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班主任德育 >> 初中班主任德育 >分析俚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教学中英语俚语运用学习为例

分析俚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教学中英语俚语运用学习为例

收藏本文 2024-04-07 点赞:6304 浏览:1458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英语俚语是源于英语国家亚文化群体的语言变体,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英语俚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语言文化特征,旨在教学中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英语俚语;语言特征;英语教学
英语俚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它源于英语国家亚文化群体,是高度口语化的大众语体。多年来,英语俚语一直被排斥在ESL教学之外,难登大雅之堂。然而,正如Gary Goshgarian所指出的那样,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英语水平测试的国际权威机构(ETS)也宣布,在托福考试中将增加俚语的比重。随着国际化、多元化、跨文化交际的深入,英语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在ESL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俚语知识,熟悉俚语的语言文化特征,掌握其应用功能。

一、英语俚语的接受过程

本文采纳《英语词汇学教程》给俚语下的定义,即“俚语是高度口语化的极不符合规范语言的词,由新词、新词义或某些修辞格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形象生动。”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俚语的语义和语言文化特征。
就英语俚语来说,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创造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很低。在这一阶段,“非法”、“低下”是人们对俚语的印象。一些学者认为俚语要低于“中性”地位。规范性语言学家认为,俚语使大众话语和文化堕落。俚语的粗俗使传统语法学家们对俚语现象嗤之以鼻。俚语以及以俚语其他形式出现的隐喻、婉转语、禁忌语、流行语等都不登大雅之堂。一些主流词典,如OED,更是对俚语不屑一顾。
(2)接受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逐渐上升。20世纪初,俚语已是标准语言之下非常口语化的语言。1961年,Webster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把ain’t 这个俚语纳入词典,对俚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贯以严谨著称的OED也开始对俚语感兴趣。20世纪20年代以后,大众开始接受俚语,认为俚语是正式和非正式用语之间的一种纽带,成为幽默、讽刺和新闻写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3)使用阶段,俚语的历史地位日益提高。由于俚语是以亚文化的形态向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挑战的,人们使用俚语就是为了打破语言禁忌常规,宣泄情感,表达自己的个性。创造和使用俚语的主要是年轻人。在英美许多大学中,俚语已经成为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并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义优势成为英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变体。美国语言学家Flexner估计,“一个普通美国人的词汇量一般为1~2万,其中有2千词是俚语”,仅仅俚语就占美国英语常用词汇的10%[3]。俚语源于民众,贴近生活,它具有生动、活泼、丰富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俚语成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

二、英语俚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英语俚语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口语教学中正确使用俚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俚语简洁、明快、犀利,正如英国学者Harold Wervtworth所说:“它在交际中比标准语更为明快,更为得心应手,更具有个性特征。”[4]而且俚语作为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语言形式,其幽默、通俗和实用的交际功能非常适用于口语教学。课堂上融入俚语教学,寓教于乐,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口语教学中,遇到俚语现象时,教师要解释相应俚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加深学生对俚语文化特性的理解。对于学生不大熟悉的俚语,可以将该俚语所出现的上下文语境介绍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猜测其意,明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如:
A: I can’t believe you told that man you were 35 years old!
B: Well,he believed me.
A: But you are closer to 40,aren’t you?
B: Yes,but it’s just a little white lie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 It won’t hurt anyone,and May be he’ll be interested enough to ask me out.
这里“white lie”是个俚语,仅从字面意义很难理解“白色的谎言”代表什么,教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给出会话的语境。通过上下文可以得出:“white lie”是为了避免尴尬局面或伤害某人而故意说的谎话。
另外,在口语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导入很重要,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抓住会话的主题,了解语境。如,Come on guys. Hand in your paper. 教师利用俚语 “guys” 表达了对学生的热爱,学生感到老师非常亲切,师生距离拉近,课堂气氛活跃,营造了良好的交际环境。

2. 英语俚语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俚语文字精练,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和韵律,因而便于识记,容易流传。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加入这类知识的学习。阅读课是扩展学生思维方式和扩大知识面的重要课程。在阅读课上,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注意俚语的使用,还要让学生运用俚语的语言特征去发现词汇(和话语)中隐含的讽刺、嘲笑、羡慕、喜爱等情感色彩,了解西方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利用俚语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如“couch potato”这个词,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让学生各抒己见。“couch potato”比喻“整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如果你是一个“couch potato”, 说明你的生活方式太被动消极了。整天躺在沙发(couch)上,边吃垃圾食品,边看电视,岂不与一株枯萎在沙发上的植物(potato)一样? 这时学生会哄堂大笑,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俚语的理解。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介绍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教师可以运用教材内容引入俚语学习,适时介绍一些与食物有关的英语俚语。比如cabbage(卷心菜),kale(甘蓝菜),lettuce(莴苣),都能指money。cabbage head(笨头笨脑),nuts(傻脑袋),plates of meat(肉碟子嘴)等,被用来突出人体的某一部分而描写这个人的特征。不少食物名称还可以指人,如: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cold fish(态度冷冰冰的人),sweet pie(爱人、情人)等等。用食物来指女性的俚语也不少,如:cookie,honey,peach,tomato等。某些与食物有关联的词可以构成形象的用语,如:to brew a plot(策划阴谋),to receive a chewing out(挨了一顿大骂),to find oneself in pickle(发现处于困境),to ask what’s cooking(发生什么事啦)等等。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为巩固课堂知识,教师应课后布置作业“收集与食物有关的英语俚语 ”。俚语的精彩在于它能形象生动的传达所表达的意思,俚语学习使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快乐,并享受学习带来的愉快。

