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春江花月夜》中时间和空间信

《春江花月夜》中时间和空间信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6193 浏览:2167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集古代诗歌中令人陶醉的良辰美景:春、江、花、月、夜于一身,不仅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江月笼罩下的夜景,更是让读者通过一遍遍的阅读 体会到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与融合。这种转换与融合给人一种无需雕琢,浑然天成之感,此中便也见出了作者的高明。
关键词:春江月花夜时间空间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一、《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张若虚,唐代扬州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张若虚传世诗作仅两首——《代答闺梦还》与《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千古绝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人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在诗中,作者将春、江、花、月、夜等意象有机组合,使得五个各具特色的意象在同一时空中并存。诗人在诗篇中深情地勾勒出了春的和谐曼妙,江的澎湃生机,花的朦胧绰约,月的明朗澄净,夜的安恬静谧。这些意象相互融合,共同作用,描绘了一幅美妙和谐的图景。在这首诗中,良辰美景,时间空间被诗人完美组合,作者的时空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融合

诗人先从春江月色的宁静入笔,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由大而小,由远而近,层层铺叙,诗人在感受纯美景色的同时,沉浸在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由江天月色引发对美好人生的思索,向往,诗由写景转入抒情,由空间转入时间。在作者的艺术创造之下,这五个意象都不同程度的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与融合。
1、春
尽管在整首诗中“春”字仅出现了四次,但它第一个作为时间意象出现在诗的句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点明了季节,明确告诉读者:此时,正值春季,是生命的起点,万物复苏,充满生命活力,这种生命力感染了江水、月光、花林、夜色,使这幅画面以动态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气氛变得活跃。春江、春花、春月、春夜,春的气息如江水般流向各处,如月光般洒向各处,充斥着广阔的空间。“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落花,意味着春将尽,思妇昨夜梦见花朵凋零,落入平静的潭水,春天才过去一半,落花却提前进入脑海,大概是日有所思吧。整首诗贯穿着春的气息,只是月升月落的一个夜晚,而在思妇的愁绪里,我们仿佛过完了一个春天,思妇的心里已升起淡淡的愁绪,担心流水落花春去也。不过,春去春还会回来,这种永恒的轮回是任凭任何时间空间都无法改变的。“春”是良辰与美景的统

一、是时空共育之骄。

2、江
在整首诗中,“江”出现了十二次之多,仅次于月,作者在写江时,不仅表现了浩荡江水的恢宏气势,还表现了江水的“逝者如斯”。
江水的浩荡气势,诗的首句就有所体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潮涨,致使江水与海持平,如此广阔无垠的空间,明月似乎从海底缓缓上升,被潮水托起,送至天空,江水随波涛流向远方,环绕芳甸。千里之外,水天相接,一色纯净的蓝,干净的没有一丝尘埃。春天的夜晚,月亮映照下的大江,呈现出一种广阔无限的空间意境。欣赏着作者诗中这片清透澄澈的天地宇宙,不觉中便进入了一种静谧,纯洁,美好的世界。诗人写江时还写了与海持平的春潮,浩荡千里的江波,宛转的江流,汀上的白沙,青枫浦,闲潭,碣石,等,使图景变得更为充实生动。
如此广阔的空间自然地引发了作者无限思绪,“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高空中悬挂的那一轮明月,不知道在等待什么人,就这样照着江畔,不见它所等的人出现,只看见长江水年年月月,日复一日的流走。流走的不只是江水,岁月也像东去的大江流淌不止。人生在世几十年,与之相比,也不过是极其短暂的一瞬间。江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复现率很高的意向和诗语,承载了古人对时间,生命的思辨和追问,以及他们对待个体存在时间的有限性与客观绝对时间的无限性这一矛盾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趋向。大好年华就像这滔滔江水日夜流逝不复返,这种无奈于千百年来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范文www.udooo.com

