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德育 >> 大学德育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对策和高中政治教学学术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对策和高中政治教学学术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7334 浏览:2350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柳宗元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郭橐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这并不是因为他有特殊的能耐,而是他能够顺应树木生长的习性,无为而治罢了。而其他人之所以赶不上他,是因为对树木“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验察土是松是紧” 。其性质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其结果“树的天性就与实际情况一天天地相背离了”。这个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无为而治”的哲理。
“无为而治”是老子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老子认为对待事物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属性自由发展,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今天,我们对“无为而治”的理解绝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也不管”,而是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无为无不为”。对我们政治教师来说,则不是要放弃责任和不作为,而是要调整好思路,把工头、保姆等职责让出去,在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一、 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有为”的问题

1.合作探究不是被流于形式就是使用过犹不及

合作探究作为今天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对于合作探究,我们的政治教师却是一方面心领神会,另一方面又“颇为灵活”。在笔者听过的政治课中,认为与其让学生思考讨论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讲得痛快的大有人在;为参加教学比赛备战几昼夜设计探究问题的也不乏其人,这时候学生常被煽动得四射,课堂一片欢腾。问他们平时是不是也这样上课,答案不言自明!学生平时常常失去思考的机会,导致遇事不爱问为什么,上课懒于思考,一切靠教师讲!看书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愿独立思考来解决!做作业不会就抄!讨论问题时,往往很多有益于讨论不断深入的观点,有益于引导讨论不断发散的看法,那些为大家认同的思想,还没来得及闪烁出耀眼的光芒就被强行熄灭了!
不仅如此,记得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企业与劳动者》。上课的教师把学生设计成公司的董事长,以董事长对自己公司的经营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因角色转换、情节复杂感觉很新奇,所以讨论热烈,以至于下课时间到了都没有上完该课内容!大家知道,一节课40分钟,教师如果不能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一节课,着眼于课的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必然会出现一味地鼓励思考和讨论,却不能坚持适度的情况。任务完不成,教师满腹委屈。学生兴致高昂,却又稀里糊涂,不知忙了半天是为了什么!

2.不了解不信任学生,不忍心“麻烦”学生

记得看过一个故事,高钢把9岁的儿子带到美国,一年过去了,一次美国老师给儿子布置作业,儿子从图书馆背回一大书包的书,几天之后,儿子完成了论文《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一个10岁的孩子,就能处理大量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编撰成书。可是我们不少教师不了解也不信任学生,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设置的探究问题常常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或者当探究告一段落,问题已经解决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啰里啰嗦;更有甚者像整理政治原理和练习题分类这样最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事情也由教师代劳了!殊不知,正是这种越俎代庖的“有为”,才造就了许多中国孩子少年早慧,成年后却资质平平,创造力几乎被扼杀殆尽,难以自立自强!

3.死守教条,步人后尘,拾人牙慧

孔子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主张不要盲目地信师,在牢固掌握前人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这其实是对学生变通和创新等非智力因素的要求。对于这些,教师们非常清楚!可是他们一方面提倡,另一方面具体操作时又固执己意。比如:学习政治知识离不开记忆,于是不少教师就一刀切地“要求”学生每天放学留下背政治原理,谁背完谁回家!不仅如此,被众多教师奉为制胜法宝的题海战术,也常常被滥用,甚至超过学生的极限,带来大脑麻痹,精神崩溃,造成机械性的重复。学生没有时间整理笔记和错题、灵活运用知识,可是教师们却乐此不疲。再如: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主要是加强关联内容的横向联系,通常不少政治教师会拿着复习资料上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将其当成“金科玉律”死记硬背。这些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

二、 解决的措施

1.鼓励思考、交流,改变错误对待合作探究的“有为”

合作探究中的探究思考和合作讨论是培养学生创

摘自:学士论文www.udooo.com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另外有古人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强调了讨论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所以要改变错误对待探究讨论的“有为”,就要尊重、利用思考和讨论发展的规律,上课前就要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思考和讨论所需的时间和次数,预测探究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创造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平等、合作的氛围,促使它们“自然发展”,即“无为而无所不为”。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在合作探究中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2.相信学生潜力,改变越俎代庖的“有为”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在某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或超过教师的事例是经常出现的。学生可以超过教师。所以在教学中,要坚决改变那种越俎代庖的“有为”,提倡“无为而治”,即了解并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扬长避短,然后给予良好的刺激,创造有利于学习、探索、感受世界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自觉学习,承担责任,这种“无为而治”,其实就是“不教而教”“无所不为”。

3.提倡灵活变通,改变阻碍改革创新的“有为”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别人的知识结构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学生需要的是自己一步一步地把基础夯实,在牢固的基础知识之上经过艰苦的思考,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还要以形成自己的学科思想和方法为目标,构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才是我们所提倡的富有创意和灵活变通的学习方法。那种步人后尘、拾人牙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必然会使许多学生自信心不足,主动性、进取心一再受创。而要改变这种做法,就必须“无为而治”,顺应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规律,形成灵活变通的习惯和“自由与开放式追问的风气”,鼓励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改革创新的豪情和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才能不断地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责任编辑 袁 妮)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