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德国文学 >阐述行走在行走中发现

阐述行走在行走中发现

收藏本文 2024-01-17 点赞:27638 浏览:129469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陈河小说创作的独特性,在于小说中流露出的行走气息。这一独特的文学气息体现在三个方面:不断行走的生活方式、想象力的创作源泉与轻逸的美学特质。总之,陈河在小说创作中实现了行走与文学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陈河 行走 小说创作
现在看来,陈河的小说创作在北美新移民文学中是颇具特色的。这种特色就在于小说中所流露出的行走气息。这种独特的

源于:论文的写法www.udooo.com

文学气息,弥漫在小说的创作主题、创作构思和创作风格上。

一、在行走中发现生活方式:不断地行走

陈河在《去斯可比之路》《信用河》《沙捞越战事》《布偶》等中长篇小说中,都涉及到同一主题,即探讨一种不断行走的生活方式。《信用河》中的金先生,要在行走中实现最后十个月的生命意义;《沙捞越战事》里的周天化,也是处于不断的行走之中,先是独自骑马到三千里之外的卡尔加利参军,再到万里之外的沙捞越丛林作战,又因善行的特性而被任命为不断行走的Runner。行走,是周天化的命运,也是他的生活,“我要去哪里?我为什么要去?”{1}困扰着他短暂的一生;《布偶》中出狱后的莫丘,“后来一直在国外的土地上游荡”{2},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至此,可以说,陈河对于这种不断行走的生活方式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也让他的小说带上了明显的行走气息。也正是这种对于行走的持续关注和独特文学气息的精心营造,让陈河的小说具有了昆德拉式的发现意义。
《去斯可比之路》中的段小海,不顾老婆孩子的家庭温馨、银行主管的优越地位,仅为了一种说不清楚的行走冲动,“在我看到那个蓝色签证之后,什么都改变了。如果从此之后还要我每天去银行上班,下班回到家里陪老婆孩子吃饭,我觉得自己一定会像个炸弹一样要爆炸开来”{3},就选择了一条不断行走的征程。他的行走,不在于追逐物质享受,不在于欣赏风土人情,也不在于猎获异国情调,而是一种生存本质意义上的行走。行走,对他而言,不是有目的的行为,而是一种无目的的生活。正是如此,当在去斯可比的路上遇到一段短暂的真爱时,段小海终于从行走中寻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段小海告诉我们,在这一段路程里,他才真正感觉到了什么是爱情。他小时候也有初恋,后来婚前婚后也有过几个女友,但是从来没有过像此时一样澎湃,好像集聚了一生的情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全释放出来了。”{4}但对于这种独特的行走意义,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味到的,当“我们”兴奋地询问段小海和阿丽霞有没有时,也就同时失去了发现行走的真正意义。我们也可以从叙事者最后的感叹——“不过段小海还是幸运的,他毕竟有过一次去斯可比的路上的神奇经历。这样的幸运,上帝是不会随便给世上庸碌的男人的。只有那些心怀真诚,在路途上苦苦追寻的人才有可能得到”{5}中体会到这种不断行走的生活本身所具有的“神奇”意义,也同时可以看出段小海这一类人的独特意义。
可以看出,陈河小说中的“行走”,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而是已经超越了行走本身,并将之呈现为一种生活方式,属于一种生存本质意义的思考。这种正在思考的状态,让小说中的“行走”多了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面纱;这也从侧面揭示出,行走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正如陈河所言:“去斯可比的路是一条充满象征意义的路。”{6}这是陈河在行走中的独特发现。

二、在行走中发现创作源泉:强劲的想象

从陈河的发现中,可以看出,行走是人的本质状态之一。而人,作为一种自然存在,在世界的广阔与无限面前,是狭隘和有限的,虽然这种狭隘性和有限性,随着工具的不断改进,在渐渐缩小,但永远不会消逝。这也就意味着,行走是一种有限的行为,即便是段小海那类把行走当做生活本身的“行者”,也不可能行遍世界。这是人无法摆脱的认知困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是一个悲剧的存在者,因为人拥有文学。
对于一个文学家而言,他拥有三重意义上的行走: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行走,通过自己的足迹来观察世界,可称之为亲历性行走;二是符号中的行走,通过书籍、影像、讲述等方式来感悟世界,可称之为间接性行走;三是想象中的行走,通过自己的想象力来思考世界,可称之为想象性行走。亲历性行走和间接性行走,仍然带有人的有限性;唯独想象性行走,可以摆脱人的困境,可以在一个无限的空间中任意驰骋。正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段小海,也并不是每一个文学家,都可以在“去斯可比的路上”收获神奇的经历。在想象性行走中思考世界,是行走文学的至高要求,也应是一个文学家锲而不舍的追求。陈河是幸运的,他用小说,为自己,也为我们,留下了多重行走中的多样世界,并在多样的行走中,发现了丰富自身创作的源泉。
纵观陈河的小说创作,他的行走印记是如此的明晰:《黑白电影里的城市》《被绑架者说》《去斯可比之路》《无花果树下的》《信用河》《为金先生洗碗》《西尼罗河症》等小说,以阿尔及利亚、加拿大的生活体验为背景,之间穿插着自己的记忆和情结,在小说阅读的过程中给人一种强烈的自叙传色彩,“真实和虚构往往混淆在一起”{7},带有浓郁的散文化倾向,具有明显的亲历性行走的特征;《我是一只小小鸟》《女孩与三文鱼》等小说以小留学生为主要人物,以北美为故事背景,在文本中常穿插一些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信息作为情节发展的一部分,带有鲜明的间接性特征;《沙捞越战事》《布偶》等小说,虽然也带有一些亲历性、间接性行走的印记,但强劲的想象力是这类作品的鲜明特征。
《沙捞越战事》的故事背景是远离阿尔及利亚、北美、中国的马来西亚丛林;据陈河介绍,他在写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去过马来西亚的沙捞越{8},所有的创作触动,都是来自一些对加拿大二战老兵的采访和一些带有图片的书{9};可见小说中发生在沙捞越丛林的扣人心弦的传奇故事,对于陈河而言,是悬置的“第三空间”;在这一奇异的空间中,陈河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行走,实现了自己创作上的华丽转身,摆脱了靠海外的传奇故事和离奇案件吸引人眼球的写作模式,写出了真正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关于想象力对于作家的重要意义,卡尔维诺就指出,想象力的世界是一名艺术家所拥有的三个世界(其他两个是生活世界和词语世界)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世界;它是一个包容种种潜能的世界,也是一个“任何艺术创作也不可能成功阐发的世界”{10};正因为这种不可阐发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