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思想政治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思想政治视域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探析

收藏本文 2024-02-27 点赞:7588 浏览:2382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以历史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该课程在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科学历史观以及培育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时代使命感等方面发挥着它所独有的学科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爱国主义;科学历史观;全球化视野
1674-9324(2012)09-0190-0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是以历史为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担负着马克思主义教育功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纲要》课程的开设,不以传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根本目的,这就使得《纲要》课程具有与历史专业课程所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因此,如何发挥《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需要我们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调整、创新,以充分发挥这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功效。

一、紧扣近现代史主线,对大学生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近现代史是以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战争为开端的。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斗争,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要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探索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这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中国近现代史任何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两大主线展开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紧紧抓住这一主线,通过重点讲解,就能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了然于胸,从而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科学认识,从而真正达到帮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三个选择”这一教学目的,充分发挥《纲要》课的育人功能。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对祖国历史的认同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从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营养。梁启超即曾指出历史对于培养爱国情感的重要意义:“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纲要》课程发挥着该学科所独有的学科优势。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创业史。从洪秀全“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太平天国,到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到革命派的“共和国”理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到“振兴中华”的口号,所有这些构成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近代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无数次血的教训最终使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日益丰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把握时怎么发表展主题,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与核心内容。只有了解国史国情,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了解近现代历史这一艰苦探索的过程,才能树立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

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程不仅注重近现代历史知识的讲授,更注重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广阔,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思想多元时代下各种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复杂的影响。在如何看待中国近现代历史方面,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当代史学界对近现代历史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突破了以往单一化的价值评判,涌现了很多新观点。这些新观点、新结论绝大多数是基于唯物史观得出的切中史实的结论,但其中也不乏哗众取宠的惊世骇俗之论。例如在评判历史人物方面,李鸿章、袁世凯被称为近代中国的英雄豪杰,康有为、孙中山等却有违历史发展之嫌,甚至背上欺世盗名等种种恶名,甚至有人提出“香港如果没有被割让给英国就不会有今天香港的繁荣”,以至于有学者认为“革命”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已的“原罪”,等等。这些新观点、新问题的提出,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评判历史,考验着我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因此,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要上好这门课程,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熟悉历史,更要深入了解学生正在关注的一些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了

源于:论文大全www.udooo.com

解学生对这些问题的价值评判。《纲要》课程正可以发挥该课程学科的优势,以历史为平台,以唯物史观为视角提高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两者统一的基础正是人的实践活动。近代以来,各种学说思想纷纷盛行,马克思主义逐渐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外来文化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自成立之日起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发展成为执政党;社会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先进中国人所追求的革命道路,到改革开放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经历艰苦卓绝的革命奋争终于赢得独立自主,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道路,这些都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纲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正确了解国史、国情的前提下体悟“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进而增强对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信念,这正是《纲要》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实际,而且要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从史实出发,由浅入深,引出深刻的理论,让学生明了历史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重大历史事件上明辨是非,认清主流,从而树立科学历史观。

三、世界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相互参照,培养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和时代使命感

自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起,世界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所固有的内在扩张属性使得整个世界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发展体系之中,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游离于外。在资本扩张这一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国门被迫打开,中国近现代屈辱的历史也由此拉开。“中国步入近现代社会的生发机制,缘起于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动关系。”近代以来,整个世界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股潮流是任何国家都难以抗拒的。自1840年战争开始,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适应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林则徐最早“睁眼看世界”,他的好友魏源则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资本主义大潮席卷全球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效法泰西进行改革;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以美国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创了近代完全意义上的民族革命。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全国人民选择在中国的领导下,通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通过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纲要》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讲清楚中国近现代历史问题的来龙去脉,还要关注世界近现代史。只有联系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格局和时代特征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才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更为全面,才能深刻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变革和改革。因此要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中国近现怎么发表展进程,把中国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和潮流之中进行分析和考察。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时代特征、国际环境以及深远影响等进行梳理,培育学生拥有全球化视野,并在全球化视野下全方位考察了中国近现代史,

源于:标准论文www.udooo.com

使之对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进程及趋势能够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尽管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看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当今世界各国间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使命感。
总之,《纲要》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该课程所独有的学科优势。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课程讲授相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充分发挥《纲要》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仍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马工程教材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梁启超.新史学[A].饮冰室合集(九)[C].上海:中华书局,1936.
作者简介:许艳民(1974-)女,汕头大学社科部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