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级管理 >基于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基于课程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

收藏本文 2024-01-13 点赞:23634 浏览:10661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开发与实施使高职院校教学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既是课程改革的内在需求,又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传承高职特色文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教学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教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应从理顺内容、明确目标、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范畴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教学文化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4-0120-03

一、从课程改革看高职教学文化

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高度重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课程改革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任务。许多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处于领先地位的院校,包括百所国家级示范院校都开展了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开发,率先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和项目教学模式等课程模式,这些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有别于传统课程,在学习内容上选取经验型和策略性的知识而非陈述性的知识,在结构上采用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系统而非学科知识系统;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实践,教师从讲台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不仅讲授理论知识,还手把手传授技艺,师生关系向师徒关系扩展;三是教学场所不再限于单一功能的理论课教室,转向容“教、学、做”于一体的多功能教室和校内外的生产实训基地;四是在考核评价方式上从结果考核到注重过程考核、环节考核,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考核转向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考核等等。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开发和实施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及其教学活动的壁垒,带来了高职院校教学环节的系列连锁反应,从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调整和建设。围绕着课程改革这一中心,高职院校的教学呈现出新的文化特征,那就是教学文化的凸显。笔者认为,所谓高职院校教学文化是指高职院校在“一线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下,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和教学过程等活动中包含的文化形态,是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实质性内容。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主要经历了借用普通高校“压缩饼干”模式阶段、借鉴国外课程开发模式阶段和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文化就是在此过程中孕育形成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的关键词由“实践”发展到“企业”、“职业能力”、“学生主体地位”,再到“重构”,“‘教、学、做,一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等。建立起自我话语体系的高职院校教学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课程内容和结构重组重构,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基于工作过程或行动过程,在职业教育的最核心环节即在课程及其教学过程中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二是师生在教学互动中体现出独特的行为、精神和关系特征;三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在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四是将“以人为本”的整体评价观、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引入职业教育,丰富、充实了职业教育观念。

二、教学文化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教学文化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视高职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可以被看作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必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里程碑。然而也应看到,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在高职院校中尽管已经展开,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但还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与之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教学生态环境建设既包括教学团队、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显性条件的建设,也包括教学制度、教学观念、教育信仰等隐性条件的建设。学者刘庆昌曾指出:“站在文化学的立场,教学实践的发展,就是教学文化的建设。”所以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具有必然性。只有进行课程改革,才能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也只有进行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以实践推动课程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才能建立起最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彰显出高职教学文化的特征。

(二)教学文化建设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受到企业、学校等方面的制约。就学校方面来看,适应新课程模式的“双师”素质教师还相当缺乏,“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于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还不完备,“教、学、做”一体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加强;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等新体系的建立尚需时日,制约着新课程模式的有效实施。而教学文化建设在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方面至少能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过程建设、教学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的教学文化建设,使课程改革和与之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发展;二是通过教学文化建设将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纳入具有鲜明职业教育文化特征的发展轨道之中。只有从文化的高度对待和审视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从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反思高职院校的发展,才能对课程改革方向有准确的把握,对职业教育有完整和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文化建设是高职特色文化传承的客观需要

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怎么写作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要真正成为具有独立主体地位的教育,关键不在于从其所仿效的一些东西中抽身而出,也不在于急于“标新立异”,而是在于在寻求如何更好地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过程中,对自身特有文化进行不断积淀和凝练,并将其传承和发展下去。我国高职教育的长期实践表明,课程是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核心,教学文化是高职教育文化的本质体现,是高职院校文化的源头。高职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赖于教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只有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才能

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网站www.udooo.com

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以课程为中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只有加强教学文化建设,才能凸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独特的高职教育文化,实现教育的本质功能——文化育人。

三、高职教学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教学文化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对高职教学文化内涵的认识和剖析,没有深刻体会工学结合课程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因而也就不能从“推进和引导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高度重视教学文化建设。教学文化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工学结合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只局限于专业建设的狭小范围内,没有和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形成互动发展态势,限制了工学结合课程的整体推进和有效实施;缺乏文化理念的长期指导,教师从“忠诚的执行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转变还存在着被动性和盲目性,严重阻碍了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深入实施。

(二)教学文化建设没有被纳入适当的范畴

现实中,高职院校教学文化还没有被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仍然沿袭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局限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藩篱之中,而“工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没有突破以上建设途径的束缚。在实践中,高职院校缺乏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具有职业院校特征的教学文化现象的认识和总结,缺乏教学文化的支撑,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文化建设割裂开来,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放在政工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中,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从职业教育的源头和本质出发,使“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明显的形式主义:其一是物表化,其二是文本化,其三是标语化”。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文化建设理论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缺乏完善的理论作指导。一直以来,国内对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是课堂上教与学过程中所包含的文化形态。学者刘庆昌曾进一步探究了教学文化与教学过程的关系,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可以看作是教学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建立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的高职教学文化,外延已超出了课堂上教与学的范围。由于课程模式的变革,高职院校教学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也有别于传统学校,所以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需要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下,形成并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文化建设的实践。

四、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理顺教学文化内容,明确教学文化建设目标

按照“教学文化是教学生活过程及与之有机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整体”的观点,教学文化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课程蕴含的文化及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表现出的师生主客体关系所蕴含的文化;二是与课程及其实施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所蕴含的文化。其中教学生态环境又包括两个方面——显性条件和隐形条件。显性条件包括专业建设中除课程以外的其他要素,如教学团队文化、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教学制度文化等;隐形条件包括教学观念、教学信仰、教学风俗等方面的文化。教学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建设与“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及其实施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环境。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采用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落实教学活动和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总结、完善课程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项教学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和社会怎么写作能力。

(二)剖析教学文化内涵,把握教学文化建设方向

1 将实践精神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无论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确立,还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目的均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将实践精神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课程模式的开发理念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从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增多到强调教师的实践经历,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教学制度的改革,都要围绕“实践”进行。
2 将职业精神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贯彻高职教育“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中体现出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无论是学习领域的开发,还是学习情境的设计,都来源于真实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无论是教学内容中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五大要素的融入,还是“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无不与“职业”密切相关。
3 用人文精神关照人的全面发展。高职教育不是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教育活动,而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的教学中,学生不仅要进行操作技能的训练,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格式www.udooo.com

还要获得心智技能的训练;不仅注重经验层面的能力培养,还将其上升到策略层面;不仅能获得专业能力,还可获得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不仅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还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借助有效的课程载体,对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课堂主渠道”的教育教学得以实现,使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考取职业资格、形成职业能力的同时,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境界。
4 用人本精神体现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出发,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及其教学从职业岗位分析的角度,注重技能的培养而不是针对学科体系的学习,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和发展。与传统的用一纸成绩衡量、评价学生的方式相比,职业院校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倡导多元智能的人才观⑥。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学习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如考核内容分为专业能力考核、方法能力考核和社会能力考核,包括对学习过程各环节、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团结协作精神、劳动纪律、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考核,能更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

(三)纳教学文化建设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如果不能把教学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校园文化就不能很好地体现职业院校特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能。缺乏高职特色的教学文化是空洞、苍白的,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不仅要将教学文化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一同视为校园文化的组成要素,还要重视教学文化作为彰显高职院校特色的主要依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果把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作一棵枝叶繁茂之树,那么精神文化就是校园文化精神形态的体现,可理解为树根;教学文化则是精神文化根系生出的最茁壮的主干,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主要实施途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则是精神文化根系基础上的其他枝干,他们各自体现自身文化特征,发挥各自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学文化是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加强教学文化建设可以起到引领其他校园文化要素建设的作用,即带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建设,最终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企业型、行业性等特点,实现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