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多媒体 >斯坦贝克《珍珠》电影化叙事特征

斯坦贝克《珍珠》电影化叙事特征

收藏本文 2024-02-25 点赞:13844 浏览:5881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作家,其作品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在创作生涯中,他曾有意识地对小说进行戏剧化和电影化的尝试,中篇小说《珍珠》由此蕴涵着丰富的电影化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摄影机视角、光线与色彩、音乐与音响、蒙太奇的运用四个方面。电影与文学的密切交融体现了斯坦贝克作品的多元化机制和精湛的语言风格,他对文学实验的大胆追求精神值得文学艺术家们思考。
[关键词] 约翰?斯坦贝克;《珍珠》;电影化叙事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文坛重要作家之一,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他“那现实主义的、富有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心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锐的洞察力”①。国内外评论界对斯坦贝克的评价褒贬不一,众多评论家或把斯坦贝克看成是30年代作家,或认为其创作能力在晚期日渐衰退。斯坦贝克研究专家田俊武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由于斯坦贝克终生都在小说主题、文体和表达形式等方面进行实验,以期追求一种独特的小说诗学,客观上也就导致了评论界对他的小说的不解和误读。”(田俊武,7)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珍珠》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文学创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虞建华,412)该故事情节简单,但主题突出。淳朴的印第安渔民基诺采到一颗稀世珍珠,原以为会因此改变命运,却没想到给自己带来横祸。文字朴素而生动,人物形象鲜明。
斯坦贝克《珍珠》的简约风格和强烈的视觉效果都很符合电影叙事流畅性的需要,也确在1948年被拍成电影。但其宏大的叙事主题、深刻的象征意义以及电影化叙事特征,都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在叙事文本中得以展现。电影以光和影的艺术、以摄影机为笔来叙述世界。电影的叙事手段如何在《珍珠》的文本中体现出来?对《珍珠》的电影化叙事分析,有助于读者领略斯坦贝克作为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珍珠》的电影化叙事主要体现在摄影机视角、光线与色彩、音乐与音响、蒙太奇的运用四个方面。

一、摄影机视角

“当作家用摄影机视角进行叙事的时候,他要努力使小说中的场景和行动像戏剧一样,通过客观的示而不是主观的述的形式得到再现,使它们类似电影中的远景、中景和特写。”(田俊武,244)故事片的叙事及视觉语言,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原则,便是隐藏起摄影机的存在。换言之,故事片叙事的最重要而基本的特征,便是抹去叙事行为的痕迹。于是,似乎是场景、事件自身在自行呈现。(戴锦华,5)而隐藏摄影机的存在、抹去电影的摄制行为与叙事过程的重要途径,便是将拍摄行为、摄制位置(即机位)伪装成剧中人的视线、对视,或者所谓“目光纵横交错的段落”。仿佛不是摄影机在“看”,在拍摄设定的故事场景,而是剧中人的目光所见。《珍珠》的大部分行动是通过主人公基诺的眼睛呈现的。在作品一开始,斯坦贝克就描绘了基诺早晨起来时看到的情景。基诺的眼睛就成了摄影机的镜头,透过基诺的眼睛读者看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到了基诺所看到的景象。“基诺一觉醒来,天刚灰蒙蒙的,还是满天星斗。东方的天边只露出了一片淡淡的曙光。雄鸡啼过了几遍。小猪早就起来了,已经开始不停地翻拱着地上的树枝和木屑,看看还有没有剩下什么可吃的东西。在茅屋外面,一群小鸡在霸王树丛中扑打着翅膀,嘁嘁喳喳地叫。”(斯坦贝克,2)在这一段路中,分别有大远景、中景和远景画面。大远景是“天刚灰蒙蒙的,还是满天星斗。东方的天空只露出了一片淡淡的曙光。”中景是“小猪在不停翻拱地上的树枝和木屑,看看还有没有剩下可吃的东西”。远景是“茅屋外面,一群小鸡在霸王树下扑打着翅膀,嘁嘁喳喳地叫”。透过基诺的眼睛,读者看到了一幅幅安静祥和的画面,体会到了主人公基诺恬淡的心情和对田园式生活的满意知足。
紧接着基诺的视线转入身边的妻子,“她躺在席子上,蓝色大披肩围着鼻子和胸部,围过她的腰。胡安娜也睁开了眼睛。……她那双乌黑的眼睛好似明亮的小星星。她这会儿正看着基诺,就像他醒着的时候经常看到的那样。”(斯坦贝克,2-3)这段描写有对基诺近景的拍摄以及对胡安娜眼部的特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眼部的特写通常会反映出人物的性格。胡安娜乌黑如星星的眼睛表明她心灵的纯洁,未受世俗的污染。而基诺在早晨一睁开眼睛即把视线投入妻子,而妻子也正深情凝望着自己,二人目光对视的镜头描绘出夫妻情笃、家庭幸福美满的和谐画面。
后文对珍珠商眼部的特写则反映出他们唯利是图的贪婪本质。珍珠商们“眯缝起眼睛”(25),手指发痒,只有人对所看之物有特别兴趣并希望这件东西能属于自己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双眼迷离,陷入遐想之中;当一个人在绞尽脑汁深谋策划的时候,他也不可能睁大双眼,在不知不觉中眼睛会半眯着。当珠宝商们眼睛半眯着,沉浸在美梦中,计划着如何才能低价写到基诺的珍珠的时候,他们的丑态通过作家对眼部的特意放大的特写镜头而一览无遗,珍珠商们贪婪、自私、腐败的本质得以彻底暴露。
摄影机一旦选取、设定了某个机位,便意味着设定了从某种距离和某种角度去拍摄、观看拍摄对象。(戴锦华,6)机位首先意味着某种画面的景别,即电影画面究竟是特写、近景、中景或全景;意味着角度:仰拍、俯拍或平视。由于故事片先在的前提是隐藏摄影机的存在,因此,人物所在的空间位置、人物的视线所向及心理诉求,便常常成为摄影机选取其机位的重要依据。斯坦贝克的《珍珠》正是以电影剧本来构思,处处顾及到了电影剧本的特色。正如前苏联导演普多夫金指出:“编剧必须经常记住这一事实,即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158)

