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八年级数学教学 >中职德育科研兴校初步

中职德育科研兴校初步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5017 浏览:1839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针对当前中职德育科研落后问题,本文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索了如何通过科研,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实现德育科研兴校,必须在思想上、制度上和实践上多层面、全方位做好中职德育工作。
关键词:中职;德育科研;科研兴校;实效性
1672-5727(2012)09-0042-02
德育科研是个系统工程,纷繁复杂。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旅游企业文化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气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多年来,我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以教学促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科研与日常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紧密结合,把德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从而使德育工作针对性更强,实效性更高。
思想上:用正确的
理念指引德育科研

(一)推广应用别人的成果也可以创新

有不少教师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应看到应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样也需要创新。比如,在应用过程中,必然要结合教师本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这就需要创新。因此,我们大力提倡“二次研究”:一是把别人的成果采取“拿来主义”,加以应用,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德育实效。二是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达到更好地“摘取硕果”。

(二)普及德育科研知识,提高教师的德育科研能力

有少数学校和教师,缺乏德育研究能力,尚不具备独立进行新课题研究的条件。推广应用已有的德育科研成果,则可帮助他们克服搞科研的畏难情绪,提高他们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并使德育科研成果产生更大的辐射效应。此外,中职学校应加强科研业务培训,向教师介绍科研信息和教研信息,比如邀请一些科研骨干教师讲授科研政策、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分享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三)平衡教师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任务

如果身负过重的教学负担与课题研究任务,会在无形中消磨掉教师的精力与锐气,无益于其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应根据其身体特点、学科特点,给予其比一般教师少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能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业务研究。
制度上:保证学校
德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德育科研工作机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我校坚持“发展为本、德育为先、科研引领”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发现问题—立项研究—实验试点—反馈改进—形成成果—逐步推广”的德育科研模式,形成了校领导负总责、亲自抓,教研主管领导负实责、具体抓学校德育科研制度的落实情况,德育教研室统筹全校德育课程研究工作,全体教职工各负其责、人人抓的德育工作机制,从而整体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我校初步构建了“专业管理、班主任负责,副班主任配合,全体教职工监督”的德育工作模式。具体讲就是以专业班级为管理单位,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管理,实施班级评比;以班为基本单位,班主任全面负责组织班级建设,班级考核与班主任的工作绩效挂钩;把科任教师聘任到班作为副班主任,配合班主任工作,其工作考核与其工作绩效挂钩;全体教职员工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纪律等进行监督,对违纪学生实施帮教,教师的帮教情况与师德月考核挂钩。这种德育工作模式分工负责,责任明确、齐抓共管,引导每一位教职工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加强了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二)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为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工作,学校应在科研奖励方面出台具体的措施。如将科研绩效纳入职称评聘、评优、晋升的考核中,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在工资、奖励等收益分配上加以体现,使教师的积极性在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并能够进一步强化。因此,我校制定了《德育科研管理办法》、《德育教科研及成果推

源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www.udooo.com

广实施及奖励办法》,通过考核、奖励等办法促进学校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全校教职工对德育的重视和宣传。

(三)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为高质量科研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

为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出成果,应建立和加大科研基金,帮助教师解决在科研工作开始阶段的经费困难,为他们申报科研项目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经费主要用于资助教师发表论文、进行科研实验、购置实验材料等。对于校内资助项目,可采用滚动淘汰制度,对每一项目先拨给一部分启动经费,定期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检查和评审,根据课题研究发展和质量情况提出意见,决定继续资助或者停止资助,以督促课题负责人保质保量完成课题。
实践上:探索便于
操作和推广的研究内容

(一)心理辅导模式研究

人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德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知、情、意、行缺一不可。这里要说明的是,心理辅导与德育,两者是交叉关系,有着许多密切的联系。自2004年起,我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心理辅导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于2009年成立了心灵成长协会,初步形成了中职心理辅导模式。这个模式可用6句话概括:即以了解每个学生为前提(新生适应能力调查与讲座),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基础(每年的“五·二五”(即“我爱我”)心理健康日活动),以班级为管理单位(班主任心理素养培训),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聘请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进行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帮助、互助、自助为基本原则,以每个学生参与并获得发展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的特点,确定了合作、责任、进取心理的培养目标,具体通过5个主要途径实施,即通过游戏辅导、小组辅导、个别辅导、讲座辅导和学科辅导对学生全面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9年,我校被评为“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文明校园”。

