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文化差异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别结论

文化差异英汉亲属称谓文化差别结论

收藏本文 2024-01-16 点赞:33754 浏览:1564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英汉各自独特的语言体系,显示出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特点。亲属称谓语,作为语言中即重要又特殊的一部分,与文化紧密相关。本文运用文化比较的理论,通过讨论英汉亲属称谓的主要差异,最后指出了影响英汉亲属称谓差异的文化因素,如家庭类型和血统观念,等级观念等。
关键词:亲属称谓 文化差异
一、引言
由于人类社会的生存繁衍形式相同,同时亲属关系是源于婚姻,生儿育女,繁衍子嗣而缔结的亲情关系。因此,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或社会都必然存在着亲属关系。然而,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不同的民族对亲属关系的认识或重视程度也就不同,这些无疑都是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反映。英汉两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渊源截然不同,因而这种差异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使用的亲属称谓词以及它们的使用上明显地体现出来了。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

1.复杂程度

汉语的亲属称谓体系精细复杂,而英语亲属称谓习俗相对简单但也不失特色。汉语要区分长幼辈份,如:同辈份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区分血亲姻亲如舅令人舅是血亲,舅妈则为姻亲;区分父系和母系,如姑姑和姨姨等;区分宗族外宗族,如爷爷、孙子属同宗族,外公、外孙属外宗族。相比之下,英语的亲属称谓则简单的多,同辈分的亲戚用一个词就能涵盖,如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西方国家的亲属称谓比中国要简单的多。

2.关系表达清楚性

汉语亲属称谓表达的亲属关系清楚明了,英语的则比较笼统。“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国人历来看重称谓,更不用说亲属称谓了,其辈份性别等指代的十分清楚, 从称谓上便可知晓是本家成员还是外姓亲戚。然而,西方人并没有如此清晰明了的差别,他们经常把同一辈分归于同一类,有时忽略了内亲与外戚;有时忽略了年龄大小;有时忽略了性别;有时忽略了姻亲关系中的男方亲戚、女方亲戚;在忽略年龄大小方面,从“brother”和“sister”这两个称谓中,人们无法判断你所指的是哥哥,还是弟弟,或是姐姐,还是妹妹。
3.敬称和谦称的使用
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很少有谦称。这是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需有礼但不必过分自谦。体现在汉语亲属称谓上,一方面,对于对方的亲属,使用敬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的亲属,采用谦称。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人强调平等,崇尚个人主义,在他们看来这是不代别人自谦是不可思议的。

4.对长辈称呼的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中晚辈对于长辈要用尊称更不可直呼其名,英语则可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友好。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中则淡化辈分。汉语称谓反映着长幼有序

源于:论文库www.udooo.com

、尊卑不同人伦规范观念。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中不太讲究辈分高低,直呼其名也是亲戚之间亲密无间、关系融洽的一种表现。

三、影响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因素

1.家庭类型
亲属称谓在英汉称谓系统中所占比率不同,充分表现出不同民族国家中家庭结构的差异。数千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推崇封建大家庭的结构形式,并强调宗族血缘关系,即以家庭为中心,家族观念根深蒂固,人们多以大家庭即外延家为单位聚居在一起。
与此相反,西方人的家庭都以小家庭为主,绝大多数家庭是由一对夫妇和子女两代人所组成的家庭,子女成人后也会搬出去,自立门户。家族之间的联系通常只在节检测日,因此他们不需要时时面临如此庞大的亲属关系,所以对他们来说,亲属与普通生人区别不大。
2.文化取向
中国文化的取向是群体或集体,其产物必然是关系取向。西方文化的取向是个人主义,其产物必然是个人本位。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和“礼”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取向。把“仁”字拆开,是“二人”,如果是两人就会出现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尤其是血缘关系。“礼”是“”,“伦”即辈分,强调等级次序和区别,“理”即维持这种等级次序需遵循的规律。
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崇尚个人价值,强调个人形象、表现自我。所以不同的文化取向表现在亲属称谓上,就有了如下特征:汉语亲属称谓繁复多样,序列分明;英语亲属称谓就比较简单、明了。

3.等级观念

在旧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制度下,社会等级森严,家庭内部也难例外。等级观念在汉语亲属称谓中表现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分”。汉语文化中,在长幼有序方面,小辈不能对长辈直呼其名,一定要以辈分称谓来称呼。
在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家庭内部都应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反对等级,反对权利和地位的不同。所以英语亲属称谓语只表示亲属之间的亲戚关系,而不表示亲属之间的尊卑。
4.宗法观念
中国是一个讲究宗法,礼教的国家,强调“父统子、兄统弟、嫡统庶、大宗统小宗”,讲究辈分。“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宗法关系悠久坚固。”[3]英美人则注重个人价值,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其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亲族观念也比较淡薄,因而其亲属称谓简单笼统,不求精确。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发现语言与文化是紧密相关的,语言忠实地反映着文化。英、汉这两种语言中亲属称谓体系所折射的文化差异正好证实了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语言也都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的历史烙印。了解英汉亲属称谓这一社会普遍现象,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各自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从而提高所使用的语言的正确性,达到更有效地进行交际、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尹富林.英汉称谓语的语用功能比较与翻译[J].中国翻译, 2003,(5).26–28.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黎昌抱.英汉亲属称谓词国俗差异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报,2001,第2卷。
作者简介:李婷(1985-),女,山西临汾人,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用途英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