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经验 >关于体会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教育认识和感受查抄袭率

关于体会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教育认识和感受查抄袭率

收藏本文 2024-01-20 点赞:25191 浏览:110496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富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有四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创新精神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因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鉴于此,创新教育理所当然成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切入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表现为教学观变革,教学体系建立。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本人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浅谈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精心营造创新环境

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

源于:论文大纲www.udooo.com

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具和谐和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创新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造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活动,必须有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造力的环境与氛围,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才能够出现,创新才有可能。有作风的老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平等地与学生交流,认真地听取学生的观点;有作风的老师还应该时刻保持宽容的心态。每位老师接触到的学生很多,他们的意见观点也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偏激甚至十分荒谬的思想。面对这些思想,老师应该具备容忍“异端”的品格,耐心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平等争论,以理服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断定其为错误,然后再声色俱厉地加以批评指责。在互相信任,尊重的环境中,学生们才不会感到压抑,才会对求知欲更加强烈,其创新的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二、活教教学内容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应当有强烈的学习热情,即永不间断地渴求专业新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教学内容有更多的前瞻性和主动设计的成分,要真正把学科前沿理论和综合化的知识提供给学生,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知识体系。要注意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结构合理配置,并把这些知识理论进行有机地渗透,融合在日常的教学中。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既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是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三、激发学生创新

对于应试教育,众人往往异口同声予以否定。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语文教师应当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要积累素材,巧于设计,善于驾驭语言,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需要消除创新的神秘感,也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创新,只要你不盲从,不迷信,用心去观察,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树立问题意识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内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善于设疑以此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故教师应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教育,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实践表明,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靠后天培养的结果。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基础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的时代特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具体而微的课堂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活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树立问题意识。那么对于创新教育,我们也可以做得很好。
参考文献: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单连金.《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现代语文,2009(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