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调控方式查抄袭率

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调控方式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3-12-17 点赞:5523 浏览:169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夸美纽斯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心理不跑‘野马’,从而解放了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一堂语文课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积极思
考,心理不跑“野马”。这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特点来进行心理调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毋庸置疑,课堂心理调控方式得当,必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以下就简要地探讨一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心理调控的几种主要方式:

一、妙用导语、激发兴趣

导语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导语,如是精心设计,运用得当,就会一下子紧紧攫住学生的心,使之立刻摈弃课间所产生的杂念,迅速地回归课堂,对课文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导语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它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出色的“导语”可以使“一脸疑团”的学生“豁然开朗”,也可能把“一潭死水、波澜不惊”的被动局面转化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热闹场面。所以,导语如能精心设计,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其产生的课堂效果也是惊人的。如,我在教说明文《死海不死》时就以一则小故事开头:英国青年约翰独自驾着一叶扁舟在海上孤寂的航行。身心憔悴的他万分不幸,只觉得世界将要离他远去。他向不远处美丽的海岸望了最后一眼,飞身一跃,就投海自尽了。但令人惊奇的事发生了。约翰居然没有沉入海底,而是被海水托浮在海面上。他惊奇万分,以为万能的上帝拯救了他,随即他就爬上了小船,重新驶回那已露曙光的海岸。故事讲完后,学生们都惊奇万分。于是,我引导学生说:“为何发生如此神奇之事?真的是上帝救了约翰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块儿来从《死海不死》一文中寻求答案。”学生无疑会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同时也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课文的导语设计应该是千变万化的,但其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打下良

源于: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好的心理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心理与阅读效果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直接的、成正比的。阅读心理越好,效果便越高,而左右阅读心理的却是情感。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努力和学生共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动机的场景和氛围。把学生引入作品特有的氛围中去,创造良好的阅读心理。而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情境中激发兴趣,在情境中生成问题,寓学科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学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情境创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使情境创设为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所以,当你在教《岳阳楼记》时,你就应该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你就应该和学生仿佛置身于迁人骚客云集的岳阳楼上,聆听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领悟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
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每一节课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该是多样的。有时课堂教学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应是多姿多彩的,有四溢的课堂;有婉约细腻的课堂……在一节课中,是否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应以教学的内容而定。

三、设置悬念、激发愤悱

侦探、推理小说为何吸引那么多的读者?很大一个因素是作品中悬念迭起,环环相扣。往往使读者读之欲弃不能,恨不得一气读完方为快事。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往往在读者最激动、最关注的地方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卖关子、吊胃口的方法迫使读者非得读下去不可;许多评书艺人,在听众正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的时候,戛然而止,让听众欲罢不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悬念。同样,语文教学中如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悬念”,必然会激发学生们强烈的探索、求知。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譬如有的老师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讲到文中菲利浦一家期盼于勒能暴富归来,带给他们希望和财富时。那位老师就让同学们合上书,猜想一下远在南美的于勒的生活状况到底会是怎样?这样同学们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于勒在南美已是富可敌国,会给菲利浦一家带来幸福;有的则说于勒一贫如洗,只会给菲利浦一家带来麻烦;有的同学则悲观地认为于勒已经客死异乡……同学们议论纷纷,兴趣盎然。显然,他们已被这个“悬念”吸引住,产生了探知、关心于勒命运的强烈愿望。而此时的学生正处于这种“心愤口悱”的状态之中。无疑,设“悬念”是学生产生“愤悱”的最佳途径之一。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悬念的设置通常能使教学中平中见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

四、逆向否定、“负负得正”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上课之前他光在黑板上挂一幅纪念碑图,并且把图下面的说明文字遮住。同时,明确地告诉学生接下来上一节公开课。这样,有几位学生小声地问钱梦龙老师:他们能不能看书。钱老师略作思考,好像施舍一样极不情愿地说:“好吧,只能稍微看一下。”课堂中,当钱老师请同学们起来介绍人民大会堂内部的特点时,有的同学竟然连大会堂地毯的颜色也能知晓。同学们回答问题非常流利,显然对课文已经十分熟悉。这节课当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如果钱老师课前用命令的口吻强制每个学生都要把课文看熟的话,那么,我想根本无法取得那么好的效果。因为青少年普遍都存在着一种逆反心理。一味地强制、命令,只能与教学目的背道而驰。钱老师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否定之否定”的方式,使之达到“负负得正”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调控应该是多变的,也是丰富的。如,为使学生鲜明直观的感知形象,可以配以音乐,运用电教化工具等等。这样,运用图文对照可以相得益彰,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消除他们的疲劳心理。此外,还可在课堂上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引进竞争机制,激发议论,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心理调控虽然是多样的。但作用只有一个:利用一切心理调控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目的只有一个:使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始终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努力做到:课始开,兴即来;课之中,兴更浓;课结束,兴未辍。让四十五分钟充满精彩!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新区第一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