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艺术 >> 多媒体 >“奥斯卡之梦”和中国文化

“奥斯卡之梦”和中国文化

收藏本文 2024-01-30 点赞:4886 浏览:1649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中国电影人征战奥斯卡的历史,最早是从1955年开始,为了拥有一尊小金人,中国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靠着浇不灭的“冲奥”一次次前行,却一次次倒在了柯达剧院的门口。进军好莱坞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人的情结,已经“全球化”了的中国文化何时能成就中国导演们的“奥斯卡之梦”?《金陵十三钗》,由于此片为张艺谋导演而备受瞩目,而且张艺谋是否能凭借此片在好莱坞完成中国导演们几十年来的“奥斯卡之梦”也引发热议。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 电影;中国导演;“全球化”;中国文化


一、《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概要

1937年的南京,日军残暴,满目疮痍,但由国际友人主持的一个教堂暂时还是一方净土。几个神职人员收留了一群躲在教堂里的金陵女学生、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以及6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国军伤兵。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故事结果竟然是那13个最“下贱”的女子成了保护众人的英雄。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他们共同面对有史以来最可怕、最没有人性的屠杀,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然而,教堂也不是永远的净土,日军终于冲进了这里。伤兵被杀,女学生则眼看就要被日军掳走凌辱。
在这个时刻,这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她们身披唱诗袍,怀揣剪刀,代替教堂里的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圣诞庆祝会,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

二、中国导演们的“奥斯卡之梦”

中国三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一直在做着奥斯卡之梦,陈凯歌1993年拍摄的《霸王别姬》在戛纳夺得金棕榈大奖,当他自信地进军奥斯卡时,却只收获了失望。2006年,陈凯歌的《无极》更是掉进冰窟里。冯小刚的《夜宴》第一次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也被奥斯卡抛弃。
相比之下,张艺谋是屡败屡战,其奥斯卡情结却不舍不弃。1993年,他的《菊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后他又送上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和《十面埋伏》,每一次都轰轰烈烈,每一次都空手而归。
中国电影人征战奥斯卡的历史,最早是从1955年美籍华人黄宗沾以《玫瑰纹身》一片荣获第 28届最佳摄影奖开始,之后中国电影一直与奥斯卡绝缘。到1988年《末代皇帝》在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再次点燃了中国影人的奥斯卡热情。这其中,李安是与奥斯卡小金人最“熟悉”的华人导演,2001年他以一部《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等四个奖项。2006年,李安凭《断臂山》夺得最佳导演。这些都给了中国导演深深的刺激。
为了拥有一尊小金人,中国电影人从来没有放弃。靠着浇不灭的“冲奥”一次次前行,却一次次倒在了柯达剧院的门口。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是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之下描写了人性,讲述的是经典的救

源于:如何写论文www.udooo.com

赎和成长的过程,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一群教会的女学生以自己纯真、善良救赎了原本只是打算借机弄点钱的John,也救赎了原本风花雪月的十三钗。在这个救赎的过程中,故事中的弱势群体都得到了成长,John勇敢担负起了保护女学生的义务,十三钗在经历了危险和感动之后,也走上了赴死的道路,从而挽救了女学生们的未来,张艺谋在电影末尾让暖色调的光洒在了John以及向前驰行的车上,这何尝不代表了一种希望和力量。
对于经典叙事中的戏剧,《金陵十三钗》亦把握得比较规整。从军官的舍身赴死,到约翰的转折,再到两个金钗的死亡,及至片尾十三钗做出的决定,在一系列的情感铺垫中,观众所受到的情感就是很自然的。张艺谋用了很多图解式的画面去刻意冲淡、让观众跳脱出影片的凝重氛围,但反过来又很快让观众重新陷入情感的更高体验,一张一合一收一放,彰显导演对此的控制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金陵十三钗》是精准的,但同时它也“辜负”了观众对张艺谋和南京大屠杀事件影像化的某种期待,对于张艺谋来说,国内观众总是期待惊喜和回归的,期盼他能够转归到当初讲朴实故事的阶段,但这种期盼并不符合实际。因此当张艺谋带着充满诚意和故事的《金陵十三钗》迎面走来时,国内观众对此的争议就是难以避免的。《金陵十三钗》并未带来大惊喜,也没有直接跨越式回到张艺谋的90年代,这跟电影的定位有关,《金陵十三钗》显然并不是一部单单面向华语观众的电影,张伟平招揽来众多国际人才为影片怎么写作就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野心。这个境况,与当初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相似,后者在国内遭遇不纯粹的武侠的指责,但却深得西方观众喜欢,因为这部电影虽然文化是东方的,但表现手法和叙事技巧也是十分好莱坞的,所以,对于《金陵十三钗》的很多批评本在立场上就站不住脚。
很明显,《金陵十三钗》是一部非常合格地运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的电影,它严格遵循这一原则,在空间、时间和逻辑上都以非常清楚的线索发展,而人物建构亦精心设置了性格和动机,使得电影中的故事都由有因有果的情节去合理推动,这一设置便是让观众对于影片有很高的“可理解性”。在限制性的叙述过程中,观众能够很明显感受到剧情所带来的痛苦和情感,这也是很多观众在影院流泪、出了影院仍旧感到压抑的原因所在。
此次《金陵十三钗》的奥斯卡之行,起码代表的是中国电影当年的最高水准,不只是技术的水准,还是讲故事的水准。国际化幕后团队的参与,保证了影片在技术质量上的高水平,影片的特效、美工、配乐都各有精彩亦融入剧情当中,而影片认真、诚意所讲的故事,更有情感上的力量。冲击奥斯卡,是华语电影的大梦想。所以照张伟平的话来说,“在意奥斯卡是很正常的事情”,的确,一部优秀的电影,并不仅仅需要票房的商业价值,也需要在颁奖季上得到艺术肯定。《金陵十三钗》报名奥斯卡13个单项奖,就彰显了张伟平和张艺谋的野心和信心。

