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文化 >> 茶文化 >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理性审视

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理性审视

收藏本文 2024-03-04 点赞:12990 浏览:5622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师文化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经过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典型稳定特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品格、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总和。从我国高校教师文化的目前状况来看,存在着教师话语权的压抑和丧失、教师工作方式的个人化和孤立化、教师文化心态的封闭与保守以及教师行为方式的规范和约束等理由。激发教师文化自觉,倡导发展性教师评价,加强人本化教师管理,重视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应成为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文化;理性审视
1009-4156(2013)10-059-03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抉择,教师文化作为高等教育改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理性审视由优秀论文网站www.udooo.com提供,助您写好论文.革的核心支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界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高校教师文化的本质内涵是什么?高校教师文化存在哪些理由?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对这些理由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厘清,既影响高校教师文化的健康发展,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功能的顺利实现,也从根本上制约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

一、高校教师文化的本质内涵

我国关于教师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则出现较为繁荣的研究景象。从以往教师文化研究来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首先对教师文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师文化的内涵解读。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学校亚文化说。认为教师文化其实就是学校文化体系中的一种亚文化,是基于长期教育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第二,教师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说。认为教师文化的内容就是在特定教师团体之间或更广范围教师社区之间所形成的能够共享的情感态度、价值信念以及行为方式;而教师文化的形式就是成员间具有典型作用的关系类型和特定的沟通与合作方式。第三,教师群体文化说。认为教师文化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它是教师群体在共同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的综合体现。第四,教师文化的静态和动态说。认为教师文化如果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是指教师群体在长期职业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思想、教育信念、教学观念以及教师角色认同等精神因素的总称,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教育思维习惯及其教育行为方式,其核心是行为方式。第五,教师个体文化说。认为教师文化从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生活样式,是教师应对教育事件、处置教育理由乃至作用教育环境的具体方式。
上述这些对教师文化的内涵解读,虽然基于不同的研究视域,有各自独特的研究起点与着重点,在教师文化的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其质的规定性方面来看却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据此,笔者认为,所谓高校教师文化,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典型稳定特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品格、工作方式和行为习惯。与其他文化相比,高校教师文化具有教育性、规范性、动力性、学术性、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它一旦形成,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就能发挥出引导、激励、凝聚、约束、协调以及辐射等巨大的内外功能,它不仅有助于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且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二、高校教师文化建设存在的理由

人们在认识和描述高校教师文化及其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时,往往热衷于从“应然”的角度加以理想化建构。但由于受高校行政体制、管理制度以及教师工作环境、工作方式与工作状态的现实制约,高校教师文化的“实然”状态却远不如人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与困境。
1.教师话语权的压抑和丧失。我国高校基本上实行的仍是科层制管理体制,行政化和“官本位”仍大行其道,教师永远处于这种管理体制的最下层。这使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时,往往拥有着话语的主导权或“话语霸权”,他们主宰着课堂师生的话语和活动走向。但是,他们一旦走出课堂,就有意识地闭塞自己的言路,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甚至会保持完全的沉默。即使在办公室或教研室进行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似乎有形成一种默契:除了学校和教育教学活动,什么都可以深入交谈;倘若一定要谈及教育教学,也常常是隔靴挠痒,难以深入其中和切中要害,并且也不会表现出像私下聊天时的那种热闹气氛,高校教师好像患上了“群体失语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的教育科研热潮的推动下,教师似乎开始有了一种发表欲,但由于被误导进入了一个他们并不占优势的领域—一规范的研究中,教师们常只能人云亦云,很少真正发出自己的声音。没有人聆听教师,是因为他们不说话;他们不说话,是因为他们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种文化中,一系列的压制性机制让他们保持沉默。”
2.教师工作方式的个人化和孤立化。由于高校教师职业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他们不需要像行政人员那样“坐班”,有课的时候就到学校上课,没课的时候则可以自由活动。即使是在学校上课时,也大都被分割于相互孤立和隔绝的教室之中,进行独立的授课活动,导致教师之间彼此隔离,难以进行紧密而有效的合作,导致工作方式的个人化和孤立化。对此。加拿大教育学家哈格里夫斯就曾把教师文化划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合作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等四种不同类型,而其中的个人主义文化与派别主义文化则是高校教师文化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高校教师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奉和推行专业个人主义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师为了维护自身尊严,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往往倾向于把课堂看作一个封闭而自足的领地,习惯于依靠自身力量化解课堂教学所遇到的种种理由,不愿意把这些理由主动地暴露给其他教师或寻求学校组织的帮助,这就不可避开地导致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的隔离,自然的或人为的合作契机和氛围也因此而不复存在。
3.教师文化心态的封闭与保守。所谓文化心态,是指高校教师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心理品质的修养和能力,是高校教师的文化心理对各种内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倾向。长期以来,高校教师职业在很多人的眼里代表着平稳安定、很少挑战和简单重复,高校教师很少能对自身的教育教学产生质疑,也难以直面自身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理由,即使出现理由也常常更多地从外部寻找客观理由。有的高校教师虽然工作了20年,但也仅仅是相同教育教学行为的20年重复,他们很少能深入剖析自身行为背后蕴涵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更谈不上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经常而深刻的批判性反思。高校教师由于没有升学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要求,他们有的更多地是来自科研的压力,因而他们往往不喜欢教育教学革新与变革,也不愿与其他教师展开交流与合作。高校教师更为信奉一种“中庸之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希望自己的同事处于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因而不能容忍其他教师标新立异的行为和对成功的张扬。正是高校教师这种封闭与保守的文化心态,导致其文化自觉的缺失。4.教师行为方式的规范和约束。高校教师的行为方式不仅要受社会主流文化的规范与约束,而且也要受教师群体所具有的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文化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外部的约束力,而教师文化的影响则是一种内部的整合力,它以缄默的形态为教师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设定了空间。教师文化中包含有一些非正式的却普遍有效的教师行为规范,它们作为学校规章制度之外的规约形成了教师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约束力量”。高校教师由于受到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规范与约束,因而常常把自身的教师身份当成是社会优势文化的代表者和体现者,而学生则更多地被看作文化的塑造与改造的未成熟对象。这就不可避开地造成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文化往往被看成是规范文化的标尺,从而在各方面成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严格限制。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把身教与盲教紧密结合起来,其衣着打扮、言行举止、思想感情、教学态度和教学作风等都要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美的规范与标准。在高校教师的内心深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理性审视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处,时刻都要明确和谨守着诸多所谓的规范行为方式的“警戒”以及不可逾越的师德“底线”,高校教师文化也就必定成为一张规范与约束自身行为的隐形“大网”,造成高校教师文化缺乏创造和自主更新的精神品格。

