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内涵、理论基础与其建构要求

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内涵、理论基础与其建构要求

收藏本文 2024-01-15 点赞:5641 浏览:1348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首先阐释了高校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最后探讨了高校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构建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高校 德育 情境教学 模拟实验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070-04
[作者简介]包毅,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广东深圳 518060)

一、高校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内涵

高校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不是道德观念、原理或是字词句段的简单堆砌,而是在人际对话的模拟情境中,以学生的即时体验为重心,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系列生动且富有趣味的场景,运用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制成教学软件。学生通过上机操作的方式对教学软件中设计的道德情境作出价值选择,从中得到一定的态度体验,使其在体验中发展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能力,在生动的模拟情境中体验到道德的力量与意义。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是一种体验式教学,通过营造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与特定的情境进行互动与对话,“通过生理和心理、感性和理性、认知和实践等复合交织的矛盾运动,引导学生在感悟、反思中提升对人与社会的认知,使他们把为人处事的道理转化为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

(一)用多媒体和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促进了德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教师在课前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运用FLASH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构建智能化德育环境,为德育教学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积累,并运用相关的德育知识与经验去体验特定情境的价值冲突。在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中,教师不再是德育知识的“传声筒”,而是“编剧”和“导演”。教师所设计的“剧本”,要以学生和

摘自:毕业论文如何写www.udooo.com

社会关注的问题为出发点,并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仿真性”教学课件。教学课件的设计从内容上必须密切跟踪社会道德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对道德事件的敏感度。同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学习和工作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情境,同时还要具有挑战性。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像“镜子”一样客观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让学生像照镜子一样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道德状况的优缺点,从而引导和鼓励学生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提炼出来,达到提高学生德性修养的目的。实验教学课件一般用故事营造情境和多媒体引入情境的方法,用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和表演体会情境,通过动态“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道德生活的表达和生命意义的阐释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中心主义”,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束缚了学生探求真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其本质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道德生活的创造活动,是生命力量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实验中通过体验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价值,不断确证着生命,激活着生命,在无形中使个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培养与加强,并以此提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具有浓郁的情感特征,学生从自己的经历和内心的情感积累出发,通过角色的模拟去体验和揭示生命的意义,体验的结果往往是一种新的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受教育者在模拟实验中依靠个人的主体意识、道德理解、道德信念来作出判断与取舍,通过实验中的道德情感体验感受生命的涌动,成为既具有知性又充盈着德性的人。

(三)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围绕的都是理论的“灌输”。“灌输”有其合理性,但“灌输”本身不是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才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对道德知识的学习,不只是把它作为客观对象去认识,获得关于它的知识,而是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站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空间中去诠释道德,把它看作是人生所必需的东西。这样的德育课程具有一种召唤力,给学生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调动和激活了学生德性修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唤醒人的主体性,激发人们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开放、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不断积累自己的人生体验,分清哪些道德观念是进步的,哪些是落后的,从而及时更新道德观念,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

二、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

(一)从本体论看,其理论基础是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20世纪末期提出来的,主要是为了克服第二代系统论忽视系统要素的生命性与能动性,是对第二代系统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适应性行动者个体的根本特点是具有主动性,能够感受环境,自我学习,主动地调整、改变自己,以便能动地适应环境。很多具有主动性的个体在相互作用中努力相互适应,寻找和创建能够相互适应并共同适应外部环境所需要的行为规则,由这样的个体整合而成的系统就是复杂适应系统。“正是这些个体与环境以及与其他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断改变着他们的自身,同时也改变着环境。这些个体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不断进行着演化学习,并且根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复杂适应系统之所以优越于非适应性系统,关键在于前者具有内部预测模式,据之可以感知环境,作出预测,进而采取回应环境的行动,并根据行动的经验来检验、修正、补充、优化这种内部模式,使自己得以优化。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的理论逻辑,德育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运行动力源自竞争与合作、稳定与不稳定的辩证运动。即情境教学模拟实验的有效运作需要非平衡的无序状态,只有在非平衡的无序状态下,主体的生命潜能才能得以发挥,主体的创造力和主体的生命意义才能得到实现。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