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生活质量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生活质量影响结论

生活质量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生活质量影响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4-09 点赞:6898 浏览:2197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摘要】家庭和同伴是儿童生活的生态环境系统因素,本文通过家庭环境中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父母的教育方式与行为,以及同伴等诸因素对儿童生活质量影响的探析,以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家庭 儿童 同伴 生活质量
    1674-4810(2013)01-0047-04
    一 儿童生活质量研究的提出
    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向全世界紧急呼吁:“让每个儿童有更好的未来。”但是,对许多儿童来说,童年的现实却与此完全不同。国际社会应对保护儿童权利和改善生活做出承诺。而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家庭与同伴的影响至关重要,希望探析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家庭与同伴因素,能对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教育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要关注儿童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关注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体验,关注他们在教育机构中的生活质量,这不仅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社会对儿童真正的尊重、信任和爱。
    二 家庭对儿童生活质量的影响
    1.儿童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活的物质层面,同时也包含非有形的精神生活层面,评定生活质量的标准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儿童的生活质量是儿童从一个独立的个体视角去感受的生活品质,是主观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质量的总和,是在其生活世界中所感受的生活整体质量。我们不仅要关注儿童的客观生活质量,更要注重其主观生活质量,而后者又常常被成年人所忽视。

    源于:论文大纲怎么写www.udooo.com

    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个体的生活与生活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成年人,依附于其所属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依附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观念和行为等。
    家庭是由夫妻、父母、子女等婚姻关系与血缘关系组成的生活单位,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特殊的社会群体。每一个儿童必然诞生于家庭,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每一个儿童必须通过家庭的最初群体生活,然后才能走向其他社会群体生活。联合国颁发的《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所以早在20世纪初,心理学家就注意到了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如阿德勒指出家庭内部子女的出生顺序与人格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人更是看重家庭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他们发现父母的支持和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的关系很密切。到了20世纪末,有些教育学家甚至用本能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teven Reiss通过研究指出:接受家庭影响是人类的本能行为之一。家庭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产生影响,而这一切都必然会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①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方向与水平起着决定的影响。一个儿童的知识、经验、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和特殊才能的形成和发展,同他所处的家庭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儿童的人格形成有着明显的影响。第二,家庭具有能够防止儿童免受社会压力的作用,即保护的机能,家庭可以防止社会的各种不良因素侵袭,使儿童生活在家庭中有安全感。第三,家庭具有向儿童传达社会要求的社会化作用,即社会化机能,儿童是通过以家庭为媒介间接地去接受社会化的影响。正如《行动计划》中所指的:“最先向儿童们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而家庭因素最为直接与持久,这是由于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在家庭的生活时间占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一。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2.家庭影响的要素
    家庭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来体现。