3. 英语俚语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俚语形象生动、简短有力等语言特征妙趣横生,给人一种轻松诙谐的感觉。如何准确应用其语言特色,实现英语俚语与汉语之间的转换,将英语俚语翻译成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成为目前翻译教学关注的问题。
英语俚语短小精炼,可分为单字俚语、词组俚语和单句俚语三种。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它的使用。如单字俚语ditch,当你想说离开某个地方,抛弃某人时就可以使用这个词,let’s ditch this place (让我们离开这里);词组俚语:Hit the point,意为正好满足人们的某一个需求。单句俚语:all his bullet holes is in the front of him,表示勇敢的人。无论是单词、词组还是句子,都简洁短小,俚语表达特点就在于小词盛大意,这有点像汉语中的成语。
课堂上教师可以大量利用俚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技巧,增加翻译教学中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如:“dead - end street”可直译为“死路,死巷子”,“at wit’s end”为“江郎才尽”,“cat’s paw”为“火中取栗”,“Honey Moon”,“蜜月”;dark horse,黑马;Homer sometimes nods,可以转意为汉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但如果采用直译,“荷马也有打盹的时候”,却更有新鲜感,同时也符合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风格。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直译时必须完全保持原语的风格和民族特色,同时也不违反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英语俚语词义丰富且变化速度快,在翻译中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所以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更加灵活、具体,根据文化推敲其真实含义。如,How can you trust him? Do you know that he always sits on the fence and falls on the side of the stronger? 英美人在形容立场不坚定,见风使舵的人时,用的是sit on the fence(坐在篱笆上)或者straddle the fence(骑在篱笆上)。此语的来源大概是:英美人的宅子大多是用篱笆围起来的,而中国人的宅子一般是用墙围起来的。在汉语思维中,我们用“墙头草,两边倒”来形容英文中的sit on the fence,这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翻译。这个例子说明,在表达相同喻义时,由于中英文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始源语言的文化现象和目的语的文化习惯发生了碰撞,我们可以用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表达习惯来意译。再如 “I would like to go to John Bull for further study”,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翻译后加上注释:十八世纪,英国著有《The history of John Bull》, 主张英法和平相处,书中主人公的名字就叫John Bull,作者用他来代表英国,John Bull成了英国和英国人的代名词。学生在翻译时既理解了译文,同时也了解了源语文化。
另外,我们翻译时还可采用音译的方法,如 “show,salon,hacker, cool, Hippies and Yuppies”被音译为“秀、沙龙、、酷、嬉皮士和雅皮士”。这些单词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翻译就直接音译,既简洁又生动地表达词语的意思。但我们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强调,翻译俚语时尽量避免音译,以免造成文化和理解的困惑。在翻译教学中运用俚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使用会产生特殊的语言

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udooo.com

效果,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翻译作品更具风采和魅力。

三、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俚语的教与学

1. 加强文化教学,提高教师文化教学能力

在俚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侧重其来源和文化内涵,使学生理解其语用语义,增强语境意识,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把握好俚语的语体色彩。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也要注意提高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教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胸有成竹,使自己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灵活运用。

2. 认识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俚语深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我们在学习时,一定要真正体会俚语的文化内涵。如果不清楚俚语暗含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难免误入歧途。学习俚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做到对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正确使用俚语。
学习俚语,利用俚语语言简洁、幽默、生动等特性,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素养,理解西方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激发他们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和动力,在真正意义上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冲突和障碍,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Gary Goshgarian. Exploring language [M]. Longman, 1986.
王榕培,卢晓娟. 英语词汇学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6-117.
[3] Wentworth, Harold and Stuart Berg Flexner. Dictionary of American Slang [M]. New York: Thomas Y. Crowell, 1967:3.
[4]丁小风. 语俚语几个问题的探讨[J]. 池州师专学报,1996(2).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边远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多维度研究》(GPA115011);201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研究项目“大学英语网络教材情境化设计研究”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