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探究近现代史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

探究近现代史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若干

收藏本文 2023-12-28 点赞:30035 浏览:13478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具有历史学的特征,又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要增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学科角度入手,采取一般讲授与重点拓展相结合、纵论古今、中西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效果教学经验

根据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我国高校从2007年开始在本科生中设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因为“纲要”课程设立时间不长,学生中小学阶段已有相关历史基础,再加上课程性质等其他现实原因,所以这门课教师普遍感到难以讲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有以下教学经验可以总结。

一、一般讲授与重点拓展相结合

相应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纲要”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已经有较深入的涉猎。另外,“纲要”又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所以枯燥的理论宣讲及重复的史实灌输,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使得“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纲要”的课堂教学陷入教师“苦教”、学生“厌学”的悖论之中。

如何这一教与学的悖论,并重新激起这些自以为掌握中国历史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一般讲授与重点拓展相结合,融思想教育性、学术性于趣味性、知识性之中,对于一般内容简单讲述,对于重点内容深度拓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讲课过程中收到思想教育升华、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功效。

具体而言,在“纲要”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一般性史实或者学生已有相关基础的内容,尽可能略而讲之。对于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则需要教师结合问题意识,深度发掘,提升讲述的理论性与趣味性,使学生闻之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此如何重点拓展有以下几个原则需要注意。首先,不能单纯追求标新立异或学术创新,用野史杂谈之类“史话”去取悦学生,而应尽可能地利用教师的学术专长,深度开发学生年龄段所不能接触的观点、材料,用“新”的内容去提高学生的求学兴趣。这些内容的选择既要有知识性,又要有相当的趣味性,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使学生有所思考;其次,中外学术界有关近现代史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可择其精要,尤其是成熟且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观点,向学生介绍之,满足其获取新知识的诉求,并可深化对教材某些观点的认知;另外,深度求“新”的同时,对于某些旨在“标新立异”、“吸引眼球”的“媚俗”观点(如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等),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给予有理有据的强有力驳斥,帮助学生形成结合历史事实正确分析问题、认知历史和总结历史规律的能力。

二、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去讲述“纲要”

一般而言,专业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未来职业规划做出的选择,故而学生一般会将专业学习与人生职业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并由此对专业学习保持较高新鲜度、关注度、兴奋度。“纲要”则是我国高校在本科阶段为学生开始的一门公共必修课。除了具备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以外,更重要的是它还承载着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明确指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不断学习,知识新鲜度不足,而且学生倾向于认为作为思政课的“纲要”就是在讲大道理,而这些是以前老师反复强调过的内容,故而严重缺乏兴趣。也有学生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认为“纲要”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讲的就是过去发生的事件,与现实关联度不大,更对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太大实际价值。因而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现在“纲要”教学多为大班教学,教学管理困难度大为增加,教学效果容易受到影响。

笔者认为,要改善上述不良状况,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充电”,深入了解不同学科的学科特征,充分把握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兴趣方向、研究方法与“纲要”的学习结合起来,必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足学生积极性的不足。

历史学作为一门百科全书式的社会科学,完全有可能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历史当中的重大问题做出解读。“纲要”鲜明的历史学特性使得教师完全有可能利用学生的专业知识去认知近现代史中的重点问题,从而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纲要”讲述问题距离现实并不远,“纲要”的结论绝非老调重弹的“大道理”,而且从学生从事专业角度入手更容易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而由此所得出得结论也更容易使学生心服口服。比如在给经济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可以从“官营经济”的弊端及中国洋务经济军工、民用产业的组成比例去入手分析洋务运动的失败;在给文学传播专业学生上课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去评价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内容和社会意义;给社会学系的学生上课时,可以从社会流动性去认知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问题;在给理工科的同学上课时,可以通过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力进步,从科技、制度、思想等方面去理解中国战争前中国的停滞不前;在给音乐系上课时,通过向学生介绍新主义革命时期的进步歌曲,通过音韵的节奏感去作曲家背后的救亡,分析这些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中国近代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不同学科的学生因为高中分科所造成的知识储备迥异,授课时必须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对讲课方式做相应调整。理工专业的学生历史知识相应不足,讲课时就需要用平实易懂的话语去组织教学,对于某些问题的引申也要适可而止;文科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应扎实,浅显的知识表述难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性的原则之下对讲课内容做适当拔高。

尽管“纲要”是全国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而且使用的是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材,但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就有了照本宣科的理由。恰恰相反,若要进一步改善“纲要”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从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入手,用学生最熟悉的专业知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去讲述“纲要”中的重大问题。因为利用的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专业学习有密切联系,因而学生听课时亦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结论也更让学生信服。

摘自:本科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