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生物教学 >有关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新时间和空间

有关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新时间和空间

收藏本文 2024-04-19 点赞:6019 浏览:1716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给学生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给学生以空间,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时间;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中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对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这种新标准、新理念、新观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给学生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1 精心设计理由,放手让学生想,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理由是思维的核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由专注毕业论文与职称论文的www.udooo.com提供,转载请保留.”提出一个理由往往比解决一个理由更重要。科学而深刻地提问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一把金钥匙。让学生带着理由去观察,去深思,去解决理由。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时,可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利用教师分配的学具搭一个正方体。一段时间过去了,理由也就出现了,有些小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正方体就是不像样,还有的小组就连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也搭不成,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抓住这一机遇,向学生提出了理由。让全班同学共同分析不能搭成正方体的理由。于是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原来不能搭成正方体的小组的小棒只有11根;搭得不“漂亮”的小组虽然有12根小棒,但是这12根小棒的长短是不一样的……。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为什么这些小组搭的正方体不漂亮?”这个理由就问到了点子上,让学生带着理由去观察、去深思、去解决理由。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悟了人类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过程,在玩中学到了这一数学知识。精心设计理由,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交流,绝大部分知识都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能掌握的。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应用,解决理由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养,从而渐渐形成了创新的意识。

2 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说,让学生形成创新的能力。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在平时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结也是常以“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试想: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理由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时,理解“对称”较为抽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准备好的剪纸,让学生发现这些剪纸的美丽和奇特,猜测老师是怎么剪出来的,跃跃欲试的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着剪,允许他们率性而为,允许他们失败,甚至允许他们犯错误,教师尽量多给他们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去理解“对称”的作用,并不断尝试着得出对称花纹的正确剪法。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理解折痕就是“对称轴,”然后出示一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判断它们的对称性和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可以讨论,可以求助,也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上面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大部分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剪一剪、折一折,马上可以得到验证,并及时得到反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地推动了学生对数学本身的感受、领悟和欣赏,推动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给学生更多的独立钻研、尝试体验、自主构建知识的时间,使学生在寻找新策略,形成新的学习策略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试想,如果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节约”了时间,但是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

3 给学生以空间,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创新需要时间,创新更需要空间。学生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参与尝试、因为数学是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之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只有结合教学内容,经常给学生提供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学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离开了空间、离开了学生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有句话说得好:我听见了、就忘了;看见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如: 教学 “认图”时,我就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与老师出示的实物图相同形状的学具,用手摸一摸,摆一摆,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趁他们印象深刻时,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举实物讲形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在活动中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人生的灯塔,是一个人具备开拓精神、善于解决实践中各种理由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质。为了我们的社会,为了我们孩子的未来,给学生一点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吧,我们从每一堂课、每一个练习设计、甚至每一个提问扎扎实实地做起,为学生在小学时代播下创新的种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再会是一句口号。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国务院 1994年7月
[2] 《请保护孩子的创新萌芽》高桂学、任思元
[3]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