三、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探明高校教师文化“实然”状态存在的诸多困境和理由,对于高校教师文化“应然”状态下的重新建构具有重要价值。笔者认为,高校教师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可以从表现方面考虑:
1.激发教师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最初是由我国已故学者季羡林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文化来源和发展的自我认知,是个体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和唤醒,也是个体文化价值的超越和升华。高校教师文化的有效构建一定要体现个体文化自觉的精神品格,在持续不断的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反省以及文化实践中,充分彰显高校教师的文化主体意识,以广阔的文化视界、高远的文化境界以及执着的文化追求不断实现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当今教育发展一体化的趋势是学校、学生、教师的共同发展与提高。共同发展的价值目标是指教师文化的内涵所体现的教师价值观念。所谓价值不是源于需要,而是源于期待。不仅仅我们自己想要,别人也想要,并且想要的是正确的。价值是超越了某一瞬间、某种状态下产生的需要的抽象化了的准则”。共同发展的价值目标是高校教师文化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特征,如果高校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取向,他们就会产生趋同的行为,他们就会表现出对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的极大关心,他们就会对优秀教师及其教育教学行为赞颂不已,即使对于存在这样或那样理由的教师也能给以理解和帮助,这时高校教师也就进入到文化自觉的“自由王国”,从而更好地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和完善。
2.加强人本化教师管理。传统高校教师管理往往“目中无人”,难以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本化教师管理则坚持以高校教师为本,尊重高校教师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尊重高校教师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尊严,尊重高校教师的愿望、意见和倡议,注意解决高校教师工作生活中的理由与困难,想方设法为高校教师搭建施展自身才华的广阔的专业平台。高校教师的主体地位不能仅仅停留于像参加教代会、教学及科研会议的形式上,而更应该体现于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自由、自觉的主体行为选择上。如教研室主任、班主任等工作安排要让高校教师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高校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倡议等。人本化教师管理能使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由此可以大大增强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和荣誉感,可以把关系高校教师的个体愿望及要求融于整个学校的决策与计划之中,从而使高校教师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实现有机统

一、更好地推动高校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3.倡导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基于对传统高校教师评价存在弊端的批判反思而提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评价理念。传统高校教师评价往往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结果性评价,比较重视数据量化和评价的奖优罚劣功能,这种评价如果使用过多的话,对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和教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无益反而会造成伤害。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核心思想就是以评价促发展,突出高校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高校教师的自我评价与批判性反思。高校教师通过批判性反思与自我分析,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在主动获取外部评价信息的基础上,反思与评价自身工作的过程与结果。通过高校教师不断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以及自我完善,从而实现一个又一个的近期发展目标,并逐步接近和实现远期发展理想。正是在这种发展性评价过程中,高校教师逐渐确立自己的教育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工作习惯,良好的教师文化也随之得以形成。
4.重视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所谓教师领导,是指优秀教师以同事发展、课程领导、新教师指导等形式承担起指导其他同伴教师专业发展的任务,它有助于提高教师职业的魅力与声望,能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高校教师文化是在教师之间的信赖性、开放性和相互支持基础上形成的,高校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自发自愿和积极主动的,高校教师往往是为了自身专业发展而与他人主动进行交流与合作。教师领导身处高校教师群体之中,他们共同备课,集体研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不仅能够引领和带动富有经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专长与其他教师分享,而且也能给新手教师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检验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机会。高校教师共同直面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各种理由,在相互讨论和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找到理由解决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与策略。高校教师之间通过教育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通过高校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和观摩,更加关注自身的存活空间和生活方式,更大地激发自身的创造热情,优良的教师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深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编号:D2011/01/114)]
[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牛骅: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师文化心理研究]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