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新闻传播 >> 大众传媒 >试谈建构国内主流“黄岩岛事件”舆论建构对策

试谈建构国内主流“黄岩岛事件”舆论建构对策

收藏本文 2024-03-02 点赞:5781 浏览:16031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本文以“黄岩岛事件”为样本,通过对国内主流网站对此次事件新闻报道内容、特征和表现形式的定量定性考察,分析探讨如何在网络时代进一步发挥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报道的作用,有效抢占网上舆论的制高点,以期对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网络舆论引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黄岩岛事件新闻舆论舆论建构

一、国内主流网站“黄岩岛事件”解读及舆论建构分期

2012年4月,菲律宾借与美国进行代号“肩并肩”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之机,在黄岩岛挑起与中国船只的海上对峙,进一步加剧了南海局势的紧张,也引发了中菲长达60多年的岛礁之争的一个最为被国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中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措施,最终迫使菲方的行为有所收敛。
国内主流网站在此次“黄岩岛事件”中,以配合中方舆论斗争、以坚决维护领土主权为着基本着眼点,围绕政治、外交斗争全局进行筹划,争取了舆论构建的主动权,达成了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根据舆论建构的不同阶段,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2012年4月10日-4月16日):事态发生,舆论生成,舆论斗争围绕各自宣誓对黄岩岛拥有主权展开;第二阶段(2012年4月17日-5月6日):事态扩大,舆情发酵,双发围绕黄岩岛问题是否国际化展开舆论较量;第三阶段(2012年5月7日-5月15日):舆论走强,形成峰值,舆论宣传配合外交和军事行动形成组合拳;第四阶段(2012年5月16日-6月16日):宣布休渔,舆情趋缓,舆论交锋烈度减小,议题向菲借机扩充军备转移;第五阶段(2012年6月16日以后):菲方撤船,舆情降温,双方舆论斗争逐步归于常态化。

二、国内主流网站“黄岩岛事件”报道策略分析

1、主动作为,有理有节

服从大局、正面引导是舆论建构的基本原则。国内主流网站在“黄岩岛事件”中的舆论斗争,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意图,紧贴事件发展进程,在各个阶段议题选择、报道规模、舆论强度均有所侧重,始终做到服从和怎么写作外交大局:事件发生初期,以外交部表态为主发声渠道,多以新华社通稿向国内外传递信息、表达立场,突出中方对黄岩岛拥有主权的历史和法律依据;当菲方执意将“黄岩岛事件”扩大化、复杂化、国际化时,配合外交部严厉警告,对外发出最强音,有效遏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当菲方表示愿意恢复外交对话渠道,并逐渐撤离船只时,又注重加强舆论引导,不搞论战,不突出两国民间情绪,对于海上渔业纠纷个案淡化处理,避免报道升温,为我海上行动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显然,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行动舆论斗争中,既要注重把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性,努力抢占先机、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又要注意面向民众的宣传引导,坚信党和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方面的能力,凝聚民心,遏制炒作、控制谣言。只有如此,才能不至于落入对方设置的舆论陷阱而处处被动。

2、实时跟踪,立体关注

2012年4月10日后,由菲律宾军舰欲非法抓扣中方渔船引发的“黄岩岛事件”引起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在各方斗智斗勇的舆论交锋中,主流网站实时跟踪事态的发展,对事件走向、中方与菲方各自的行动进行了立体式报道。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新浪网军事频道率先刊发7篇稿件,对事件进行了较为详实的报道,此外,中国军网、人民网军事频道与新浪网军事频道一样,每天对事件进行了实时跟踪报道。特别是新浪网军事频道报道量更为密集。从4月10日到4月20日期间,平均每天的发稿量达到了10篇。从2012年5月7日开始,由于菲律宾继续一意孤行,在黄岩岛问题上有恃无恐,中方外交部发表对菲强势警示性信息,同时中方海上维权、军事演习等一系列行动展开,三家网站的报道力度更是明显增强,形成了全时跟踪、立体报道的舆论态势。

3、议题联动,手段并用

正如中方外交部2012年5月4日召开通报会指出的那样,中方与菲方就黄岩岛的斗争不仅仅是外交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舆论战”。国内主流网站主动设置多种议题,配合中方在法理斗争、经济手段、军事威慑上的联动。针对焦点,伸张法理,菲律宾就黄岩岛主权判别提出的法理依据,一是所谓的“地理临近”之说,二是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歪曲解读,中方通过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新华社通稿《中国对黄岩岛领土主权有充分法理依据》、《解放军报》言论《六大铁证:黄岩岛属于中国》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法理批驳;多措并举,强势出击,在中菲围绕“黄岩岛事件”的斗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中方外交部向菲律宾驻华使馆发出“中方做好应

