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货币我国古代货币名称摭谈

货币我国古代货币名称摭谈

收藏本文 2024-02-29 点赞:18205 浏览:8205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使消费自由的奇妙东西。千百年来,人们以许许多多鲜明生动的语言称呼其名,或直接加以揭示,或侧面给以点破,或用类比手法巧妙联系,表达的形式灵活多样,反映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的启迪性。

一、货币始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反映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在炎帝时,已有“日中为帝,交易而退”的传说。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里,牲畜、粮食、贝壳、布帛、金属都充当过一般等价物。
“贝”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货币之一,距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文字记载贝始于《易·震》:“亿丧贝。”王弼注:“贝,资货粮用之属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论》:“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与焉。”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四篇六:“贝在周初本来是一种原始货币,所用的是海贝,学名为货贝。殷周民族疆域离海尚远,可知贝的使用是起源于海滨民族。”
文字产生后,人们对贝的形状和使用活动等进行直接描绘。开始是象形的,一步步地具有概括性。随着交换的发展,贝的货币职能也不断加强,一个个以贝为部首的字亦应运而生。《康熙字典》收录贝部字有货、财等300多个,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反映了贝的形形色色的交换形式,也成了对货币的一个个新的名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
“货”是在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一种货币名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货者,财也。从贝,化声。”段玉裁注:“货者,化也。变化反易之物。”综其含义有二:一是财,人拥有贝谓财;二是化,财到市场中去千变万“化”,因时因地因人而“反易”流通。这样就把贝在特定的交换中表现得很具体,生动且深刻。如《周礼·秋官·职金》云:“掌受土之金罚,货罚,入于司兵。”郑玄注:“货,泉贝也。”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下》:“百姓愤乱,其货不行,民私以五铢钱市写。”货币的名称随着交换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如增添了货币、货物、货泉等。如《郑笺》云:“古者货币。”“货”是“贝”在新的交换中千变万“化”的结晶;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双音的货币名称,使其更准确、更丰富地表现了货币的内涵。

二、货币正名是对商品交换理性认识的体现

“布”虽源于纤维织品,但又不限于此。随着交换的频繁、地域的扩大,后来发展为仿农具的以铜质为主的金属铸币。原始空首布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缚,始于公元前8世纪的东周,它有平肩弧足空首布、垂肩弧足空首布等。这种以铜质为主的金属铸币在我国通行了2000多年,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正式货币一经产生,人们就得严肃庄重地为它取正名,寄意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现良好的文化素质,表现对货币职能深刻的理性认识。正如唐颜师古曰:“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就布而言,还有耸肩尖足空首布、平首尖足布、平首方足布、平首桥足布、平首圆足布、三孔布、异形尖角布、珠布当、四布当等。
“钱”是流通最广、时间最长的金属铸币,它逐渐取代了其他而成为货币的专用名称。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外圆内方、天地合一之“钱”的作用的认识何等深刻。韦昭注曰:“钱者,金币之名,所以贸易写物,通财用者也。古曰泉,后转曰钱。”有钱刀、钱文、钱泉、钱布、钱金、钱货、钱币等。

三、货币俗名是人们消费生活习俗的缩影

人们对货币职能的理解与日俱增,对货币的感情日益深厚,于是便用身边熟悉的

摘自:毕业论文www.udooo.com

事物与其类比,给以相应的俗名。货币的俗名有:
“泉布先生”即钱币。前蜀韦庄《江上题所居》诗:“青州从事未偏熟,泉布先生老渐悭。”泉币是钱币中的一种,把它与表示年长有专长的先生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对钱币的至尊至贵之意。
“枣穰金”即金条。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俺那相公认得你,着我与你十两枣穰金,在我这腿曲裢子里打着,你自取去。”明陶宗仪《辍耕录·哨遍》引钱素庵曲:“恨不得,杨子江变做酒,枣穰金积到斗,为几文贉背钱受了些旁人咒。”枣穰即枣肉,熟透的枣肉赤黄而发亮,美味可口。把金条类比为枣肉,颇有诱人的魅力。
“孔方史”又称“孔方”,因铜钱外圆中有方孔而得此俗名。《汉书·食货志下》:“钱圆承方。”颜师古注引孟康曰:“外圆而内孔方也。”《钱神论》:“钱之为本,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周……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把钱作为血缘之长幼关系对待,令人有亲切、至尊之感。孔丘圣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只能屈称孔老二。谓钱为“孔方兄”,把它排在老大的位置以显其尊贵。这种神奇巧妙的联系,实是妙不可言。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货币的俗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消费生活的风俗,呼其俗名,能使人引起丰富的联想,趣味饶多。
总之,货币是人们消费的凭证和相似度检测,货币在手,消费自由。中国钱币文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奥妙无穷,是值得挖掘的宝库,应当予以重视和利用。
(责任编辑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