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初中教学 >> 初中政治教学 >阅读教学中哲学诘问

阅读教学中哲学诘问

收藏本文 2024-01-09 点赞:14931 浏览:677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近年来,语文课要上得“书声朗朗”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朗朗的书声。 然而在那不绝于耳的读书声中,却不难看到学生思考质量低下的现状。

1 学生思考质量的现状

1.1 思考缺乏主动性

语文课堂上, 普遍存在学生不提问或者很少提问的现象。质疑问难多是在教师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在学习开始,或在学完之后。教师问“有什么问题”或“还有什么问题”时,学生才提问,而提出的问题往往不了了之。很多学生纯粹是为提问而提问。

1.2 思考缺乏深刻性

在教学观察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出问题不过一秒钟就有一些学生举手,请求回答,但当请他们站起来回答时,却要么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要么不知所云、肤浅幼稚。由于这些学生面对问题浮躁、没有耐心,不检测思索地脱口而出,不能进行深思熟虑。

1.3 思考缺乏批判性

学生缺乏对知识信息怀疑的勇气和筛选的能力,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迷信教师、书本,唯书、唯上、喂权威,不敢怀疑,很少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同学不同的见解、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书本不同的见解。学生思考问题有一种趋同心理,看法观点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倾向,习惯于人云亦云随大流。

2 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造成学生阅读思考质量低下的原因

2.1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

传统阅读教学以“问题”为教学思路,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课文讨论,从而从学生口中得出教师预设的答案和范围,完成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攻克教师所定的重点、难点。这其中有“思”,也有“疑”,更有“问题”。这种传统教学其实是“思非思”,“疑非疑”,学生思考的只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于是,教师提出的思考题只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大多只会在接受问题后不自觉地被迫思考。

2.2 繁琐的课堂提问削弱了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很少有人再满堂灌了。但是,取而代之的却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满堂问,整个课堂都充满了问答。这些琐碎的提问已经侵占了整个课堂,阅读和思考被逼到了课堂的边缘,学生完全失去阅读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频频提问,问题转换之快往往令学生应接不暇。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问题难度加深,学生思维不能与教师同步,回答不达要求,成就感便逐渐减少。学生主体意识丧失自不必说,更为可怕的是,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肤浅化、幼稚化、平庸化,绝无创造性可言。

2.3 “唯标准答案”泯灭了学生思考的批判性

语文课堂以教为主,教师提问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且总是要把学生的认识统一到一个标准答案上来。课文分几段,段意的归纳,中心思想的概括,学生只能照书上写的。阅读教学强化了标准答案,强化了死记硬背,弱化以至于忽略了独立思考和批判、创造精神的培养。这种对创造性思维和批判精神的扼制,泯灭了学生求知的渴望与探究的自信。

3 哲学诘问与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的本质区别

3.1 教师形象的转变:从“无所不知”到“一无所知”

日常课堂上的教师是集威严和智慧于一身的,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无所不知的。哲学诘问中的教师检测装是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以学问上的无知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刺激并促成学生思考。其特征是教师自我意识地表现出好奇和疑惑,而不是扮作一个知道“正确”答案的人。苏格拉底就检测装他什么都不懂。

3.2 教师地位的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教师为主导”

在传统的阅读课堂里,问题大多由教师提出来。学生的思路循着教师的思路走,在教师设计的框架里转。教师是问题的主控者,是课堂的中心。而在哲学诘问中,教师只是起主导作用,诘问可能出自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或是通过学生的评论和提问实现。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是作为范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问的最终目标是使提问内在化,即学生向自己

源于:免费论文查重www.udooo.com

提问题。

3.3 提问目标的转变:从“找到答案”到“理性的自决”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教师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仅仅是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而哲学诘问则是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对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自身的判断系统化,验证自身的观点,以便与他人的观点和看法相区别。

3.4 提问类型的转变:从“封闭式提问”到“开放性提问”

研究表明,日常教师使用最多的提问是封闭的、事实类型的问题。它们是修辞性的问题,即教师知道答案却进行知识性的测试。开放性问题是真正的发问,教师不知道答案,正在向学生寻求答案。在提问成为真正的诘问时,它们就变成了苏格拉底提问,比如:你认为如何?

3.5 提问方式的转变:从“浅尝辄止”到“不断追问”

传统阅读教学中的教师在提问时,往往“浅尝辄止”,具体表现为:当一个学生不能很好阐述问题时,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学生回答;当所有学生都回答不出时,要么以暗示性问题变相地提供答案,如让学生机械地填空;要么充满地开始自我讲解。而哲学诘问则注意留出时间对某个话题进行思考或默想,教师提问或学生回答后必须留出3秒钟思考时间,而且不断地对讨论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使大脑的智力自由运作。只有持续不断地强迫说出自己的想法,回应每一个反问,陈述每一种说法的理由,才能将那种诱惑吸引变成不可抗拒的动力”。这样使学生的思考从不检测思索走向深思熟虑。

4 教师的哲学诘问方式

4.1 需要阐明的诘问

你能解释……?(解释)
你说……是什么意思?(下定义)
你能给我举个……例子?(举例)
那怎么帮助我们……?(帮助)

4.2 寻求理由和证据的诘问

为什么你那样认为……?(构成论点)
我们怎么会知道……?(检测定)
你的理由是……?(给出理由)
你有……证据?(给出证据)
你能举出个例子/反例……?(相反的例子)

4.3 探索选择性观点的诘问

你能用另一种方式……?(重新阐述一个观点)
还有另一种观点……?(思索)
要是有人提出……会怎么样?(其他观点)
检测如不同意你的意见的人说……会怎么样?(给出相反论点)
那些观点/想法的区别是什么?(给出区别)

4.4 验证潜在含义和结果的诘问

你对你说……能进一步解释吗?(表达隐含的意思)
你说的是同意刚才说的……?(一致性)
……的结果是什么?(结果)
你怎么能证明……是不是真的呢?(求真证明)

4.5 对问题/讨论的诘问

你对……有问题吗?(疑问)
……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分析)
那个问题/刚才说的怎样帮助我们?(关联)
到目前为止我们/谁能概述一下……?(概括)
运用哲学诘问的教师扮演了一个为学生进行提问示范的角色,为有意义的讨论创造了机会。随着学生习惯诘问并对诘问进行思考,他们的诘问会变得更流利、更灵活、更详尽和更具创造性。■
(作者单位:浙江省临海市高级职业中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