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北欧文学 >试议对说明文语言价值

试议对说明文语言价值

收藏本文 2024-03-05 点赞:19929 浏览:9193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什么是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有这样的解释:说明性文章是最基本的实用性文章类型之一,是在向人们传达关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的知识的文章。从文体特点来看,说明文既不像故事那样曲折生动,也不像诗歌散文那样浪漫多彩,也难怪说明文教学的研究会备受冷落,各级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中鲜有说明文教学实例。是因为说明文太容易教了,不足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是说明文太难教了,不容易出彩?我们在本区100位教师中做了问卷调查,有73位教师表示不会首选说明文进行公开教学,其中有61位教师认为不首选说明文公开教学的主要理由是“说明文语言平实,教学说明文有些枯燥沉闷”。根据这一教学目前状况,笔者觉得很有必要重新审视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为说明文正名。
要谈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有两个方面的特色需要同时关注:一是文体语言特色,二是文本语言特色。这两方面特色有什么不同呢?简单地说,文体语言特色就是依寻说明文语言表达的共性,关注说明的顺序、说明的要点、说明的策略以及语言的准确、简洁等特点;文本语言特色则是指因作者的不同语言风格偏好所呈现的某一篇文章的个性表达。如果说文体特色偏重于理趣,那么文本特色则偏向于情趣,只有将文体特色和文本特色充分挖掘出来,才能在说明文教学中达到情理相偕共成趣的美妙境界。那么,就让我们对说明文的这两种语言特色来一次聚焦,共同探讨说明文语言文字表达的秘妙之处。

一、聚焦说明文文体语言特色

说明文虽介绍的内容不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有其共性。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一篇说明文,都会具有以下的语言特色:准确严谨的词语运用、有条有理的行文思路和丰富多样的说明策略。学习这些具有共性的说明文语言特色,对说明文语言价值的深思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说明文这一文体的认识,学习有异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表达方式。因此在教学说明文时,以下三方面内容应该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一)点击准确严谨的词语运用

说明性文章,作者特别注意词语的推敲。说明文的用词首先讲究准确严谨。比如人教版四上《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你看,用词多么精准,“恐龙的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并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这样的表述更加符合科学的规律。说明文另一种用词的推敲表现为使用表意较为模糊的词语进行准确的表达,比如人教版三上《花钟》一文中“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和“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这其中的“大致、左右”都是表意模糊的词语,但使用这样的词语也是一种准确的表达,是对客观事物真实情况的准确反映。开花时间并不真像闹钟一样精准,如果不用这些词语,看似准确,却反而不科学了。
这些词语的推敲研究,可以作为学习说明文语言表达的重要内容。

(二)体会有条有理的表达顺序

文章的表达顺序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说明性文章以叙述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见长,这也是它的文体语言特色。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这一表达特点,形成读者、作者间的认知共鸣,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表达的理趣。
说明文表达顺序的特点是有理有序,但表达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教版三下《太阳》一文,全文8个自然段分成两大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有关太阳的知识;第二部分讲太阳和人类关系密切。两部分内容又互相关联,正是因为太阳的这些特点,才让人类与它有了依存关系。文章的两大部分互为独立,又相互关联,这是一种表达顺序。又如人教版四下《蝙蝠和雷达》一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飞机为什么可以在夜间安全飞行”这一理由,第二部分叙述了科学家所做的三次实验,第三部分写科学家从蝙蝠身上获得启发,发明雷达,让飞机安全飞行。全文采用了“提出理由—研究理由—解决理由”的思路来进行表达,逻辑严密,这也是说明文的一种表达顺序。再如人教版五上《新型玻璃》一文,作者用1~5段分别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吸热玻璃等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采用分总的表达方式,在最后一段进行总结,这种行文方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又是说明文表达的一种顺序。因此,学习说明性文章,在整体感知环节和结课部分都可以安排对文章整体表达顺序的学习体会。
说明性文章表达顺序有条有理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全文行文思路上,也体现为每一段文字句子之间的联系。还是以《新型玻璃》一文为例,这篇文章每一段写一种新型玻璃,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讲求层次的。介绍每一种新型玻璃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作用。这样的表达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再如人教版四下《黄河是怎样演变的》一文,作者在第六段用“一是……二是……”这样的形式,将黄河变化的两个理由以并列关系的形式表达清楚。而在人教版五上《鲸》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了“一类……一类……”来介绍须鲸和齿鲸两种不同的鲸类和它们所喜欢的食物,分类清楚,便于读者获取信息。这些段落的表达顺序,都可以作为课堂练笔的示范,让读文和习作有机结合起来。