困扰着无数多愁善感之人。但作者张若虚,面对个体生命的短暂,想到人类繁衍,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还如江河水一般奔流不息,江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便被冲淡了许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所以尽管不知江月在等待何人,尽管只看见江水日夜流去,时间日夜流逝,生命也随之消逝,然而,人生在这永恒的时空里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应该顺其自然,无论生或死,都应该坦然面对。在这里时空的融合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因此产生了由衷的敬畏。
3、月
《春江花月夜》整首诗几乎行行见月,句句现月。月就像一条线,线上穿着春、江、花、夜。可以说,无月则无境,无月遂无情,无月便无诗。诗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完成了从初升到空中到西斜再到沉落的空间变化。江水、波、芳甸、花林、汀、白沙、青枫浦、扁舟子、明月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闲潭,落花,这些意象沐浴在月亮的清辉之下,显出一种独特的美。张若虚的月亮高悬夜空,月华随着江水的波澜起伏闪烁,流向千里之外。不知是作者的目光随月移动,还是月光跟随作者的眼睛游走,凡是作者目所能及之处,均被月光占据,没有什么可以逃离月光的笼罩。在江水共长天一色的澄澈空间里,一轮孤月更显出空间的广阔,空旷。“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亮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诗人的目光追随着月光,游移至扁舟,明月楼,照着离人的妆镜。此时的镜作为一个时间意象出现,面对妆镜,曾经的容颜每天都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日积月累,慢慢的容颜逝去。此时此地的月光,勾起了离人思妇的相思之情。妇人试图将帘中的月影卷起,将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但却都是徒劳,只能想象自己幻化成月华,照着离人。“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睡梦中,春已过半,人却未还。“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现实中,春天会随江水流去,眼前月又要落了,夜将结束,思念之情却未停止。从月升到月落,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无限时间;从碣石到,这又是一个地北天南的宇宙空间。诗人在想象中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诗化时空世界。不知随着月升月落,有几人回来,随月升起的相思之情,也只好随月摇落。月亮贯穿诗的始终,时间上:从月升到孤月悬于夜空到西斜,再到月落。空间上:连接了江水,芳甸,沙滩,天空,江畔,大地,实现了时间与空间的完美融合。

4、花,夜

大部分中国诗人视人生为自然的一部分——在中国诗歌的传统中,花被视为高洁人品的象征——诗人常常借助咏花诗的咏叹,将有限的内在精神品性升华为无限的永恒的诗美存在——花事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变化,而时间的流逝,又与生命的流逝紧紧相连。花在这首诗中出现的次数虽然不多,但是如果这首诗少了花的映衬,纵然明月高悬,夜色再美,整首诗所散发出的淡淡清香却无迹可寻。一个“芳”字,便像夜来香开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www.udooo.com

放一般,花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夜景之中。江天,月夜,整个广阔的空间都充斥着芳甸花林的淡淡清香。时空的同步,使花林似霰,无需细赏,月夜之下,朦胧的感觉别具一格。虽然花落预示着花事将尽,但春去春回,月落月升,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想到生命的永恒,还是会让人感到欣慰。
夜,也是贯穿全诗的一个时间背景。“夜”是人生体悟的帷幕,是心灵探索的翅膀,更是关照自身和宇宙的代名词。思妇离人的相思苦恋总是与夜的黑色一样浓重,像夜一样宁静,一样绵延不绝,而夜的时间意义是通过月来体现的,明月的升起到落下的过程也是夜慢慢流逝的过程。在这首诗中,夜不仅是时间,它还幻化为空间,夜的空间无限大,它像一个容器,里面装着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带着它们慢慢走过时间的分分秒秒,不知不觉中时间与空间又合二而一了。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以月作为核心。时间与空间相互融合。集时间与空间于一身的月亮在特定的春天的夜晚与江、花一起营造出一个幽美恬静而又令人遐思冥想的世界:江水的汤汤气势与“逝者如斯”的感叹,花的倩魂丽影与香消梦断的惆怅,月的喷薄升腾与低回沉坠的无奈,夜的温馨宁静与焦躁孤寂的心绪,最终将一幅情、景、理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呈现在我们面前,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参考文献:
赖淑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南方论刊。2008年第2期。
杨佳霖:永生《春江花月夜》。《中国铁路文艺》 2007年第06期。
[3]陈星颐,马曲:万古长空,一轮明月——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多维赏析。2007年第5期。
[4]魏家骏:《春江花月夜》:月色下的永恒时空。《名作欣赏》 2006年第04期。
[5]周淑芳:《风花雪月审美观照》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