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试议德育论新课程革新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角色期待前言

试议德育论新课程革新背景下小学德育教师角色期待前言

收藏本文 2024-02-22 点赞:15358 浏览:6111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新课程对小学德育教师角色包括德育观念、教学方式等都有了新的期待。然而,由于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难以实现。要突破这些瓶颈,应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善外部条件方面努力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www.udooo.com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师 角色期待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对小学德育教师角色包括德育观念、教学方式等都有了新的期待,如教师应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德育课程的开发者以及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等。然而,由于外部条件的限制和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制约,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实现受到了一些阻碍。要想突破这些瓶颈使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得以实现,应从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善外部条件等方面来努力。

一、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

1.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小学德育教师总是以“道德灌输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往往将道德教育工具化,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灌输给学生一些僵死的、固化的道德知识。毋庸置疑,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对学生获得固有的道德常识知识是高效率的,但对于抽象思维与理解能力尚欠缺的小学生而言,要达到课程的目标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德育教师角色暴露出了很大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德育新课程的需要,小学德育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成为了新时期的期待角色。
对思想道德水平尚处于较浅层状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道德成长需要德育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德育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创设符合小学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来教授学生基本的道德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引导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然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不断深化,直至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后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和克服坏习惯,最终达到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

2.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即德育教师只是把专家或学者预先制定的德育课程方案或课程材料付诸实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德育手段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求,德育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小学德育的对象是小学生,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因此德育课程的实施不应是一个固定过程,而应是一个动态实施的过程。作为德育过程中的教师也不应仅是一个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更应是德育课程的主动挖掘者或开发者。
《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对于以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而言,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应尽可能选择贴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小学德育教师应以课程开发者的身份来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德育素材或内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综合性和灵活多样性,因此德育教材只是教师的参考资料,教师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充分挖掘并利用学校及其周边课程资源,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情境来开展德育课程教学。

3.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道德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课程专家以及学校制定和安排的,德育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自由处置德育这门课程的权利,在整个的德育过程中教师只是扮演传声器的角色,学生往往被置于被动的境地。实际上,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了充当道德知识灌输者的角色,即使学校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教师也无法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从而使得道德实践活动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德育课程形同虚设。课程标准对小学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成为学生道德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者成为了新的期待。
道德教育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纯粹单向度的道德知识传递,更在于发展学生的德性,满足学生道德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德育课程主要应在真实的道德情境中进行,德育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道德教育情境,扭转学生的被动地位,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教师通过以学生道德实践活动的合作者身份置身于活动中,和学生一同探究,共同成长,最终达到师生同益的效果。

二、影响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难以实现的因素

时代的发展赋予了小学德育教师新的角色期待,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小学德育教师的期待角色难以实现。

1.外界因素

外界因素限制了小学德育教师期待角色的实现。首先,对德育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教师培训成了每个学校关注的焦点,且国家的教研部门及相关机构也提供了较为广泛的、全方位的支持,而唯独对小学德育课程的任课教师没有较为正式的、成规模的培训,至多是区、县的研究所举行几节“公开课”罢了。又由于小学德育课的教师大多是语文、数学或英语课的教师“”的,在这少得可怜的“公开课”研讨中,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腾”出时间、放弃“主科”的教学来参加作为“副科”之一的德育课程的研讨活动。在教师培训的“繁华”与“热闹”中,大多数的小学德育教师却没有对新德育课程理念系统学习的机会。 其次,对小学德育教师的期望过高。新课程改革提出小学德育教师要以学生道德成长的引导者、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发者、学生道德活动的合作者等期待身份出现。殊不知,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现状,这些新的角色要求对德育教师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众所周知,我国如今仍处在一个以升学率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的教育环境中,小学德育课程并没有列入小学升初中的考试范围。在家长、学校等多方要升学率的巨大压力下,许多时候作为“副科”的德育课程只能退居其次成为主科教师的自习课或作业课。
2.教师自身因素

中国免费论文网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