三、“全球化”了的中国文化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一个相当时髦的词,许多领域都向 “全球化”投去关注的目光。许多人相信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们都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全球化进程在文化表现形式和思想意识形态上是多栖发展的,而不是根本一致的。提出“多元化”概念是深源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一直都存在着元素多元化的现象。很多原殖民地国家获得被世界公认的独立地位后,都想要让自己所拥有的独立身份得到某一程度的肯定。殖民体系的瓦解也由经济全球化慢慢引起。而来自于自己国家的独特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确认其独特身份。其次,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身特点上的多元化也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畴内某一人类社会群体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叫文化。可传播性、可兼容性是其中之一的特点。人们不断地认知到不但需要吸收外来文化来丰富自己,同时经济全球化提高了当今人们在空间范围内交流的广泛程度和深度,而且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的对比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谋求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了解在生活习惯、扩大视野、思维定式与自己迥异的外来文化。从而增大兼容体积,加快文化的传播速度,使多元文化的发展得到促进。最后,由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物质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给了落后地区发展自己的文化可能性。正是源于发达的经济与科学技术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许多偏僻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事业的开发下才得到挖掘与发展,甚少的人类的交往开始慢慢地走向今天这样的频繁。中国文化博大

源于:普通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精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不可能消亡的。尽管中国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落后、僵化、腐朽,但更存在着它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取新的生命营养。很多正确的东西被我们误以为是错误的,现在实例证明情况并非这样。譬如说汉字,汉字有它的规律,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虽说稍微难学一点,拼音字母每一个字母代表一个声音,就那二三十个字母,那么这个声音没有任何意义,而汉字在形状上就包含了图像,涵盖了声音,描绘了一幅美丽画面,表达了一定的逻辑关系。特别是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的方法以后,要求消灭汉字的声音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近来有一些媒体资料显示,中华文化现在又重新活起来了。我们的中国文化重振旗鼓,显示了自身良好的再生能力和与时代共进的精神风貌,完全能够与现代要求和全球化进程同步,同时维护了自己的国际身份和地位,坚持了我们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表达了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展现了大中华优雅的魅力。
要全面分析《金陵十三钗》中中国文化的“全球化”,还有必要比较它的前世,即《避难》。在《避难》中,弥漫着一种异常冷峻悲壮的气息,影片对于那个沉重的历史情境保持了历史书写的谨慎与诚意。当然,由于当时的影片制作水准以及艺术创作观念的局限,《避难》的观赏性比较差,大多数场景似乎都用的是自然光效,暗调画面非常多,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更没有香艳的女性身体展示。但是,《避难》和《金陵十三钗》一样,都强调了“上帝的无力”的理念。如《避难》,它不断渲染教堂的圣洁与庄严,但它在日本人的残暴和邪恶面前不堪一击,甚至最的屠杀就发生在主教的面前,当杨柳风、小彩月和胡醉花从阁楼下走下来从容迎对日本人时,她们才是真正的“圣母玛丽亚”再生。在《金陵十三钗》中,主教早已死亡,“上帝”对于人间的灾难无能为力,最终的拯救来自于人性的复苏和众人自我牺牲的精神。
由于1988年中国“娱乐片”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全球视野”和“北美市场”的野心当然更是无从谈起,《避难》没有将焦点放在“娱乐”或“普适性主题的表达”上,而是希望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再现或还原那段酷烈的历史,并从三位身上见证人性的光辉和民族气节的高贵。当然,影片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略显空洞,未能在三位身上施加足够的外部压力和内心纠缠。这个问题《金陵十三钗》虽解决得也不理想,但表现战争或极端情境下人性的嬗变与升华,却也能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与共鸣。也把重新定义的“中国文化式”的爱国主义呈现于世人面前。
总之,中国导演们的“奥斯卡之梦”是否能够实现现在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是一部电影的出现引发的热议我们却是不能忽视的,中国文化的“全球化”确实顺应了世界之大流,但伴随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多思考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斌.当代电影与我们所处的时代[OL].上大网,2009-10-10.
[2] 罗艺军.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5 :13.
[3] 郑树森.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3.
[4]韩三平.中国电影会超过美国电影[N].武汉晨报,2009-10-05.
[5]尹鸿.镜像阅读——90年代电影文化随想[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谢燕妮(1979— ),女,四川自贡人,四川外语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贸和文化。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