学术论文下载www.udooo.com

对菲方扩大事态的各种准备”、《人民日报》发文称“忍无可忍就无须再忍” 《解放军报》、中国军网同时发表题为《休想抢走中国半寸领土》的署名文章,这被外界认为是中国想菲律宾发出的最强音;对比驳斥,刚柔并济。

4、统筹大局,内外结合

一方面,内外有别,调控舆论。事件初期,一些西方媒体采用“贴标签”语言制造紧张气氛,渲染南海武力冲突“箭在弦上”,鼓吹“南海一战”已露端倪。一些外媒更是妄称,“中国军方高层已启动临战机制,菲律宾或是首要打击目标”。为避免外媒的炒作对我造成“舆论绑架”,中方一边积极整合对外宣传力量,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舆论斗争,一边对内加强舆论引导,缓释民众心理。人民网军事频道配合《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不同评论,针对受众面不同各有侧重。同时,人民网在整个“黄岩岛事件”的报道中,不做专题、不设专栏,不使用“对峙”提法。新浪网军事频道在2012年5月中旬事态转折、舆论缓解之时,也撤销相关专题。从整体效果看,做到了对外义正词严、据理力争,争取支持,占据道义制高点;对内释理明义、配以解读、引导舆论,不把舆论民意向动武方向引导。从事件发生初期网上“一片喊打”到后期大多数民众赞赏政府处置能力的变化可以看出,舆论宣传较好地怎么写作了“维权”和“维稳”两个大局。
另一方面,外外有别,有的放矢。国际舆论争夺需要充分研究各方诉求,有针对性地建构舆论。在此次事件中,中方对外传播的主要对象是菲律宾、美国、东盟。对菲方侧重主权争夺、戳穿阴谋,揭露菲政府利用黄岩岛问题转移菲民众对国内经济和矛盾的不满,煽动情绪的错误做法。对美方则侧重警示劝阻、遏止介入。中国军网、人民网军事频道、新浪网军事频道转载《美菲军演意欲何为》、《中美不误判亚太不会乱》、《美国不应该被莽撞盟友绑架》等相关言论,直接对美释放信息,迫使美公开表示“美对菲保护不适用于争议地区”。对东盟各国则侧重晓之以理、瓦解阵营,援引东盟政要谈话要点,说明东盟国家无以明确站队支持菲方,印证菲方“失道寡助”的非法主张。

三、国内主流网站“黄岩岛事件”舆论建构启示

1、转变观念,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信息海量、传播形态多元、交互性强等多种优势。在这种“无国界”传播的网络时代,公众获取信息更加多样、快捷和方便,已经很难区分国内国外,对内传播可能产生对外的舆论效果,对外传播也可能影响国内的社会稳定,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内宣的外宣化”和“外宣的内宣化”已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必须遵循“大传播”理念,把对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互联”起来。对内传播更加注意国际社会和境外受众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对外传播也应同时考虑国内受众的思想情绪。

2、把握传播策略,争夺发声的主动权

当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个声音由谁最快发出来。”①不仅是检验媒体权威性的重要尺度,也是能否有效引导国际舆论的前提。传播心理学认为,“首先进入人们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后来要改变这个信息,需花费7倍的功力。”②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的来源更加广泛,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加之受众在信息选择上存在求新、求快的心理,如果不能抢占先机,主动发布信息,不仅容易让国际受众产生疑惑,而且还将失去对舆论的有效引导。根据网络以及各类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主动研究设计好能在不同终端上传播的公众议题,积累适宜各类终端发布的素材,以求在敏感事件发生后,提前进入情况,及时发表信息、评论,以有利的形式、手段、节奏引导舆论,争夺“首应效因”。

3、注重报道技巧,增强说服性

网络时代谁都不是信息发布的“唯一者”,而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当前自媒体的大量涌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实存在,只有加大正面发声力度,不断改进传播技巧,才能增强说服的有效性,才能挤压不实、虚检测言论的散布空间。强化报道的法理点,抢占道义的制高点;淡化报道的“宣传味”,强化报道的“多面理”积极主动设置议程,形成舆论强势走向;把握危机发展规律,有效处理危机事件;重视表现方式,增强报道表现效果
结语
尽管“黄岩岛事件”暂时有所缓和,但应该看到,由于中国周边普遍存在领海划界、岛屿主权和油气开发等利益争端,我国周边海洋权益纷争还将进一步恶化。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政治地位、军事力量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客观上打破了亚太地区的力量均衡,加之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地区、插手南海问题程度的不断加深,容易导致周边国家从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结论www.udooo.com

心理和行动上捆绑到一起,形成一致的对华同盟,产生于我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舆论构建和引导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①吴志明,《分享“战争利润”的现代媒体》,《市场观察·媒介》,2006(2):31
②杜耀峰,《中国媒体新闻创新的突破——5·12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思考》,《新闻战线》,2008(7):22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