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学 >> 教学改革 >> 大学教学改革 >有关于文化素质基于校企结合高职教育文化素质培养和实践站

有关于文化素质基于校企结合高职教育文化素质培养和实践站

收藏本文 2024-03-09 点赞:7283 浏览:20150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因高职教育过于追求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文化素质的缺失成为制约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瓶颈。目前高职教育进行了文化素质的诸多尝试,但依然存在着重视不够、教育肤浅化的状况,须从树立多维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开展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文化素质;高职教育;校企结合;教学模式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事实上,综合素质也决定了学生日后发展的空间。目前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中心,是基于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点从事本专业领域内实践的基本技能,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落实在实际层面,是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有些专业乃至整个学校甚至成为了订单式的“岗前培训” 。这种定位目标事实上是过于狭窄了,功利性引导倾向过重,极度强调高职的职业性,而忽视其高等性,过于强调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可直接上岗的工作者,基本完成了职业能力的校企对接,这一点比起一般本科院校要好。但若从长久的发展角度来看,文化素质较低、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识这样单维度的“工具人”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同时高等教育也承担着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如何尽快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水平,坚持与普通高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争取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及发展空间。换而言之,高职教育既要有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同的文化知识与素质教育,同时也要有独属于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学,只有此,才能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迫切要建立自身的办学特色,其定位的方式必然是加大原有强势专业的扶植力度,培养对口企业需要的人才,这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目标。但从高职教育的宏观意义上来看,却是未必如此的,“教育”二字针对的是个人终身具有学习的能力与发展的空间的,不单单是针对某一专业技能的特殊训练而已。就这一点而言,它是高职发展最为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
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会导致学生只是客观地接受,缺乏拥有应有的文化素质为依托,造成学生在人际交往等众多问题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若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便很有可能不能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前行的创造能力,是与学生敏锐的感悟力及适应发展能力紧密相关的。工作之后许多高职学生依然停留在技术工的低层次上,与这一群体缺乏支撑自身继续向前发展的能力有关。
将学生的“能力”简单理解为岗位能力,理解为按部就班地掌握某种特定程序的技术,而事实上,能力是具有综合性的,不仅仅是就业能力,更多的是适应与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重视技能”的定位,需要技能与文化的双重结合,但事实上,往往会导致的是重技能轻人文的状况出现。简单举例而言,在文科范畴内的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写作对个人要求最为严格是逻辑能力,目前高职普遍开设的课程是应用文学写作,课堂教学哪怕是很好的实训,必然是落实到基本的应用文格式规范,其精髓部分依然未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写作能力的提升,在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最后一个环节,从确定选题、构思框架、写作论证及修改润色的过程都是教师发现学生写作问题,提升其能力的全部过程。
专业设置、教学课程、方式策略都应该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获得自我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可设课程为例,许多学校除了必修课程之外,人文课程基本上以选修课为主,选修课又以考查的方式进行,基本上属于凑学分的性质,完全没有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未能将文化知识吸收并转化为素养的一部分。教学方式依然是传统的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是课堂上最为默然的陪衬,这样一来,不仅仅是未能满足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对宝贵生命的一种浪费。
二、对策
针对此,在不改变校企结合这一高职定位目标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要扎实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可作出多种尝试,实现高职文化素质培养的目标。
树立全面立体多维度的教育理念。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环,首先要完成的是“人”的教育,先有综合素养,而后是学有专长。正如杨叔子院士所言:“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平衡的人格发展。也就说真正将技能、素养、道德等相综合的思想体系落到实处,完成高职院校最初设置的理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首先考虑的社会需求问题,通过社会分析、专家论证,对社会所需求的职业人才素养进行详细的剖析,并将其作为专业培养的核心知识与能力,然后据此来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设置与调整,如制定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与设置内容。
课程设置合理。《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因此高等院校应除了专业技能教学之外,适当开设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教育课程,有提升学生文学审美的鉴赏课程等,将文化素质教育以课程设置的强制性体现出来。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理论性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使之略高于高职生普遍能接受的水平,不能按照纯粹的本科院校的理论型人才培养标准来进行,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特定的智力类型、兴趣特点和能力结构等,不能“拔苗助长”。在理论知识教学重心下移的同时,也不能一味地根据学生的实际要求来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理论知识的教学目的是巩固与提升学生的素养,围绕学生的专业教育而进行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在把握教育对象的基础上进行因材施教,完成课堂质量的提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注重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包含了许多关于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的知识,每个专业的发展必定蕴含着许多专家为之辛苦奋斗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产生对本专业的崇高感,以及应有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专业教学还是普通课程,都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以讨论等更具有平等式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素养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渗透过程,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较好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增加图书馆库存量,定期更新刊物杂志,举办各种讲座及各类竞赛,因此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及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也可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提升学生各种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能更加直接地将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众多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学生锻炼的不仅仅是比赛设定的能力,更多的是沟通交流能力、礼仪规范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亲身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与显性的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浸润式的全方位的教学氛围。
校企结合的高职模式,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将模拟与实训中的内容真正做到应用性层面,提前完成教与学的对接。企业师傅走进高职讲堂,高职教师走进企业一线,都是试图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接的良好实践,将校企结合更推进一步的便是工学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优势便是学生不仅仅提前将所学知识应用在企业中,也提前进行了企业文化的熏陶。而其存在的缺憾是一般情况下,教学计划设置的实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进行的工作并不完全同步,甚至是脱节的,若没有很好的及时沟通,学生的“工学结合”很有可能成为企业在某段时间内的短期助手,并未能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此过程的调节是需要多方面的协调的,高职院校要有实训学期或者实训周,能相对自由地来安排时间,同时做好企业的沟通工作,在尽量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协助安排好学生的实习内容,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
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在当今社会下,教师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学生的精神引导者,其人文精神、责任意识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该是高尚的情操去感动人、良好的师德去熏陶学生,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学生,助其塑造正确的人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态度的积极性,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文化教育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浙江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融合中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WJ125YB078)的结项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赖俊辰

源于:查抄袭率毕业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