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护理 >> 儿科护理 >冠状动脉Z值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冠状动脉Z值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

收藏本文 2024-04-14 点赞:6710 浏览:21842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探讨背景:KD是一种多发生在儿童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由此对于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尤为重要,现超声心动图仍为最主要的检查策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运用日本卫生部所提出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但探讨发现冠状动脉内径可随身高、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国外探讨认为冠状动脉内径与BSA密切相关,运用Z值来评价冠状动脉损害。探讨目的:通过对大量正常儿童的冠状动脉内径的探讨得出最适合的计算冠状动脉Z值公式,并计算KD患儿冠状动脉Z值,与传统冠脉损害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浅析Z值用于KD冠脉损害的可行性与优越性。探讨策略:1、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儿童进行病史询问,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选取心脏结构正常儿童,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记录测量值。并测量身高、体重,分别计算其BSA,对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值进行回归浅析,得出最佳回归模型。根据原始Z值计算公式推算出BSA纠正的冠状动脉Z值计算公式。2、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确诊为KD患儿共28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出冠状动脉内径,并测量身高、体重得出BSA,分别计算其Z值,得出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并与传统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探讨结果:1、共1036例正常儿童纳入。其中男501例,占48.31%,女536例,占51.69%。年龄在0.1岁~15岁,平均6.32±3.76岁。身高在55cm~183cm,平均114.25±25.84cm,体重在4.35~97Kg,平均20.00±12.61Kg。通过比较发现冠状动脉内径与BSA密切相关。2、通过对BSA进行平方根的转换,可得到最佳回归模型,推算出冠状动脉Z值计算公式:Z(LCA)=X-(0.317+2.162×BSA)/0.243,Z(RCA)=X-(0.177+2.023×BSA)/0.236。3、确诊为KD患儿282例,年龄0.12~14.30岁,平均年龄2.75±2.17岁。其中<3岁176例(62.54%),3~5岁70例(24.73%),>5岁36例(12.73%)。男177例(62.90%),女105例(37.10%),男女比例1.7:1。按日本传统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其中冠状动脉损害共51例,占18.02%。按年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作用(P<0.05),<1岁组,1~5岁组,>5岁组运用Z值评价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率均高于按日本传统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结论:1、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以3岁以内婴幼儿多发,男孩多于女孩。2、运用Z值评价冠状动脉损害可提升诊断率,可早期明确诊断。以免造成漏诊。关键词:川崎病论文冠状动脉论文体表面积论文Z值论文

    前言4-6

    中文摘要6-8

    Abstract8-13

    第1章 绪论13-16

    第2章 文献综述16-29

    2.1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评价策略探讨进展16-23

    2.2 Z 值在评价冠状动脉损害中的探讨23-29

    第3章 资料和策略29-32

    3.1 探讨对象29-30

    3.2 仪器设备30

    3.3 检查策略30-31

    3.4 建立回归模型31

    3.5 得出 Z 值计算公式31

    3.6 浅析比较31

    3.7 统计学浅析31-32

    第4章 结果32-43

    4.1 正常儿童组32-37

    4.2 KD 组37-43

    第5章 讨论43-49

    第6章 结论49-50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