二、光线与色彩

电影的制作者们用光作画,勾勒出一幅幅迷人的画面。光与色彩,既可视为电影造型的基本组成部分,又可以视为电影视觉语言中的独立单元。可以说,光是电影艺术存在的前提条件。所谓电影叙事正是“用光写作”的。作为一个视觉语言的单元,是电影场景、画面中不同光源的设置、光的不同强度、明暗对比与光影变化。这是极为丰富的电影叙事、表意手段之所在。(戴锦华,10)
在《珍珠》中,光明、黑暗和阴影通常是以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而形成。(范祖民,110)故事发生在一个朦胧的清晨,结束于一个幽暗的黄昏。基诺醒来时,天刚蒙蒙亮,满天星斗还在闪烁,东方的天边刚开始露出淡淡的曙光。朦胧的光蕴涵着温馨和谐的气氛,基诺一家虽然贫困,但他有妻有子,家庭幸福美满。日夜的更替暗指着基诺命运的转变。当他开始逃亡生涯时,夜幕开始降临。当他和妻子拖着沉重的步伐,肩上背着儿子的尸体返回家乡时,太阳开始落山,惨淡无光的黄昏象征着基诺的悲惨命运和精神上的绝望。
忽明忽暗、模糊不清的光线笼罩着小说《珍珠》中的大部分场景。刚刚还是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早晨,立即则在阳光下出现一只咬人的毒蝎,给基诺的生活带来了一片阴影。光明和阴影似乎形影不离。当人群涌向小镇去请医生时,金的阳光在人群的面前投下一串阴影。医生的住宅大门紧闭,耀眼的阳光使白墙上留下人的阴影。强光总是伴随着形影不离的阴暗。光和阴影的同时存在隐含着一个哲理,阴暗与邪恶与光明和正义并存,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现象。(范祖民,110)
黑色在小说中是一个主打色系。很多罪恶发生在漆黑的深夜里,恶魔伸出魔掌,它们是出没于黑夜的动物。在听说基诺采到了稀世珍珠之后,不同人群顿时产生了不同想法。斯坦贝克在展现各色人等的心理世界之后,一股黑色席卷了整个小镇,反复出现黑色、黑暗、毒素、毒汁词汇,黑色成了该部分情节的主导色调,预示着即将发生的凄惨结局。“珍珠的价值和人的灵魂,这两种东西混在一起,便泛起了一种奇怪的黑色沉渣。”(斯坦贝克,26)这种“黑色沉渣”代表着人性的黑暗。象征着纯洁和幸福的珍珠最终演变成了邪恶的象征。在没有发现珍珠之前,基诺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尽管贫穷,但是快乐满足。而在他找到珍珠之后,基诺变得野心勃勃和贪婪,他的眼光投向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再安于现状。物质财富的拥有破坏了基诺原有的自然祥和的生活,生活由此充满冲突和暴力,而基诺也失去了精神的纯真境界,珍珠因此象征了物质世界的破坏力和邪恶力量,善与恶这一永恒主题得以深刻展现。