(二)中职特殊家庭学生德育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压力,寄养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孤儿家庭学生的德育问题不仅是现实的教育问题,而且是严峻的社会问题。目前,我校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不少。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讲,搞好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就搞好了一所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类特殊群体做一些相关研究。先要选定科研课题的实验班级,并对实验班级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摸底、统计和分析,了解每名特殊家庭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家庭背景。然后,把普通学生与来自特殊家庭的个性特别学生展开对比性研究,初步提出针对我校特殊家庭学生的德育途径与方法。

(三)德育评价体系研究:变应试型考核为道德行为能力综合测评

传统的德育评价单纯注重学生的品德知识,缺乏对中职学生的专业要求和层次要求,弱化了德育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德育培养的意识和能力,评价主体单

一、被评价学生没有发言权。因此,传统德育评价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评价存在的弊端,我校组织专业资深教师编写难度具有级差的德育课程试题库,教学结束考核时,不同专业从不同题库中抽取试题进行开卷考试。各个具体课程的考核成绩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评定。在总成绩中,理论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行为能力表现成绩分别占40%和60%。任课教师评定学期的理论成绩,学生科和团委负责评定学生一学期行为能力表现成绩。学生会干部对学生日常行为能力做到日有记录,周有检查,月有讲评。理论考试不及格者,须补考及格后才予以评定。行为能力表现不合格者,理论成绩综合成绩也视为不及格。采用这样的考核办法,使学生们开始注意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锻炼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端正自己的言行,对日常行为表现差的学生,也起到了督促作用。
怎么写作意识和怎么写作能力是旅游学校学生的优势和特色,它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体现其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德育课教师应与学校各部门一道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怎么写作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旅游实践日活动、养成周活动、见习月、实习年等,引导和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怎么写作社会,并跟踪考评,要求学生根据其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撰写小论文,纳入考核。
应制定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对中职生进行量化评价。其运行机制为:班主任与全体学生共同制定班规,并将班规与分数挂钩,学生违反某一班规扣相应分数,遵守特定的班规则奖励相应分数。班干部负责登记学生的得分,并在学期末将每名学生得分进行统计,根据以此得来的分数评定学生的操行等级。在实际运作中,应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多层面的德育评价。只有这样,德育教师才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价,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

(四)中职德育课教师信息素养研究

现行中职德育课教材涵盖内容广、材料新,有法律的,职业指导的,经济的,有政治的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对任课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想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须从网络信息资源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势必要求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培训教师提升信息采集、评价和管理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学生学习方式,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我校定期组织德育教师、班主任举行德育研讨会,交流案例、教学方法等,要求人人发言,人人参与评价,从而激励教师改进教学与班级管理。德育教研室每年都收集德育研究案例,并成立评价小组评比这些德育研究案例,选拔优秀案例进行奖励(用德育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开展德育案例研究。学校每学期都选拔优秀德育教师去国内高校或出国进修培训,了解其他学校的文化,学习其他学校的研究方法。学校还每学期邀请高校德育研究专家来校为德育教师和班主任讲解德育问题,培训研究方法,从而提高教师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中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学案例。中职德育课程外延相当广泛,从“小德育”课程范围讲包括职业道

源于:www.udooo.com

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门功课,从“大德育”范围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廉洁修身、形体与礼仪等功课。每门功课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方式。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根据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学习和尝试利用各种技术来设计和开发学生学习单元,并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施这些学习单元。在这个过程中,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在学校层面借助同伴的力量,定专题、定时间进行案例研讨。教师可在开学初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分工协作,搜集相关信息资源,在教研组每周的例会中进行交流研讨,评价信息的有效性,然后,在课堂实践中进行运用,利用学生的反馈,评价信息的适切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投入地进行研究和对话沟通,学习技术工具的使用,学习各种创造性的方法,参与者从各自经验出发,尝试、探究、学习、设想……教师通过相互间的交流,通过信息的汇集和批判式评价,保证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真正有效果,也保证了自身持续的专业成长。
要把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落到实处,实现科研兴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研为导向,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继续探索德育科研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康峻岭,赵金贵.德育科研兴校的实践与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08(11).
郭悦莎.抓科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J].职业技术,2004(2).
[3]吴仁礼.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德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4]杨静.中职德育实效性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
作者简介:
陈建莹(1980—),女,广东梅州人,硕士,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德育课程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