(三)感受丰富多样的说明策略

说明事物有多种策略,说明性文章,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策略。比如人教版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是怎样做到仅仅用几百字就介绍清楚了20世纪一百年间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的呢?这就应当归功于作者善于运用说明策略,使文章言简意赅。比如文章的第四段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策略,把20世纪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做了罗列,所选的例子都是20世纪最为重大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转变人类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仅是长句子,信息却是海量的。每一个发现或发明都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在此处运用举例子的方式,让人读来顿觉震撼。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也会发现编者在选文时更注重说明策略的多样性。很多文章在一个句段中会同时出现多种说明策略,需要学生去感受体会这样使用说明策略的好处。比如《鲸》这篇课文的第一段,连续使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策略,使叙述更加准确清楚,使没有见过“鲸“这种动物的读者对它是个庞然大物深信不疑。作者抓住说明事物的难点,自如运用各种说明策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聚焦说明文文本语言特色

说明文因作者不同,会表现出写作风格的差异。如人教版五上第三组的两篇课文《鲸》和《松鼠》同是说明文,但是语言风格却大相径庭,前者是常识性说明文,后者是文艺性说明文。编者在课文编排时特意将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还在学习提示中提出了比较这两篇文章写作异同的要求,由此可以猜想编者的意图:通过这两篇语言风格反差极大的说明性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在学习说明性文章文体语言特色之外,还要感受不同的说明文具有个性的文本语言特色。
反复研读二、三学段二十多篇说明文,可以发现,每一篇说明文都兼有这一文本所特有的语言特色,这一文本语言特色肩负着把一件事物或一个事理说得更为生动的任务,值得我们品味。

(一)发现一个文本中多次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篇文本中,一种语言现象反复出现,这就该是引起我们重视的文本语言特色。比如人教版三下《果园机器人》一课,文中多次使用了拟人写法,并用引号将描写机器人的动词作了着重说明,请看以下三句话:
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
因为电池的电很快就会用完,没电了,机器人就会“饿倒”。
科学家正在研究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只要“吃”树上掉下的水果就可以干活。
“罢工”“饿倒”是研制果园机器人遇到的难题,“吃”水果来充电是解决难题的策略。这篇文章就是采用了“遇到理由—研究理由—解决理由”这条线索来有序表达的。这些词语的使用不仅串成了文章表达的主线,也让说明文更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笔者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特别关注了这些词语的教学,还在课堂练笔环节给出了“加班”“体检”“退休”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对果园机器人的介绍。
再如人教版三下《月球之谜》一课,课题是“谜”,课文中也展示了许许多多关于月球的疑问。其中,先写关于月球的现象,再写作者用“难道”“或者是”这些词语对谜底进行的推测,这种写法特别对说明文语言价值的深思相关范文由写论文的好帮手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有意思。一位教师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关注到了这一语言现象,采用了填表和仿写的教学学习策略。
现 象推 测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难道……或者是……
月球岩石中含有纯铁颗粒,这些纯铁颗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还不生锈。难道……或者是……
以上表格的第一格和第二格在文章中都有现成的答案,通过填表可以梳理文章内容,感受文章有趣的表达方式。表格第三格在文中只写了现象,没有对这一现象的推测,教师就抓住语言的空白处,让学生学习这种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尝试想一想、写一写。第四格是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到的其他的月球之谜,借用这些“谜”,让学生使用文本特有的提问方式大胆推测。说明文这样教是不是也变得有趣味起来了呢?

(二)提炼一组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

人教版语文教材全部按照主题编排,这样的编排方式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但是,当说明文也按照主题进行编排时,其实已经兼具了主题编排和文体编排的优势。研读一组课文时,可以多留心这一组文章除了具有说明文应有的文体语言特色之外,在表达上还有什么共同点。
如人教版四下第三组课文中有很多课文出现了问句。如“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文章通过问句的形式,有的是为了引起读者对所要说明的事物的关注和兴趣,有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章的过渡,让表达更为流畅清晰,这就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文本语言特色。如果在上完这一组课文之后,能对这一表达特色进行梳理回顾,会别有作用。
又如人教版四上第八组课文,结尾有共同之处。回顾四处结尾,分别为:
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的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为人类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纪里,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呼风唤雨的世纪》)
它们各有各的职能,分工负责,同时又互相连接,以便对环境做出综合判断,为主人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电脑住宅》)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精美化石的发现,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已越来越近了。(《飞向蓝天的恐龙》)
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从以上四处结尾你读出了什么共同之处吗?文以载道,说明文也不例外。如果在说明文学习中,我们只关注语言的应用价值,而忽视语言所表达的情感价值,那三维目标就是不落实的。在单元整组学习的总结课上,我们可以请学生梳理这些结尾,看看从这些结尾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语文园地八当中的“日积月累”,或许会对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有更深切的体会。
综上所述,说明性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是充满秘妙的,教师只有反复琢磨,充分挖掘“文体语言特色”和“文本语言特色”,将这些语言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让说明性文章的教学体现出语文自身的特点,教出说明性文章的“语文味”,演绎出说明文教学的精彩天地。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小学 31001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