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茶文化 >论建筑和人文化协调统一

论建筑和人文化协调统一

收藏本文 2024-01-26 点赞:3631 浏览:1105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文化的内涵为深思的出发点,分析建筑的文化含论建筑与人文化的协调统一论文资料由论文网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地址.义,进而探讨了建筑与人文环境(人文文化)的统一和整合。
关键词:建筑;人文化;协调统一

1 文化的定义和本质

“文化”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概念,对此概念的认识学人和普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从普通人的角度看,有人把他理解为知识,即通常所说的“这个人没文化”;有人把它理解为一种生活样态,既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用以及由此而来的饮食、建筑、服饰等等。从学人的角度看,他们往往是从学科的角度来认识的,每一门具体学科都把文化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概念,例如,就考古学而言,文化是研究过去各个时代的人的活动成果经物质化而得到的各类事物;民族学则把文化作为探讨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全部多样性和完整性体现;艺术学的注意力在于文化首先是人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
可见,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学人对文化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定,然而,我们知道概念是思维的出发点,要科学的理解文化,我们必须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结合《辞海》对文化的表述,我们认为:文化广义上是指人与自然在社会实践中的对立统一体,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通过劳动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一切活动方式及其活动成果的统一,是不断的使人成为文明人、社会人的生生不息的教化过程。在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概念,我们试图从中西对文化概念的历史演进中来把握它。
要把握文化的本质,也即把握文化当中稳定的存在的根据的方面,我们必须把它同人、社会实践和劳动联系起来考察。人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而创造文化的,劳动所创造的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人在创造这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过程中也创造着人自身,推动了人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作为劳动主体的人不仅表现为以自己的活动方式创造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表现为自己活动的成果——发展了的人。
然而,这两种形式的文化成果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其本质是人本身的发展。因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区别于自然物的根本属性在于它凝结了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凝结了人的劳动、知识和经验,表明了人的完善和发展的程度。所以,我们说文化的本质不是别的,而是人本身的发展,人的创造性。

2 建筑的文化内涵

与其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类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物质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建筑的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建筑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囊括力,都有可能使建筑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作用。
实际上,无论从建筑概念的内涵还是外延看,我们都不能仅仅把它理解在普通房屋的层次上。从其内涵来看,建筑与房屋概念还是有着巨大的差异的。房屋仅仅是供人遮风挡雨的建筑物,其主要功能是用来满足人的存活所需要的物质实体。而建筑的内涵就要丰富、复杂得多,它不仅包含了房屋所指代的所有对象,也显示了比“房屋”这一概念要丰富得多的内容。因为它在满足人的存活需要的同时,更包含了人对文化的追求、人的心理倾向和人的审美趣味等精神内容。从外延来看,“建筑”所指的范围要大于“房屋”所包含的范围。房屋仅仅指供人们居住、生活或从事某种室内活动的人造的处所等。而建筑不仅囊括了房屋所指定的各种对象,而且还包括了一些并不是供人居住、生活、工作的人造物体,如纪念碑、桥梁、亭台楼阁、雕塑牌匾壁挂等。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说,建筑的本质是一种由人创造的,凝结了人所创造的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的实体。这种实体,不是一种自然的生成物,不是一种由自然恩赐的物质,而是一种由人的智慧所创造的文化。人,作为文明的、社会成员的人,除了对建筑的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上的需求,包括心理、以及审美诸层次。

3 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

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事实上,建筑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凝结了人的劳动,体现了人的智慧和创造性。因此,建筑与人文环境应该达到有机的、理性的统一。

3.1 建筑的人文缺失

在当代条件下,中国建筑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令人鼓舞的成就,然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这主要指的是我们往往把本来是外在的、可作为手段与策略的东西当作了目的,遗忘了建筑设计的真正、基本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内在的人文价值与尺度,从而导致了目前建筑活动中普遍的本末倒置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下,当代建筑日益远离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日益放弃其人文价值取向而步入了物化和异化的境地。
实际上,一切建筑设计活动,无论历史的、现在的还是未来的都应当被视为一种与人的存活和生命活动直接关联的活动,从而也是人的最普遍、最经常、最平凡的活动。这样看待建筑设计,并不意味着将那些“显赫”、“重大”的建筑和建筑事件排斥于我们的视野和关心之外,相反,它恰恰是要赋予这些建筑和建筑活动以人的品格和属性,而不是像我们所习惯的那样,仅仅把它们作为一个个孤立的、“超凡脱俗”的和与我们和生活不相干的“建筑”现象。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建筑与人类生活之间建立起根本、内在的联系,而这一点,对于整个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是至关重要的。

3.2 建筑与人文的整合

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异已、异在的因素和力量对人的存活状态和生命过程的深刻影响,面对着建筑活动的人文缺失。我们必须明确建筑活动是与人的存活和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它涉及到人类日常和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实活动中,必须实现两者的整合和统一。
3.2.1 要树立建筑的人文目标。建筑活动同其他艺术和审美活动一样,同样面对着抗拒人性的沦落与异化,也同样担当着重铸人的感性生命世界的重任。在各种建筑设计中,要把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作为建筑活动的新的主题和努力目标。
3.2.2 要坚持建筑的审美取向。马克思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就是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己,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构造自己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人按照美的规律来选择和构造自己的环境。因而,建筑的设计要注意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实际上,建筑的审美可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对它的形式,即形象、空间组合、装饰、质地、色彩等;二是对它的内容,即社会、宗教观念、思想性、应用性,以及构筑过程中的“智”与“巧”等等。显然,前者是通过感官(视觉)直接进行审美判断的,而后者则须通过许多概念或者也可以说前者是以原型为主的审美判断,后者是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要经由概念再向审美升华。建筑的美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产生的。因此,一座建筑的作用,不仅仅只求生活其中的使用者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的满足,还要对局外的观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引起他们的审美启发、联想、感染甚至叹服。
3.2.3 建筑设计活动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当代建筑设计要回归自己的真实的人文目标,避开无作用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立足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就是回归一个先于科学和前逻辑的、感性的世界;立足生活世界就是立足一个属人的、真实的世界。事实上,建筑所提供人们的本来就应当是一个感性、属人和真实的生活世界。因此,建筑回归生活世界,是人的存活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对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关注和深入,也是强调建筑环境以人为本人文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梁溪培.我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中的位置[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媛媛.建筑空间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