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中职教育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社区教育

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社区教育

收藏本文 2024-03-06 点赞:7363 浏览:2364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平顶山市有组织地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始于2010年6月,重点开展了以社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试验的主要内容是:以平顶山市建设职业教育强市为平台,在平顶山市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等,进行提高广大城市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改革试验,统筹依托社区的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灵活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社区教育网络。此项试验也是平顶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试验开展三年来,平顶山市已挂牌成立了21所社区学院、52个社区教育中心、189所社区教育学校、240多个稳定的居民家庭学习点,初步建立了“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社区教育学校为基础,居民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共举办各类社区讲座6000多场,免费培训社区居民达90万人次,很好地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加快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挂牌成立的21所社区学院中,统筹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成立的有17所。目前,平顶山市已经有2个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所辖的县级城市舞钢市被推荐为全国首批建设学习型城市案例城市,参加了全国学习型城市先进案例编写工作。成为首批建设学习型城市案例城市的县级城市,全国仅有4家。平顶山市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做法是:

一、成立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建立工作机制

全市各县(市、区)、各街道办事处(乡镇)、社区都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指导机构。社区教育工作指导机构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教育、发改委、文明办、财政、民政、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办公室主任由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一名教育部门副职具体负责社区教育工作。县(市、区)社区教育工作机构由平顶山市职教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进行业务指导。实行“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部门齐抓共管、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以社区学院为龙头,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利用全市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挂牌成立了21所社区学院(其中依托中等职业学校成立的社区学院有17所)、52个社区教育中心、189所社区教育学校、240多个居民家庭学习点,形成了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居民家庭学习点等稳定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都明确了工作职责,制订了社区教育相关工作制度。

三、建好社区教育三支队伍

一是社区教育专业工作者队伍。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均确定了一名副局长主管社区教育工作,一个科室负责社区教育日常工作,至少有一名干部从事社区教育具体工作。各街道(乡镇)也利用现有资源建立了社区教育专业工作者队伍。各社区、各新型农村社区还注意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骨干作用,在当地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社区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队伍。聘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及各方面社会人士,组建社区教育讲师团,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讲座与咨询活动。平顶山市级层面上已聘请了11名家庭教育、计算机技术、法律、文史方面的专家和业界精英,组成了市级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定期到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为居民提供怎么写作。三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高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等。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成为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为确保社区教育的正常开展,平顶山市设立了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列入经常性的财政开支。专项经费由承担社区教育工作任务的县(市、区)按常住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设立,由本县(市、区)教育部门管理和使用。经济条件好的县(市、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此同时,还采取了“单位出一点,社会筹一点,个人拿一点”的办法,建立了多渠道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五、建立社区教育督导考核评价机制

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政府都签订了社区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把社区教育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列为对县(市、区)政府进行教育督导和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市社区教育指导部门还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各县(市、区)社区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工作开展、工作成效等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镇(乡、街道)也建立健全了考核评价机制,对所属辖区开展社区教育督导检查,对社区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为社区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表彰。目前,平顶山市已分别由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教育局牵头,连续两年对全市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社区教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共表彰了62个社区教育先进单位,186名社区教育先进个人。

六、编写社区教育教材,建设社区教育工作网站

在市职业教育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下,平顶山市已编写了10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教材,印量达50000册,内容涵盖了母亲素养、法律知识、文明礼仪、饮食与营养、儿童常见病家庭护理、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这些教材贴近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全部免费发放给居民。平顶山市还根据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建设了市级社区教育网站——平顶山社区教育网(平顶山终身学习网)。网站除提供社区教育学习和工作信息外,还采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社区教育资源库,通过在线公共学习平台提供早期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老年大学、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居民休闲生活教育等生动直观的教育类视频流、文字流、图片动画流信息和视频直播课程,供市民网上自主学习。

七、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和理论研究

一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宣传。已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了150多篇有关社区教育工作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文章,有力地宣传了社区教育工作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2011年年底,新华社曾以《平顶山:“煤炭城”迈向“文化城”》为题报道了平顶山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在“文化强市”中的重要作用,引起强烈反响。2012年8月2日,《中国教育报》又以《两百社区院校吸引市民终身学习》为题在一版头条位置报道平顶山市的社区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300多家网站进行了全文转载。二是创办了《平顶山社区教育简报》。简报设置了“工作动态”“社区传真”“专家视点”“观察与深思”等栏目,进行社区教育宣传和理论研究。目前,简报已编辑出版8期,印数达16000册。
三是开展社区教育专项研究。①成立了以市教育局主管领导担任主持人、河南大学教授等多人参加的《构建面向平顶山市的城市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体系研究》课题组,该课题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度重点项目。②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了全市性的社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和社区教育工作研讨活动。③积极参加河南省成人教育优秀论文评比活动,有12篇论文获得省级奖项。
八、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提升终身学习意识
2011年10月,平顶山市代表河南省出席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成功举办了全市第一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并承担了河南省第一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在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领导小组和中国成人协会联合组织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结果评选中,平顶山市以总分全国第五的成绩荣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所属的舞钢市、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和叶县荣获成功组织奖。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举办有力地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意识。2012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
九、根据群众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
我们长期坚持举办鹰城历史文化讲座、家教沙龙活动、“母亲素养”培训、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法律与生活”讲座、 “青少年科技大讲堂”、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培训等活动。另外,各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也在各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灵活开放、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如湛河区培学文化音乐艺术学校开展了音乐基础知识培训,每周三上午针对老年人开放;新华区矿工路街道幸福社区教育学校,设立了再就业培训班,对辖区居民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新新街街道前进社区教育学校设立了辖区适龄少年儿童暑检测辅导教室;卫东区东安路街道安培社区教育学校的“五点钟课堂”和新华区湛北路街道八中北街社区的“周一四点半学校”,解除了上班家长的后顾之忧;东苑社区教以中等职业学校为主要依托,大力开展社区教育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育学校亲子活动室,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东工人镇街道东湖社区教育学校开办暑期家庭教育班,对社区内的适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专题辅导。
灵活开放、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很多社区居民反映,社区教育活动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一些自身需要的东西,并且离自己的家很近,来往都很方便,节约了不少开支。
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这给平顶山市的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我们将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平顶山市“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对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力争把社区教育工作做得更好!
(责编 王鹏飞)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