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初中德育 >应用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学术

应用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课程体系改革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3-27 点赞:27414 浏览:12230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产学研合作教育对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实践性要求更高。因此,要以“强能力重应用、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适时调整”的原则,不断完善“平台+模块”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主的“实践+实训”模式的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评价和调控机制。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思路
作者简介:何军峰(1969-),男,广东龙川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胡延吉(1955-),男,山东章丘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植物品种改良原理与技术。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域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编号:DFA100300),主持人:胡延吉。
1001-7518(2012)21-0069-03
产学研合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三方面的优势互补,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专业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根据行业、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构建适应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教学体系。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本科教学体系的核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的要求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的动力。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为导向,以课堂教学为手段,课程知识过于学术化、课程内容过于学科化,往往与生产实际存在很大距离,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教育,以培养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具有研究开发和生产实践素养的应用人才为目标,对课程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活动要与生产实践和研究过程相结合,要促进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和创造者转换。

(一)对课程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要求更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营造了开放的教育环境。这种开放性,是指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三方合作,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实现了单一教育资源向多维教育资源拓展。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要求学校教育真正贴近社会的需求,教育成效要接受市场的选择与检验,这就必然对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灵活化性提出更高要求。学校要按照不同技术岗位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及职业素质要求,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改革和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修改优化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开放灵活的公共实验技能平台,通达到增强课程教学实效的目的。使学生在这种开放灵活的教学平台中,激发创新思维,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应用技能。

(二)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更高

课程体系是一个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组织的整体系统。传统的本科课程教学知识分割过细、缺乏联系,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应用型本科专业要求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应该是纯粹的岗位技能培训[3],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要求学校构建更加系统完整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要体现多层次、系统化、个性化的培养特征,包括以提高基础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体系,以提高基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

源于:科技论文写作www.udooo.com

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为目标的研究创新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考虑每门课程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层次递进性,避免相互重复,以提高每门课程及整个系统的效率,既要关注知识接受吸收,又要关注知识的应用,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三)对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更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优势就是使学校与社会建立更广泛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平台。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及实践创新能力有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还需实践创新。课程是为人才培养怎么写作的,这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学生实践及应用能力的提高,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设置实训课程, 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实践技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课程教学计划,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验与实践,并进一步将实验技能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掌握操作新设备,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域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一)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课程建设导向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以及解决生产和研究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更高。产学研合作教学,使得这一要求有了实现的更好的平台,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原则,全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安排上,注重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实训课程的结合,以加强基础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目标,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

产学研合作教育条件下,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课程建设定位上,应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选择,提供更多的选修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潜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需求,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快生产和应用;在课程建设的路径上,必须要依托地方生产研究实际,加强学校与市场与科研院所的广泛接触,一是认真调研生产研究对人才知识需求,把产和研所需要的知识、信息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培养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需求的人才。

(三)根据产学研实际适时调整原则

产学合作教育面向生产和研发第一线,人才培养紧贴实际需要。课程体系设置不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要具有灵活性,应适应企业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优化,促进学科、专业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要注意课程知识的全面和关联,要易于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等方面的聚合式思维,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强调的是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 更有职业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多学、学实、活学、能用。生产和研究机构要参与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修订,使课程结构更科学合理,更突出应用型和创新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是一种高度结构化、学科化的知识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是适应课堂教学需要而制定的,注重知识而不是知识的应用,往往与生产实际之问存在距离,社会适应能性差。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强调“基础扎实,运用灵活”。

(一)优化整合,完善“平台+模块”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

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相对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和普通本科的学科型人才,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因此,必须根据不

中国论文中心www.udooo.com

同专业的特点,遵循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能力培养和增强适应性的理念,加强理论课程的优化整合,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按照平台加模块的模式对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理论教学体系。首先要确定本科专业的若干应用性核心主干课程平台,然后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构建选修课模块,包括通用基础型、应用技术型、拓展提高型选修课程模块,这种科学的课程体系拓宽了知识面,保证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个性化,有利于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学生应用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主的“实践+实训”模式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核心教育环节,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与手段。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广阔的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普通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难就难在缺少实践时间、实践内容、实践场所,实践内容与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实践的内容许多是“被设计”出来的;而实验课程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以知识验证性实验为主。产学研合作下的实践课程则完全改变这一状况,首先,实验课程体系脱离理论课程体系,相对独立,构建以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包括“通用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应用实验课、专业拓展实验课程”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为主,改变过去知识验证型、封闭型、被动操作型的实验教学体系;其次,实践课程改革的重点应围绕实践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来进行系统设计,以“强化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就业适应能力”为宗旨,构建由课内实践、独立实践实训课程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确保实践实训教学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为此,要加强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加实训、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单独设置实训课程,把生产应用和研究成果与实践实训有机结合,构建四年不断线的、系统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中,可以顶岗锻炼、工读结合,在实践、实训中加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转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评价和调控机制

从国际职教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来看,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功得益于其系统化的课程评价[4]。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依托于产学研,紧贴实际应用和创新研究,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实效性有赖于系统的评价和调控机制。这种机制既要从学科的角度,又要从实际应用的层面进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实操性的原则,既要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层面,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效果评价,又要从学生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层面,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创新意识的评价,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课程调控要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灵活适时、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原则,建立包括来自学校、生产和研究部门的专业人士在内的课程评价及调控专业委员会,参与到学校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调控中,完善“调查—决策—调整—适应”的市场跟踪和科技跟踪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对课程进行调控。
参考文献:
刘哲,罗玉柱.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4(05).
周国模.浙江农林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
[3]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04).
[4]吴亚萍.“产学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0).
责任编辑 葛力力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