,就传统的民生新闻来看,因为其报道层次较浅,内容琐碎,为追视率而盲目猎奇等短板,使得其新闻价值作用受到一定的破坏。“走基层”系列报道则着力于突破民生新闻的短板,紧密贴合“走转改”的要求,使民生新闻更加贴近群众,从地理上走到基层中去,在心理上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并通过“走基层”切实为受众办实事。这种反映真实的社会声音,避开盲目的猎奇窥探,以一个平等的体验者的角度还原受众最真实的民生目前状况的新闻主题,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报道形象与发展方向。

三、转变作风——重塑媒体责任意识

平视角度是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最重要的记录方式。由于报道对象的选择大多都是普通人,他们的生活中也没有出现什么波澜壮举,正因如此,记者此时就需要用平视的角度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用体验式的采访走进受访者的内心,挖掘人物的真情实感。
长期以来,新闻媒体都作为社会公器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工作,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尤其提出了新闻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记者的手中握着舆论的方向盘,因此,对待新闻报道一定要严谨,恪守原则。不过,在当今的媒体责任观下,新闻媒体要做到的已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加人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央视在“走基层”报道的推出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对事件或人物命运的持续关注使报道更具人情味、更加贴近群众。《索道医生邓前堆》这一专题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1年年初,记者一行来到云南怒江流域的拉马底村,这个村被怒江一分为二,一条100多米的索道成为了两岸村民通行的桥梁,而邓前堆作为村里的医生,为了给村民看病,28年冒着生命危险溜索道横跨怒江两岸,记者通过体验式的报道,亲身感受溜索道的惊险,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直接促使“溜索改桥”工作得到推进。在一年中,记者又分三次到达拉马底村,全程推进大桥建成。央视评论员杨禹说:“以新闻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索道医生邓前堆》最重要的价值。”而推动社会进步,不仅仅体现在这一个节目,更重要的是将记者深入基层的情怀融入到每期节目的制作过程中。报道《索道医生邓前堆》的记者乔亚美在这一系列报道结束后说道:“‘走基层’要把‘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造福人民’当成一个终极目标,并时时提醒自己。”“造福人民”不仅仅是一个口号,通过带着真情实感的“走基层”一定会帮到一些人,哪怕只是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了小小的转变,作为一名用心“走基层”的记者也应该感觉到怎么写作国家、怎么写作人民的崇高荣誉感。

四、转变文风——故事叙事中彰显新闻价值

无论是文本形式的新闻,还是记录社会事件的可视化新闻,都是应受众需求而存在的产物。新闻是用来给受众听和受众看的,若无人听无人看,则新闻价值就无从体现。因此,增强新闻“走转改”的新闻价值和媒体责任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GetFullDomain}提供,转载请保留.的“趣味性”也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来向受众展示新闻人物和事件。因为任何报道离不开“事件”和“人物”,“电视新闻是一种时空复合艺术,它在纵向的时间流程中叙述新闻,在横向的空间运动中展示关联。”
央视新闻评论部曾用“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来解释其成片理念,如今用在“走基层”系列报道中也恰到好处。
在以往的新闻报道中,记者最容易出现的理由就是新闻语言华而不实,官话套话多于新闻本身的有价值信息。“改文风”的最后一点从传媒角度讲即要求记者转变以往浮躁的文字风格习惯,删繁就简,保证文字的生动质朴,使观众更乐于接受。以《小韩结婚记》为例,正文开篇对小韩的介绍非常简洁:“韩廷才,24岁,在上海打工已经五年了。2009年他在上海一家冰箱厂打工时认识了来自陕西汉中的女孩张小琴。相恋四年,这个春节他们终于迎来了婚期。”在后面写钻戒和西装时,记者也没有过多赘述,依然用简单的几句话交代完背景,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完全靠摄像机拍摄下的画面表达。
由于“走基层”系列报道将重心放在了故事的讲述上,因此人物与事件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越到后期,我们会发现人物报道所占的比重越大,如《杨立学讨薪记》、《索道医生邓前推》、《岳军和他的“机器人生”》、《追踪马子硕的求医路》等等,这些报道则直接将人物名称放在了节目名称中,故事线索让观众一目了然。可以说,相较于传统新闻关注于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结果而言,走基层系列报道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温情,也更加贴近了基层百姓的生活。

五、走基层的“反常态化”与发展趋势

如今在很多电视新闻当中,将新闻性质当中的“趣味性”排在前列,追逐“小概率事件”成为其确定新闻选题的最直接因素,但我们在关注“走基层”系列报道时却发现,它与常态新闻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绝大部分报道无明显的新闻由头,所关注的人物也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新闻价值的“时新性”与“显著性”较为不明显。
《东方时空》原制片人陈虻曾经说过:“重要的是你在这个题材中正在触及的新理由,这种观念的变化是以前人们没有揭示过的,或者我们感受到但并没有真正触摸过,我觉得这就有新闻价值。”时效性的欠缺并没有给“走基层”系列报道的新闻质量打折扣,相反,记者通过敏锐的视角在这类事件的发生中找到独特的突破口。运用巧妙的叙述方式将新闻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用“读”的方式理解人物事件,既加深了记者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更有助于记者将新闻价值更全面深刻地展示。“如果说作为主流媒体,有责任通过报道反映出当下中国的基本面貌的话,我们就需要更多的‘走基层’新闻,这些新闻不反常、不另类,平凡而普通。而正是这样的新闻,正是这样一些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构成了中国的国情。只有读懂他们,才能读懂中国。”
我们在为目前已有的成就感到欣慰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下一步“走基层”要走的方向。笔者认为,目前的走基层报道,“温情有余”而“力度不足”,即缺乏社会舆论监督等题材的报道。新闻报道方式终归是为新闻本身怎么写作,无论用何种模式,报道终归要回溯到新闻价值的本源,央视“走基层”系列报道已经跨出了一大步,但接下来更需要深层次的探索。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