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政治教学 >谈谈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和尝文

谈谈文学作品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和尝文

收藏本文 2024-02-19 点赞:12306 浏览:48065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借助符合艺术鉴赏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性的、情感性的人文教育。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教学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是以感受性领悟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主要借助符合艺术鉴赏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性的、情感性的人文教育,通过涵泳、体验、感受的思维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品味、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一、美读,披文入情

“美读”是指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来达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的目的,美读的重点在于传递与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以及情感美。美读不能缺少,无论是诵读语气的跌宕起伏,还是节奏的变化,都需要饱含,只有这样才能以披文入情,获得情感的体验,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美读,通过美读来把握文本。美读时,不同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文学作品所控制的语速、节奏、轻重音、停顿都是不同的,作品深沉哀婉时,声调低沉厚重;作品激越高昂时,语音自然拔高。因而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朗读时,要把握好朗读的技巧,从中读出作品的韵味、旨趣。如读《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这样的作品时,不妨多几分风趣;读《与朱元思书》《醉翁亭记》这样的作品时,不妨多几分典雅;读《乡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样的作品时,要读出高低起伏、快慢结合、长短相间的“韵”味。课堂上琅琅的书声,读出的是满堂的精彩,感受的是文本语言的艺术魅力,收到是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二、反复涵咏,深层把握

“涵咏”是指潜心于文学作品的世界中,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体味观察,咀嚼品味,进而洞悉作品的深层审美韵味。涵咏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与鉴赏者的心灵契合相通的过程。然而,对文字作品的体味观察并非通过简单的观察就能把握文本内涵,而是通过不断地咀嚼品味、反复涵咏,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蕴含。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中的“美点”,通过咀嚼揣摩、细细品味,品出文学语言之美,嚼出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悟出作品的意蕴神髓,领略出言辞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意趣。如赏析《故乡》中的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段文字时,不能单从时间、地点、人物这三要素上进行分析,而要抓住 “苍黄”、 “萧索”一词,并咀嚼品味,体味出沉寂、单调的景象,领悟出作者惆怅、悲楚的心境;抓住“横”、“荒”这一富有表现力的词去揣摩凋敝、颓败的氛围,从中窥探出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的萧条衰败。可见,文学作品的鉴赏唯有潜心会文,反复涵咏,才能领略出作品的艺术真谛。

三、对比探幽,纵向拓展

文学作品的鉴赏还需要通过比较不同作品的特点,才能把握其独创性,体味其精妙之处。如果仅仅是孤立地去赏析一篇作品,往往难以透析其深层内蕴。因此,在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作品放到同一作家的作品链中,或对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同创作风格和写作方法的作品进行比较,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走入作品深处。
(1)对同一个作家不同作品进行比较。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作者的风格和思想,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如学习了张晓风的《行道树》,可以阅读其《梧桐》,这两篇文章均出自作者的《林木篇》,均为寄情于物类散文,但所咏状物不同,其象征意义也各不相同。
(2)对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学习了杏林子的作品《生命 生命》后,可参读张晓风的作品《敬畏生命》,比较这两位台湾女作家的作品在形式、内容、主题等方面有何异同点,以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并将这种生命意识内化成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3)对不同创作风格和写作方法的作品进行比较。这类作品比较偏重于对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比较,以突出作者的创作个性。鉴赏时需利用分析、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联想的形象思维将所感知的材料联系起来,以加深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敏度。

四、借助语言,驱遣想象

(1)描述语言,营造想象的氛围
在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还需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描述,以营造想象的氛围。如赏析《白雪歌送

摘自:毕业论文答辩流程www.udooo.com

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时,若仅直接讲解字面意思,是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的。若运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加以引导:友人已远去,诗人却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深情地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 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茫茫白雪,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2)转换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
转换语言,即将作品中的某些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以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如将作品中深刻含蓄的句子转化成浅显易懂的表达,简约的文字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叙述。如赏析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段文字时,通过转换语言将荷叶与芭蕾舞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作者笔下的荷塘:满塘的荷叶片片相连,并在微风中起伏摇曳,因为出水很高,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者的裙,于是一幅身着绿色裙装的舞者们翩翩起舞的画面直接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