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安全教育 >语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怎样

语文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怎样

收藏本文 2024-01-10 点赞:3628 浏览:974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既是人们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也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一种内部冲力。

    一、善于,情也融融

    煽情。老师声情并茂的导入让学生能迅速进入文本,品读课文,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这一目的。在上《老王》时,我这样设计:世界上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幸运的人,如我——老李;一种是不幸的人如——老王。老王为什么会与老李的处境这般的不同呢?老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老王》吧。幸运的老李和不幸的老王触动学生的阅读。所以,恰到好处的导入不仅能引起学生兴趣,甚至可以充当全文的关键性提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被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极大的热情去解读文本,对理解文章主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遇有抒情性较强的课文,则可以从朗读开始,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使一篇课文的分析始终沉浸在优美的情调中,学生学习的劲头会很高涨。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因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层次的不同而异彩纷呈。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再加工,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等,可以最大限度地和学生形成情感共鸣。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

    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教学《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感知诗歌描绘的意境,在激昂的音乐衬托下,通过多种绘声绘色的朗诵,感受诗人的 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取得的效果比老师枯燥的讲解要好得多。学生在美读的基础上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深入探究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加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绘情。介绍建筑布局类的说明文比较平淡无味,而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画图,课堂上同学们的图作,会使方向性本来就薄弱的学生产生争执,难点一下子明了,教师上课难点就解决了。
    抒情。在作文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抒写真情实感的作文。如在教完《老王》时,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写老王,注重人物细节的描写。然后再让学生来写我——老李。由于自称老李,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作文中能用幽默、活泼的语言来刻画“老李”的形象,感情真挚、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师生情。“老李样子并不老,大约四十多岁,每天都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看着她,使人振奋,如初升的太阳,照亮了一切”“老李性格活泼,谈吐幽默,在她的课上常常有我们明朗的笑声,常常伴有欢快的旋律充斥课堂……”“老李的头发稀少,这大概就是聪明的脑袋不长毛吧!”看着学生们一篇篇发自肺腑的作文,我深受感动。

    二、以情怡情,开启心智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的人物中,设想自己就是作品中某个形象,与之同呼吸,共命运;又把此情移到学生心上——怡情,达到“情感共鸣”,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在教读文本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本中的一员,可能是一棵树,一块化石,一只蝉……可能是李白、杜甫、苏轼……可能是丑小鸭、杜小康、奥楚蔑洛夫……学生把情感融入文本中,设身处地地体会文本中某个形象的情感,例如在教《行道树》时,让学生以自己就是一颗树,来感觉树的远离家乡和伙伴,来到恶劣的城市,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在《教孤独之旅》时,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在教《背影》让学生透过作者晶莹的泪光看那黑布大马褂的父亲,再想想自己的父母,明白爱就在微不足道的言行中,学会感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发展其智力,又要对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行为和习惯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思想教育不是的、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巧妙的、感染熏陶式的,学生在感染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品读完文本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质疑:“等到从高台阶的正金银行出来,看着东交民巷街道中的花圃种满了蒲公英,我高兴地想:闯过来了,快回家去,告诉爸爸,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蒲公英。”为什么出来看到是蒲公英而不是夹竹桃呢?比较多同学认为是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而有位同学却说:“蒲公英的花朵脱离母体会飞,而 ‘我’现在能独自邮钱给叔叔,说明‘我’已长大,能独自闯荡了。”这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感悟能力提出不同的见解,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怡情的同时,能开启心智,有自己主体的独特体验和发现,发展了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

    三、以美传情,陶情益智

    朱自清的《春》,教师引领学生品味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精神的感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又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图景中,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引导学生捕捉被诗人赋予了这样那样的情感内涵的诗歌意象,进行深入感悟,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除了利用好文本教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读名著,通过名著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和视野。初一时,我要求学生读名著,做摘抄,说名人故事;初二鉴赏名著,说读名著体会。这样一来,学生读的书多了,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加深了,在点评作品时往往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就有了个性的差异。
    责任编辑 邱丽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