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谈述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谈述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收藏本文 2024-03-30 点赞:28993 浏览:132313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本身有创造、发现的愿望,他们渴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着模仿和记忆,更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思考与交流,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G.波利亚指出,学习解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此,在问题解决数学中,首先要尽量通过问题的选择、提法和安排来唤起学生的好胜心和内在动机。例如,教学“升和毫升”,如果采用传统的引入法,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于是,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拿出一大、一小装有水的瓶子,大瓶中的水面低,小瓶中的水面高。问哪个瓶里装的水多?这时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即我们经常提到的内在动机,有的说:“把它们分别倒入大小完全相同的杯子中,看谁的水面高?”有的说:“先喝掉小瓶中的水,再把大瓶里的水倒进小瓶里,看大瓶里的水能不能把小瓶装满。”教师肯定了每个同学的回答,这时有一位学生说:“我有尺,可以用尺量水面高度。”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回答,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读量”阶段。这时教师说:“画有刻度的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画有刻度的容器就是量水的工具,叫量筒或量杯,用的统一的单位叫升和毫升。”在时隔不久的秋游活动中,教师看到学生在相互交流各自所带的饮料瓶容量。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场面,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在其周围世界中的作用,切实感受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二、让大问题引领课堂,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学会思考是送给学生的最好礼物。然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课堂上那些细细碎碎的“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并不能带给学生深刻的思考。“没有长期思考型训练的人,是不会深刻思考问题的……无论怎样训练即时性思考,也不会掌握智慧深度。”(日本数学家广中平佑语)正因为如此,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大问题”。所谓“大问题”是指那些直指本质的、涵盖教学重难点的、具有高水平的、以探究为主的问题。它是课堂的“课眼”,文本的“文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提“大问题”,能够给学生的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究留下充分的空间,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机会,从而使得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如《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个大问题贯穿全课:(1)给你三根小棒,你能围出一个三角形吗?该问题是在简单回顾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势提出的,学生先是不检测思索地回答,再在老师的反问声中引发思考,进而产生质疑,于是产生用实验来验证的心理需求,迅速将课堂引向实验验证阶段。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第一手数据,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任选的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于是进入第二个大问题的研究阶段。(2)为什么有的组合就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合就不能?第二个问题更具挑战性,直接驱动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思考,归类、讨论、总结,进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只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能围成三角形,达到教学目标。两个问题的提出,层层递进,紧紧相扣,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的实践活动、思考交流成为本课的中心,也成为支撑整个教学活动的支架。
回顾教学实践的过程,大问题的引领能使教学环节紧扣核心内容,突出重点,课堂结构也更趋开放。学生围绕大问题进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更充分,能更好地放飞思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更加关注学生的表述与表述背后的思维,更加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三、让自主探究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你知道鹰是怎么学会飞翔的吗?在很久很久以前,鹰妈妈每天都亲自捉虫子回来给小鹰吃,小鹰就在家里舒服地等待着。有一天,鹰妈妈生病了,小鹰哭闹着说肚子饿了没东西吃。这时,老鹰意识到这样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小鹰带到高高的山崖顶上,要教它飞翔。老鹰不顾小鹰的哭闹,用自己的双爪抓起自己的孩子,飞上了高高的天空。飞到了高空,母亲把爪子松开,小鹰就落了下来,看到孩子快到地面了,老鹰再一次抓起来,再放下去。几个反复之后,那小鹰它不用功啊,还在哈哈大笑,觉得很好玩。这时老鹰才意识到这种教育模式是不行的,于是决定让小鹰快坠落到谷底的时候,自己扭头就飞走。这时小鹰害怕了,用尽全身力气

摘自:毕业论文翻译www.udooo.com

自己用力飞起来。它成功了,如妈妈期望的那样……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何尝不是像鹰妈妈一样,事事都为学生准备得那么周全?其实这样就是把孩子培养成像“机器”一样的操作工,永远剥夺了他们的探索和创造精神。
我听过这样一节课。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先指示学生把一个锐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再指示看一看是否是平角;接着,又令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的内角,算一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当时我们就在思考,这节课学生有两次动手实践的机会:一次是撕一撕,拼一拼;一次是量一量。显然这比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改善——教师认识到了动手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然而这种“实践”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主动性、探索性,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过是一颗颗没有生命的棋子,他们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决定都任人摆布、操纵和安排。学生严格按照教师设定好的步骤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思维活动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缺少了自主探究,也就缺少了灵魂。要使动手实践成为自主探索的途径和方法,关键是实施探究性学习,即让学生经过对教师给出的数学材料的观察、研究,自主地得出数学知识的结论。如前面的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各种三角形,量角器、剪刀,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独立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再小组内讨论方法和结果,然后师生共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这样设计教学,老师的指令没有了,而是为学生创造了“猜想—验证”的活动机会。在“实战”中,学生的灵感会如泉源源不断地喷发;亲自探索使学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更积极地参与。在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时候,学生为主体的乐曲铿然奏响。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