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工程 >> 材料工程 >自由度混合驱动钢板弹簧疲劳试验机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学报

自由度混合驱动钢板弹簧疲劳试验机机械系统总体设计学报

收藏本文 2024-04-13 点赞:6067 浏览:1442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板簧是汽车常用的弹性元件,常因疲劳失效。影响疲劳的因素太多,至今没有一种论述计算策略可以准确预测疲劳寿命,由此疲劳试验显得尤为重要,板簧疲劳试验机是获得板簧寿命数据的一种有效工具。偏心轮板簧疲劳试验机是一种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功耗小,制约系统简单的板簧疲劳试验机,被广泛利用;但偏心轮板簧疲劳试验机在调节振幅时必须停机转变杆长,历程复杂且为有级调整,由此其调节性能方面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本论文是以江西某汽车配件公司的生产和试验需要,对其利用的偏心轮板簧疲劳试验机改善设计。在案例上选用2自由度机构,确定了双曲柄七杆机构的基本架构;并建立数学模型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浅析,用Matlab对其进行计算和simupnk仿真。判断案例可行后,开展试验机的总体设计和主要零部件设计,完成了一台疲劳试验机设计的历程。该疲劳试验机不仅具有偏心轮板簧疲劳试验机的优点,动力电机采取常规电机、调节电机采取伺服电机的混合驱动的方式,在原理上更具有柔性。通过转变两曲柄的角度差转变振幅,可实现不停机无级调整。关键词:疲劳试验机论文两自由度机构论文混合驱动论文钢板弹簧论文

    摘要3-4

    ABSTRACT4-8

    第1章 绪论8-18

    1.1 不足的引出8-9

    1.1.1 疲劳不足及起源8-9

    1.1.2 疲劳试验的目的和作用9

    1.2 汽车钢板弹簧疲劳试验机介绍9-12

    1.2.1 汽车板簧的定义及作用10

    1.2.2 板簧的失效及浅析策略10-11

    1.2.3 板簧疲劳试验机的定义及作用11-12

    1.3 板簧疲劳试验机探讨领域的近况及走势12-16

    1.3.1 板簧疲劳试验机的探讨近况12-15

    1.3.2 板簧疲劳试验机的进展走势15-16

    1.4 板簧试验的重要参数16

    1.5 设计的工具16-17

    1.6 本论文探讨的内容17-18

    第2章 板簧疲劳试验机的数学模型18-34

    2.1 板簧疲劳试验机的案例设计18-22

    2.1.1 双曲柄平面七杆机构18-21

    2.1.2 机构的优点21-22

    2.2 平面矢量环与矢量链介绍22-24

    2.2.1 平面矢量22-23

    2.2.2 平面矢量环和矢量链23-24

    2.3 双曲柄平面七杆机构数学模型24-34

    2.3.1 机构的矢量环方程和矢量链方程25

    2.3.2 机构的运动参数方程25-27

    2.3.3 非线性方程求解法介绍27-32

    2.3.4 机构的尺寸综合32-34

    第3章 双曲柄平面七杆机构Simupnk运动学仿真34-49

    3.1 运动参数求解34-41

    3.1.1 位置、速度、加速度不足的求解34-38

    3.1.2 幅值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不足的求解38-41

    3.2 运动参数的解与Simupnk仿真41-47

    3.2.1 位置、速度、加速度的解与Simupnk仿真41-45

    3.2.2 幅值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的解与Simupnk仿真45-47

    3.3 运动参数结果浅析47-49

    第4章 混合驱动板簧疲劳试验机机械系统总体设计49-65

    4.1 总体设计案例的拟定50-53

    4.2 动力系统设计53-59

    4.2.1 常规原动机的选用53-58

    4.2.2 伺服电机的选用58-59

    4.3 传动系统设计59-63

    4.3.1 传动系统机构设计59-62

    4.3.2 振幅调节机构设计62-63

    4.4 执行系统设计63-65

    第5章 主要传动零件及附件设计65-81

    5.1 传动齿轮设计65-74

    5.1.1 传动轴转矩计算65-66

    5.1.2 4-5-6-H周转轮系的设计66-70

    5.1.3 1-2-3定轴轮系的设计70-73

    5.1.4 传动齿轮相关参数73-74

    5.2 V带设计74-76

    5.3 飞轮转动惯量的设计76-78

    5.4 卡位片夹头的设计78-79

    5.5 托辊小车的设计79-81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1-83

    6.1 结论81-82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82-83

    致谢83-84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