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经济 >> 低碳经济 >试议则在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运用生

试议则在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运用生

收藏本文 2024-01-25 点赞:4037 浏览:9167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随着我国融入国际舞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或有事项作为一种特殊事项已经广泛地存在于企业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并且日益受到会计理论和实务界的重视。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或有事项;不确定性

一、或有事项定义

或有事项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对象正是企业存在的或有事项,众所周知,在企业纷繁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经济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的范围一直在不断地变化着,经济环境中的不同的规制主体、不同的受制主体都对它的理论界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在这些业务中明确界定或有事项会计核算的对象对整体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或有事项的定义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

二、或有事项的特征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或有事项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三个字,此外还有“过去形成”和“未来决定”两大特征,这三个特点将或有事项的范围更加准确的界定,“不确定”对应“或有”二字,而“过去形成”和“未来确定”严格的规范了或有事项中的事项是怎样的事项,体现

源于:大学生论文网www.udooo.com

出特点与“或有事项”的紧密相连。其一,或有事项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形成的;其二,或有事项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其三,或有事项的结果需由未来的事项决定。或有事项的结果是个动态的形成过程。由于或有事项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当中。我们应当将谨慎性贯彻或有事项的整个过程当中。

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中应用的提出和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不仅仅是理论演绎的结果,或者说是会计理论体系一致性要求,同时也是或有事项会计实践的必然选择。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不仅在理论上解决了或有事项面临的困境,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缓解与可靠性要求之间的冲突;其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可缓解相关性之间的矛盾;其

三、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可比性可以兼容。

四、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现实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分别按不同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其一,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披露:(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其二,企业不确认或有负债,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做相应披露。所谓或有负债,是指过去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其三,不确认或有资产,通常也不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谓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对于或有事项的处理,正是“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的谨慎性原则的具体体现。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它要求对收入、费用或损失的确定持谨慎态度,凡是可能的费用和损失应予以充分估计,而对可能的收入和利得,尽量少记或不记。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态度和判断能力有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应保持谨慎的态度,做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五、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或有事项的特殊性,在现实处理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确认标准不明确。在对或有事项加以确认时,通常需要对其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和判断。虽然准则对发生的概率区间界定得非常科学,但估计发生可能性的难度很大,主观性强,导致判断余地仍然有很大的空间。(2)或有事项计量依据不客观。当前或有事项会计惯例对可能性的划分过于主观,不同的人对同一或有事项的可能性有不同的理解,由此引起的结果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而且不能真实和公允的反映企业的或有事项。(3)或有事项披露不充分、不规范。在确认、计量和披露或有事项时需要对“不确定性”做大量的估计和判断。即使统一了对“可能性”的规范,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弹性,对同一或有事项,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4)准则使用范围较窄。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这些工具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将逐渐普及,所以也应将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一系列经济业务都考虑到或有事项准则的适用范围内,以便及时披露这些新经济业务的风险状况,以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参 考 文 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92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