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 >衔接高中和高师课程衔接:以理念到行动

衔接高中和高师课程衔接:以理念到行动

收藏本文 2024-01-21 点赞:6756 浏览:2243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高中与高师课程衔接的理念
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重要部分,也是课程设计的重要过程。课程衔接是连接各种不同课程内容或学习经验,使它们之间相互发挥累积的最大效果以达成课程目标。课程衔接(curriculum articulation)是课程组织[1-3](curriculum organization)的重要环节与要素。国外很多研究人员都对之进行了研究。例如Oliva提及垂直衔接(vertical articulation)、水平衔接(horizontal articulation)和个人衔接(personal articulation)[4];Ornstein & Hunkins认为衔接是指课程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5]。国内外很多研究者从课程衔接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策略等方面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衔接方案和策略方法等,为课程衔接问题提供了指导。
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教育的摇篮,我国的新教师主要来源于高师院校。但由于我们缺乏与高中联系的传统,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之间的物理实验目标缺乏联系,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标,极易形成“脱节”现象。高中毕业生在进入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后表现出实验基础差、难以适应物理实验课程的情况。同时,高师的物理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不能顺利地适应高中的实验教学,很多新入职教师需要进一步培训或学习。开展课程衔接研究,旨在解决高中毕业生进入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后对物理实验课程的不适应状况,以及高师师范生就业后难以迅速适应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等问题,提高物理师范生的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师范教育的水平,促进高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促进物理实验课程的有效组织。
二高中与高师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研究的意义
1促进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的联系,加强两者的互动
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宗旨主要是培养合格的物理教师,向中学阶段输送人才,高师物理教育是培养师范生的主要阶段。但随着时代与科技的不断发展,高中和高师的物理实验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高师教育与高中之间缺乏联系,缺乏一贯性和连续性,因而形成割离或断层现象,矛盾凸显。由于社会发展、课程改革等影响,高中阶段的很多教育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在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相应地作出调整。近些年经常出现高中学校对新毕业的师范生的专业技能提出质疑的情况,为此,加强高中与高师的课程衔接就显得必要而有意义。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从教技能,紧密联系中学物理教育实际,为准教师顺利过渡奠定基础,达到合理衔接之目的。
通过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可以有效加强高中与高师两个教育阶段的联系,为两者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加强两者之间的互动。当然互动只是方式,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不同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为师范生教育和培养提供较为合理的模式,促进课程组织的生态化、合理化、有效化。
2引发研究者对课程衔接问题的重视,树立课程衔接的理念
课程衔接是课程组织的重要环节,是联系不同学科的重要手段。任何课程在起初阶段都会涉及到适应问题,高中阶段的毕业生升入到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亦是如此。在物理实验教学适应性的访谈和初步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很快适应高师的物理实验课程,很多刚毕业的教师也无法适应中学的物理实验课程,有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过渡。加强高中与高师物理实验课程的改革和策略分析,可以为两者的改进提出合理化的方案,为高中和高师物理课实验课程之间建立有效衔接。
物理实验课程的衔接不仅仅是内容方面的,更有理念、经验、能力等更深层次的内涵。传统上,我们对某一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或衔接研究则相对较少,目前我国课程衔接问题已经凸显。通过立足于物理实验课程,结合高中与高师之间的实际情况开展衔接方面的相关研究,让更多的研究者树立课程衔接研究的理念和意识,引发研究者针对具体学科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为高中以及高等教育之间课程的有效组织献计献策。
三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的方式与内容
1实验理念的衔接
不论高中物理实验还是高师物理实验,理念是支撑实验教学开展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尤其高师物理实验教学更具有特殊性,它是高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培训的重要方式,因此,高师物理实验教学的理念必须与高中阶段相一致。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不同的理念和目标,从1950年的《物理精简纲要》到1956年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物理教学目标已经从“重视物理实验教学,把实验插在讲授中间,便于学习和理解”[6],转变为“学生实验不仅使学生明确而巩固地掌握物理知识的重要方式,而且是使学生获得使用量具仪器和工具的实际手段。”[7]随着新课程改革开展,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等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理想和追求。
因此,为了更好地将高中与高师的实验课程衔接起来,首先要从理念上达成一致,高师的实验教学必须与高中的理念有效衔接,让高师的师范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顺利适应高中的物理实验教学。
2实验内容的衔接
高中物理实验没有独立的教材,实验内容编写在教材之中,高中物理知识体系虽然包括力、热、电、光、原等五部分知识,但由于条件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多以演示实验为主。高师的物理实验有独立的教材、独立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性物理实验、测量性物理实验、设计性物理实验、研究性物理实验等。高师的物理实验教学基于高中又高于高中,为了促进两者的衔接,应该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着手,选择一些高师与高中物理实验中都具有的内容做切入点,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不致无所适从。
一般来说,高师的课程内容选择性较大,我们可以根据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物理实验内容的设置情况,做相应的调整。首先,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删除相对陈旧的、在现行物理课程标准中没有的实验题目。其次,适当增加与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相近和相同的题目,例如热敏电阻、传感器、光敏电阻、逻辑电路、光电效应演示、数字万用表的使用等。第三,根据课程标准,将部分实验进行了修改,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实验全部用PASCO传感器来完成,既加强了高师阶段与高中阶段的联系,同时也加强了中学物理实验与传感器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内容。新课程在教学方法中提到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相

源于: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通过讲解原理、拟定方案、演示操作,学生实验操作、收集数据、填写实验报告等的过程来开展实验教学[4],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更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全程讲解、先演示后操作的教学方式。其次,要求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过程中体验教师角色,进行物理实验的讲解和演示。其他学生和教师担当“学生”和“评委”。其

三、增加实验探究的内容。

4实验能力的衔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现象的发现、物理规律的探索、物理定律的验证,都离不开必要的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研究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陶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是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物理实验能力是顺利进行物理实验并完成实验目的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各种基本能力在实验活动中的综合体现[7]。物理实验能力主要包括物理实验的观察能力、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的,对物理学其他知识的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迁移作用。高师学生只有真正提高了自己的实验能力,才能在工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住实验教学。物理实验能力的提高是加强高师物理实验教学课程与中学物理实验课程衔接的保障。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可以通过微型物理实验、非常规物理实验、课外物理实验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
总之,由于高师与高中学校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即高中为高师提供生源,高师为高中输送教师,两者存在着双向的课程衔接关系,加强两者在实验教学方面的衔接非常有必要。同时,我们认为促进高中与高师物理教育实验课程衔接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实验理念、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能力等方面,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的提高是两者有效衔接的保障和目标。课程衔接是促进不同学程之间顺利过渡的重要的理念,是促进人才培养和能力养成的重要方式。由于高师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强调高师与高中的联系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唯有此,高师和高中阶段的教育才能顺利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29-236.
钟启全,汪霞.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29-159.
[3]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2.
[4][5]林智中,陈健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6][7]魏日升,张宪魁.新课程中学物理教材教法与实验(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