    一、家庭环境是由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构成的。

    首先,家庭的物质环境。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存在相关。O.Bank的研究指出:在美国,下等劳动阶层的家庭为学校带来了大量“问题”,包括学校中的差生、逃学生、斗殴学生和违法学生等。英国的Kellmer P.M.对英国11000名儿童的全国性研究发现:非技术性手工工人子弟很大一部分有生理缺陷,如斜眼、口吃及行为问题(如尿床、咬指甲)。Bemtsson LT② 等人对5个北欧国家从1984年到1996年中儿童的主观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随着这些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中国的王玉凤等对2432名儿童的调查发现,父母社会经济水平与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呈负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愈高,经济条件越好,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愈低;反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愈低,经济条件越差,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愈高。各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结果都相似,可见家庭经济条件对儿童客观生活质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不过家庭经济对儿童的影响也有限,中国的胡华等人③对重庆市区447名小学儿童的随机问卷调查表明:家庭月收入低的儿童认知、情感成分和总体满意度得分低,提示基本生活需求方面未获得满足的儿童,其主观生活满意度低于其他儿童;而家庭月收入高于1000元的儿童之间无明显区别,说明重庆城区1000元家庭月收入基本能满足儿童的衣食住
    行等基本生活的需求,这时,我们就要重视家庭的其他方面对儿童的影响。见表1所示。
    其次,家庭的精神环境。家庭的精神环境一般指家庭的文化环境、心理气氛,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家庭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的意识形态结构、知识形态结构。家庭成员的观念也会深入到家庭生活的领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或者是专制独断的家庭教育模式。家庭成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指父母及生活在儿童周围的人的学历、文化水平、职业性质、基本思维方式、价值观等等。良好的家庭文化气氛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Adelmen HS和Hack M等人的研究发现,父母的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与儿童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关系。④⑤这是由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还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都优于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
    中国的郑立新等采用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368名在校儿童进行了调查⑥,发现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是一个显著影响儿童主观满意度的因素,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儿童,对自己家庭和学校的生活更加满意;而父亲受教育程度对儿童主观满意度的影响相对小得多。我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仍可能是此年龄阶段的儿童受其母亲的影响相对比父亲更大。见表2所示。
    家庭成员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联系,特别是父母与子女间的态度及其情感交流的状态,家庭成员的表率、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生活情趣、家庭的情绪气氛以及各种精神信息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能使家庭生活气氛轻松愉快、欢乐幽默。正如《行动计划》中要求的:“为了使儿童能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儿童应在一个充满快乐、爱和了解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二、家庭的教育方式。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常任的教师,需具备良好的素质,决定家长素质的关键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北京师大陈帼眉教授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亲子观、人才观、儿童观和教育观。陈教授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开展调查研究,其成果表明: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教育行为必然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
    首先,家长的教育观对其教育行为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来,父母教养方式就一直是家庭环境与个体社会化研究十分关注的相似度检测变量。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Linton. R、Kardiner. A等人根据他们在阿罗岛上搜集的资料加以分析后得出结论,认为阿罗岛上一般成人人格的困扰与幼年生活缺乏母爱与安全感有密切关系。Parsons把教养方式与家庭角色和性别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女性适于处理与孩子间的各种关系,而男性负责制定规则更好。⑦Sears把这些思想和学习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教养方式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温暖与控制,他认为两者的平衡极为重要。⑧Baumrind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极权型、权威型和放纵型⑨,并认为这三种教育方式中权威型最好。70年代许多这方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中国的姚许一就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浙江省6个县14所中小学的156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广泛深入的问卷调查⑩,按八类家庭教育方式分型(型、强制型、溺爱型、自流型、保护型、不协调型、型和其他)和五种学习心理问题分类(厌学、恐学、学校适应不良、考试怯场和学习无法继续),严重程度分为5级。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学习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影响,其中以强制型、溺爱型和自流型三者对子女的学习心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最明显。这说明在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放任自流,不过问不行;过分宠爱,百依百顺也不行;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同样是不可取的。这份调查结果还表明,型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学习心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小,是最理想的一种教育方式。见表

    3、表4所示。

    不过郑立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溺爱型主要对儿童情感方面的满意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对认知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母亲的偏爱养育方式对儿童主观生活满意度的许多方面均有不良的影响。但有一点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父亲偏爱的养育方式使儿童情绪成分满意度升高。
    其次,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行为。郑立新的调查报告还研究了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结果显示,独生子女这个因素对儿童的认知满意度有影响,独生子女儿童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儿童。之前曾有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在人际交往方面比非独生子女更显得“不合群”或“社会退缩”,但他们采用的是父母和教师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结果似乎说明,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只是其他观察者的看法,作为独生子女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因此也并未受其影响而导致自我满意度评价降低。见表2所示。
    总而言之,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美国家,都同样重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甚至一些欧美国家的家庭比中国更重视家庭的作用,每周末都有family weekend day与孩子共度快乐时光。现在也都有专门的网站为每个家庭提供帮助,比如http://www.eastsussex.
    gov.uk/childrenandfamilies/rt。
    最后,离异家庭的教育行为。中国是个相对保守的国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也呈上升趋势,其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董奇对离异家庭孩子生活质量的分析证明了离异对孩子的消极影响,他发现孩子的性别、离婚后的亲子关系以及教养方式都是影响孩子单亲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
    美国是个开放的国家,约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在18岁之前有父母离异的经历,这一比例还在进一步上升。虽然离婚在美国很普遍,但它对孩子仍具有很大的杀伤力。Longfellow及Rubenstein系统地研究了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容易产生寂寞和自卑心理。后者进一步研究发现父母离异时孩子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他指出,如果父母离婚发生在孩子6岁前,寂寞感更可能会产生;同时他还发现在儿童期双亲之一自然死亡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并不感到寂寞。针对这一现象,他用孩子归因方式和对他人的态度

    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udooo.com

    解释之:6岁以前的孩子常常将父母的离异归于自己身上,而6岁以后的孩子通常能理解父母离异的原因,由这种错误归因所引起的自我责备所留下的阴影使孩子产生了永久性的自尊心低落。
    在我们看来,父母离异之所以会对孩子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归根到底是由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造成的。首先,家庭关系失调不仅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正常生活,而且会给家庭成员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和难言的痛苦,尤其对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儿童来说,其消极影响则更为严重。同离婚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无疑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造成消极的影响和严重创伤。

    摘自:学报论文格式www.udooo.com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