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地理教学 >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实践学术

关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实践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02 点赞:7166 浏览:2356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内容摘要]大学班级管理不同于小学和中学,班委设置、制度规定、例会召开等固然重要,但班级文化建设更为重要。本文首先比较了大学与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差异,分析了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然后根据实证研究提出相应的措施,并为提高大学班级的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班级文化;管理理论;实践研究
大学班级管理与社会建设一样,文化因素不可或缺,作为一线的辅导老师,我们必须对文化建设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予以足够的认识。

一、大学与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差异

大学班级作为影响大学生的重要生活单位,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小学班级相比,其组织构成、实现目标、地理空间、管理方式都存在差异。

1.组织结构比较

中小学班级人数一般来说比较多,在50—80人之间,但班委组成却相对简单,成员有班长、文艺委、体育委、宣传委和各科课代表,在高中以前,因为团员较少一般班级不设团支书。而进入大学,班委会和团支部是并列的组织机构,职责更加明确,组织结构也更加健全。

2.地理空间比较

大学与中小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班级空间的变化,中小学各班都有固定的教室,教室前边和侧墙可以张贴名言警句和名人头像,后边可以布置学习园地。大学则不同,一节课换一个教室,一门课换一位老师,在此基础上形成班级文化显得有些困难。

3.管理方式比较

中小学设置中有班主任,很多工作都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展开的。而大学里班委会和团支委会是彻底的班级管理的自治组织,评优评助、宿舍安全卫生等工作都是通过班委会去落实,而开展学雷锋活动、庆五四活动、纪念一二·九活动、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则是通过校团委和院团总支会的各个团支部去完成。可见,较之于中小学,大学的管理方式自主性更强,更加贴近社会。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班级文化是由显性的物质文化和隐性的精神文化组成。班旗班徽、宿舍文明、班级制度、特色活动等体现出的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班级文化建设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大学班级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班级缺乏认同感,内部凝聚力不高

前边已经提到,大学里班级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班级的概念更多的是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或者在院系活动时才能感受到。同时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学生的班级概念更加淡化。

2.班干部工作缺乏正确指引,目标不明确

大学的班干部虽然是通过选举产生,但当选的学生不一定非常优秀,特别是班长团支书,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人气”。由于当选之后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培训,这些班干部工作起来往往很被动,只是传达辅导老师的意思或者完成院系布置的一些活动而已。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班干部团队必须有自主想法,可以调动本班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够主动去明确和达成班集体的目标。

3.宿舍文化阻碍了班级文化的形成

大学里唯一不变的固定场所就是宿舍,宿舍文化对于班级文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目前的现状是宿舍文化代替了班级文化,反而阻碍了大学生之间的整体沟通。

三、创造和发展大学班级文化的几点建议

1.明确班级文化的内容,认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班级文化建设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通俗点讲,显性文化就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增强大家对班级的认同感,规范和调节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班级和每位学生的成长。

2.有意识地引导各班挖掘创造自己的班级文化

有没有属于自己的班级文化,可能一时看不出太大差别,但文化所起的作用是长期的、隐性的。为了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我所带班级举办了班徽征集大赛和班旗制作大赛,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每位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3.重视班风和舍风建设

班级隐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良好的班风和舍风建设需要持续努力、常抓不懈。班风方面,从一接手我就注重营造良好的班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如入学之初的“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国庆之后的“如何过好大学生活”主题班会,期中考试前的“诚信考试”主题班会等。舍风方面,我们正在进行一些尝试,如要求各宿舍必须将一张集体照片贴到门后,和值日表一起装饰起来;采用宿舍长轮流制,增强每位学生的责任感;建立宿舍成长日志,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小故事等。在完善班风和舍风的过程中,学生们相处得更加和谐。
大学里的班级文化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学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建设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必须重视班级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李明.简析大学和谐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
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7(4)
[3]陈国梁.高校构建班级文化的思考[J

摘自:毕业论文前言www.udooo.com

].当代青年研究,2006(4)
(责任编辑 赵永玲)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