三、音乐与音响

音乐语言是指专为影视作品编配的音乐,它是影视作品中一个重要的表意、抒情的语言因素。影视音乐一方面具有一般音乐艺术的共性,另一方面它又是作为影视综合艺术的一种结构元素被纳入总体设计蓝图。音乐语言的种类很多,有说明、交代背景的“背景音乐”;有抒发人物或创作者内在情感的“抒情性音乐”;有对画面上的事物、情景及具体的音响特征如鸟鸣、流水、奔马、风暴等加以绘声绘色的“描绘性音乐”;有表现处于矛盾冲突中人物情感和心理状态的“戏剧性音乐”;有说明画面动作效果、速度节奏、民族色彩、时代特征等的“说明性音乐”;还有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插曲,等等。而在中篇小说《珍珠》里,各种各样的音乐贯穿全文,小说因音乐的起伏跌宕而富有情节变化。这些音乐的设置根据情节需要烘托出不同气氛,表现不同情调。
在《珍珠》中,歌声是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些歌曲时而欢快美妙,时而凶猛激烈,节奏明显寓意了不同的含义。基诺对自己的生活心满意足时,听到的是柔和明快的“家庭之歌”,当蝎子出现时,调子骤变,换上了“敌人之歌”,“曲调野蛮残暴,神秘莫测,危险可怕”,(斯坦贝克,6)这暗示着和谐安宁的生活将被打破,家庭苦难的开始。基诺采到珍珠之前,希望之歌、喜悦之歌回荡在基诺耳边,它是“一种优美动听、神秘莫测、经久不息的调子……整个歌词清晰柔和”(21);当歹徒出现时,邪恶之歌在耳边回旋;珍珠沉入海底时,“珍珠之歌随波荡漾,余音袅袅,终于完全融进了滚滚波涛。”(103)小说情节的高低起伏主要体现在“家庭之歌”“珍珠之歌”“敌人之歌”三部曲中,“家庭之歌”表现了一种静谧快乐的生活;“珍珠之歌”象征着希望与痛苦,实在和缥缈;“敌人之歌”则是神父、医生和珍珠采购商贪婪的欲念和恶行。三部曲的交替变幻带领着观众融入基诺的幻想、斗争和不幸。(赵鹏芳,33)
电影中会用到各种自然音响,如田野林间清脆的布谷鸟声、山涧峡谷潺潺的流水声、原野火车奔驰的隆隆声、街道上的车马声、工厂里的机器声、战场上的

源于:论文的格式要求www.udooo.com

炮声等。在小说《珍珠》中,这些自然音响也时常被体现。基诺一早醒来,听到雄鸡的啼鸣声、小鸟嘁嘁喳喳的叫声以及大海的细浪拍案的声音。(斯坦贝克,3)这些声音的描写给场景增加了实感,渲染了气氛。 除人声、音乐语言外,小说中还存在其他声音形态,如小山沟被射杀之前的啼哭声、匪徒扣动扳机时 “砰”的响声以及胡安娜抱着小山沟一声声的令人断肠的哀叫,(100)这些音响的运用都不同程度地帮助揭示主题、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交代环境。

