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产业经济 >试议小额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进展中意义和不足题目

试议小额论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进展中意义和不足题目

收藏本文 2024-03-03 点赞:8259 浏览:255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引进了小额信贷政策,本文在分析小额信贷在农村反贫困,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求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最大化的途径。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经济;贫困
农村小额信贷是对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它适应我国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生产,为农户进入信贷市场提供了平等机会,是解决农民贷款难的有效途径。

一、概念界定

小额信贷最早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总结出的一种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扶贫模式。于1993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将其作为一种扶贫方式引入中国。对于小额信贷的至今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界定,我国学者杜晓山(2003)认为,小额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在特殊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目标向贫困人口直接提供贷款资金及综合技术怎么写作的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冯涓和邹帆(2009)则将小额信贷定义为,以农户自然人为贷款对象,基于农户的信誉,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向农户发放的一种不需要抵押、担保的贷款。由此可见,当前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小额、贫困、信誉”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小额信贷对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也表明,其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减轻贫困和实融可持续发展有不可替代的潜力。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过程中农民的信誉和偿还能力作为一种社会资本,替代了实物抵押成为发放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而信任关系需要借贷双方在长期的互动交往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二、农村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反贫困。当代冲突派社会学家认为,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特别是权力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因此,反贫困的重点在于调整社会资源的分配,特别是权力资源的分配,通过各种组织与制度创新,增进穷人的权利,从而能有效地利用社会经济机会,维护和获取正当利益,摆脱其贫困状况。据银监会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12月末,仅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农户贷款余额已经达到12260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38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265亿元,增长164%;农户联保贷款余额达到1351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1124亿元,增长49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受惠农民超过3亿,已经成为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式。在我国,小额信贷的实施实际上一种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它不仅使得流到城市的农村资金回流到农户手中,并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它解决了农户因缺少担保抵而难以获得商业贷款的问题,为农民开辟了通过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渠道,为农户提供了发展前景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可以说随着小额信贷有效、扩大的发放,它促进了单一救济扶贫向综合开发扶贫的转变。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制度可以激励人、约束人、协调人,制度通过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农村经济要素得到组织;在一定意义上,制度决定资源配置和资源升级。小额信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过程就是农民群体在制度引导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农村小额信贷的实施,改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组合,

源于:毕业设计论文网www.udooo.com

使农村经济在更有效率的基础上配置生产资源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小额信贷用户为了保证按时还贷,培养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计划的意识,并不断增强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实现了农村信用资源到经济资本的转换。费孝通先生认为,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相互之间通过这种关系叠加,构成一张张关系网络。因此,我国民间存在有相当多的信用资源。农户信用是农村小额信贷建立的基础,按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使信用成为农户取得贷款的基本前提,不讲信用者必然受到贷款限制。并通过实施信用户贷款优先、利率优先、授信额度放宽等政策,鼓励了信用行为,使社会信用观念得到巩固和加强,降低了交易成本。
4.有利于缓解农民工的再就业压力。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大潮。因为农民工本身文化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再加上返乡之后,面临土地改革、融资难等困劲,使得他们成为就业人员中的弱势群里。农村小额信贷给这些返乡农民工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创业机会。

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1.扶富不扶贫。从类型上来说,社会排斥可以分为显性社会排斥和隐性社会排斥。如果说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制度创新,为农民贷款难问题打开了新局面,使得缺乏抵押物和担保人的农民能平等进入信贷市场,体现了国家从制度安排上推动长期被排斥的农民群体融入主流社会。那么由于小额信贷机构的盈利性特点,在贷款对象选择上,往往选择信贷规模较大,还款风险相对较小的中等收入农户,出现了扶富不扶贫的和贷款集中于大户的倾向,则体现了贷款机构在执行规则过程中由于自身偏好和维护利益需要,而隐性的将农民群体中确实需要贷款但还款风险较高的农户排除在借贷范围之外的不平的现象。据有关专家分析,农村小额信贷可获得的覆盖面不超过25%,且获支持的也是以中等收入以上的农户为主,特别贫困的家庭不容易获得贷款,信贷的分配存在严重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是隐性的。
2.交易成本高。格兰诺维特认为经济领域内发生交换行为的基础是双方建立一定程度的相互信任。如果信任感降低到最低程度,在每一次交易中,双方都必须在获得了必要的监督保证之后才能进行,那么交易成本就会大大提高,这时来源于关系网络的信任将会降低交易成本。小额信贷以农户的信誉为发放贷款的依据。但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本身的地质条件、天气的好坏、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市场的需求状况等。因此,一旦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都将会使农户们无法按时归还贷款。另外,在广大农民群众中,不排除有部分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拖欠贷款不还,甚至逃废信用社债务。很多农户认为小额信用贷款是国家的政策性贷款,视同扶贫款、救济款。没有还款意识,或者还款意识不强,造成信用社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管理和交易成本。据统计,当前各农村信用社一般配备1~2名专职信贷人员,按我国目前乡镇平均规模,1名信贷员要负责200多户,甚至更多,有的信用社甚至还要雇佣额外人员,并且从贷款的调查到发放,需要多次跑村下乡,直接影响了农户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展。
3.农村金融市场不规范。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农民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发展而来的,对农村社会经济及农民思想行为具有巨大影响。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推广的过程中,农村文化中的小农意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
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发放过程中,由于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缺乏,一些重要基础工作往往由村组干部来执行,致使农村小额信贷在发放过程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忽视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使农村小额信贷缺的发放过程缺乏必要的透明度。
参 考 文 献
董少林.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D].合肥:安徽大学.2004:4(48)
李明贤,樊英.小额信贷在农村反贫困中的作用探讨[J].农村观察.
2009(1)
[3]余利民.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5)
[4]葛国威.农村小额信贷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08(9)
[5]张钧.农村小额信贷的成本分析及政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3)
[6]吴景颐.农村小额信贷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商业文化.2009(2)
[7]王金晖,冉霞.农村小额信贷发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河北金融.2007(8)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