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当代文学 >谈述人教版论1949年—1980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文学经典化

谈述人教版论1949年—1980年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文学经典化

收藏本文 2024-01-14 点赞:7615 浏览:216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 源于:论文格式要求www.udooo.com

    摘 要:随着建国后的中学语文的发展,课文选文体系才趋向成熟语文教材承担着文学教育的大梁,文学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文学经典在建国后四十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嬗变中走向经典化的实现。
    :本研究以文学经典化作为基本理论基础,通过对建国后中学语文教材中十七年及教材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价值的再创造、到文学经典的凸显、缺失和回归以及样板的经典化,概括出意识形态性的控制导致这段时期文学经典的缺失。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 文学经典 当代文学史 经典化建构
    建国之初的中国,由于人民所获得的民族解放感和自豪感,在《文代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方针为接下来的文学创作指引方向,为了迎合人们的阅读趣味、迎合人们的接受与作家做创作之间的区别,老一辈作家执笔一旦遭到外界这样的限制,那么创作就会陷入僵硬,战争题材作品的被热捧,“文学经典”在这段历史中的“时代化”,宏大叙事模式、史诗般的叙述和经典化的努力最终成为这时文学的操作模式。

    1、文学价值的重构:1950一1955

    1942年,在延安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对新中国的文艺创作方针作了要符合文艺为政治怎么写作、为大众怎么写作的指引。1950年12月人教社开始出版语文教材,但由于当时解放区文学所具有的典范地位,于是这套教材的选文安排上就只能选用解放区文学作品以及当时苏联教材的部分选篇。当代文学经典的萌芽随着解放区文学搬到语文教材上而发生质的变化,教材对作家作品的选入成为当时衡量一位作家好坏的重要标准。
    我以1952年中学语文教材为基础,这期的初中教材一共有116篇作品,高中教材有104篇作品,如下表所示:
    初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剧本小计
    第一册171 11 20
    第二册15212 120
    第三册14 221120
    第四册14 2 3220
    第五册913 3118
    第六册9 4 4 18
    小计784125125116
    在初中语文教材里,文学作品共有22篇,这时的课文题材显示出强烈的政治注意色彩,歌颂劳动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党、赞美赞美道德风尚成为这套教材里的主旋律。
    总结初中和高中这两本教材,我发现教材的选文上更多地注重时效性。以1952年初中语文教材来看,现代文最多的是第五册,而这里的现代文的创作时间大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且大都是出自报刊杂志。如冯至的《马铃薯甲虫和蜜橘》就出自《东欧杂记》,田流的《通北农场访问记》就出自1950年的《人民日报》、任弼时的《同志二三事》则出自1950年的《中国青年报》等等。

    2、文学经典的凸显:1956

    1956年的中国文学正处在当代文学史发展上的繁荣时期,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上是自由的,有些甚至开始其诞生时便开始经典化的历程。1956的文学、汉语教学大纲及课本编印,并在全国实施文学、汉语教学分科。在《高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草案)》中对高中语文的教育做了如下说明:“高级中学文学的教养任务是:(一)指导学生依据文学史的系统学习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二)指导学生学习经典性的文学论文,结合所有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文学理论基本知识,结合中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讲授系统的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7]”在大纲中,这套教材充分强调了文学教育的任务和重要性,这种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文学经典开始被教材编写者所尊重和推崇,这为这一时期语文教材中文学经典的发展铺下了坚厚的理论基石。
    这时的选文的经典性远远超过1950年的教材,选文题材大都是描写革命阶级斗阵题材,揭露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解放区文学的再现,但是它在对文学经典化的丰富上,起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起码在建国后的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而言,它是繁华而又开放的。

    3、文学经典的匮乏:1958一1962

    1958年的全国“大跃进”浪潮对文学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新民歌运动,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在民间文艺团体的积极响应下使出了它的浑身解数。1958年的这套教材从一开始就违背了语文教材编写的正常规律,在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史上留下了沉重的一页,它无疑被称之为“大跃进”版中学语文课本。

    4、文学经典的回归:1963

    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逐渐摆脱极端困难的局面,这时社会各地都开始慢慢繁荣起来,文学领域也不例外。文学经典化的历程在1958年和1961年的语文教材建设中经历了被推翻和被否定的历程以后,终于在1963年的语文教材上迎来了春天。
    1963年的这套教材虽然编写、出版了初中四册就被迫中断了,然而它的编辑思想依然在语文教材建设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这种光辉不仅表现在这套教材对文学经典作品的选入数量上有较大提高,更表现在选文的多维化。同时由于这套教材对的作品选择上也呈现出较强气势,这又说明尽管经典作品的选择力度加大使这文学经典化在这套教材中呈现了复归现象,但毫无例外地也更加向政治极端靠拢。

    5、样板的经典化:1966-1976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中国本来就脆弱的文学领域更加不堪一击。例如“样板戏”没有严格的文学经典特性,却代替了当时文学的经典化。这十年的语文教材建设是一个空白期,全国没有语文教学大纲,没有统一教材,有的学校干脆不编教材,就以《语录》为教材等。
    文学经典在1950年到1980年间所做的经典化努力无疑是艰难的。这段时期文学经典的被教条化和被规范化式的书写和改写,大都是被大众化的接受。政治上的约束尽管是大众化接受的直接原因,但究其国家和民族层面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的创作在1940年代就开始有目的的融合大众和民族的概念。作家一旦有这种目的性的创作,他们不仅要承载着作品经典化的任务,还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所兼具的史学价值和时代价值。文学内外部矛盾的难以协调也就成了这段时期文学经典走向正常的文学经典化的阻碍所在。
  •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