四、剪辑/蒙太奇的运用

所谓的电影剪辑,亦称蒙太奇。“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编剧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普多夫金,441)蒙太奇手法可以分为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等。
在《珍珠》中,斯坦贝克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展现了小镇中形形色色的人对珍珠的不同反应。 “城镇就像一种动物的群体。”(斯坦贝克,24)作家借新颖比喻引出小镇中人在听到稀世珍珠时不同凡响的回应。 它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没有情感的。“城镇有神经系统,有头,有肩,有脚。每个城镇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思想感情。”(24)此刻作家用暗喻把小镇比作动物,它是个有机体,有感觉,有动作和表情。城镇似乎变成了一个野兽,在听到猎物的声响时而变得跃跃欲试、蠢蠢欲动。
消息传播的途径本非人的肉眼所能见,它本来也没有任何视觉影像。但是,斯坦贝克用了很多具体的词汇来描绘消息的传播速度及其由它引发的兴奋程度,“消息像一阵风,吹遍所有茅屋,又像滔滔白浪,冲进了整座用石块砌成的城镇”。(24)这些生动具体的词汇使消息如何传播有了生动形象的载体,它被比喻成风,比喻成海浪,快速接近小城。那么,小镇居民如何对消息作出反应呢?“正在花园散步的神父听到这个消息……消息传到大夫那里。……消息老早就传到教堂门前的乞丐那里。”(25)句式相同结构的反复,仿佛是一根线把各段落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这正是电影中平行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平行蒙太奇无疑是电影叙事惯例中最为著名且重要的一种。它指的是叙事在不同空间同时发生的、相关叙事线索的交替呈现。诸如追逐场景中追逃的双方;诸如迫在眉睫、即将降临在主人公身上的灾难、威胁与正在赶来的营救者。在平行蒙太奇段落中,通常是从彼此密切相关的不同叙事线索的相对从容的交替呈现,到镜头渐次缩短,交替渐次频繁急促,叙事节奏不断加快,直到两条线索重叠在一起。(戴锦华,19)彼时,神父在花园里散步(24),大夫在给一个“病患无非是年岁太大、而她本人和大夫都不肯承认”的女人在看病,收购珍珠的人坐在椅子上等候渔民把珍珠送来。(25)斯坦贝克通过几个具体的动词“散步, 坐着, 等候”勾画出这些人悠闲舒适的生活,节奏异常缓慢,不慌不忙,无忧无虑。相比基诺等渔民的贫困,这些有钱人无需奔波劳碌,就可以享受生活的舒适。通过鲜明对比,斯坦贝克使读者看清了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分化。不约而同地,这些有钱人此刻脑海中都在想着同一个人和同一件事:基诺和他的珍珠。尽管他们已经非常富有,却贪婪地渴望从穷人基诺这里分一杯羹,丝毫没有顾忌到基诺打算用这颗珍珠为孩子治病的想法。每人都在设想怎么样才能得到基诺的珍珠。在《珍珠》中,斯坦贝克大量运用了心理蒙太奇的手法展现各色人等对珍珠的觊觎艳羡的心理。心理蒙太奇通过镜头组接或音画有机结合表现人物的闪念、回忆、梦境、幻觉、想象、遐想、思索甚至潜意识的活动。它是人物心理的造型表现和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段。(田俊武,245)
先看看斯坦贝克对医生的描写。医生的首要职责本是救死扶伤,但是这个医生已经利欲熏心,早把自己的职责抛在脑后,他一开始拒绝给小山沟治病,仅仅因为基诺付不起医疗费。但当他听说基诺拥有稀世珍珠之后,马上。“这时大夫的眼珠在肉鼓鼓的眼窝里转了一下,想起了巴黎。在他的记忆中,他在巴黎住过的房间,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地方;那个跟他同居的饱经风霜的女人,成了一个容貌秀丽、温柔体贴的少女,尽管她既不秀丽,也不温柔,也不是少女。大夫的目光越过年老的病人,看见自己又坐在巴黎的饭馆里,侍者正给他打开一瓶美酒。”(25) 这段心理蒙太奇的运用生动体现了富人的傲慢、贪婪和势利等丑恶嘴脸。通过对医生的细腻刻

摘自: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www.udooo.com

画和无情揭露,斯坦贝克表达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
“基诺采到了盖世宝珠”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不同位置的反复重复,意味着这一重大新闻在小镇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人的心中都在惦记着基诺的珍珠,甚至乞丐也不例外。“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他们知道,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像突然发迹的穷苦人那样肯于慷慨解囊了。”(25)再看珍珠商的表现。“他们总是先吵吵嚷嚷,继而哄骗吓唬,软硬兼施,直到把价杀低到不能再低时为止。”(25)这里用了一连串的短小精悍的动词并列构成谓语,短词的使用使句子的节奏感加快,气氛紧张,似乎可以闻到珠宝商们打战的硝烟弥漫的气息,突出体现了珠宝商们使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压低珍珠的,而且他们训练有素,在长期的商海生涯中早已练就压低的本领,因此实施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仿佛事先排练好了一般,动作连贯自如,一气呵成。斯坦贝克对珠宝商的生动描写更加突出了渔民基诺的悲惨境地,他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而毫无察觉。

五、结 语

综上所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珍珠》从摄影机视角、光线与色彩、音乐与音响到蒙太奇的运用都充满着电影化叙事特征,这种创作风格展现了斯坦贝克作品的多元化肌质,并说明了其作品被多次搬上银幕的原因。斯坦贝克的语言看似简单,但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由此反映了斯坦贝克精湛的语言艺术。尽管斯坦贝克的整体创作看似不太稳定,但他这种勇于尝试的精神以及始终不渝的文学实验追求却是值得文学艺术家思考和学习的。
注释:
① 宋兆林:《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8),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范祖民.小说《珍珠》中象征手法浅析[J].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03).
[3] [前苏联]普多夫金.论电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4] [美]约翰?斯坦贝克.珍珠[M].范仲英,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5] 田俊武.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诗学追求[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 虞建华.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 赵鹏芳.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珍珠》写作艺术解析[J].作家,2011(04).
[作者简介] 李亚莉(1972— ),女, 辽宁营口人,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