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教育 >> 法制教育 >有关于教课利用生物教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有关于教课利用生物教课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收藏本文 2024-02-17 点赞:12078 浏览:47978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 在学校教育中,人文学科固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 人文精神;自然界;社会;他人
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虽然是对学生进行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在这方面上的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生物学科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导科学之一,与人类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能源缺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长过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科学有关。其次,生物学科中包容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如生物科学家在研究生命科学中体现的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因此,生物教学在进行本体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意义重大

一、感受自然,保护自然

初中生物教材以“生物和生物圈”为起点,就是希望培养同学们对生物圈——地球上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关爱之情和不断探索的动力。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件,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课,通过演示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动物课件,如白虎、猕猴等,让学生突破原有的地域、时空,更广泛地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风貌,还有“非典”时期,人们对吃野生动物的看法,所有这些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觉悟,培养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联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善待自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笔者就利用了大量多媒体素材,如成龙和姚明有关保护也省内动物你的视频,得出“没有写卖,就没有杀害”思想,还有每台打印机都是一台锯木机的生动视频,提倡保护深林,尽量用双面打印甚至无纸化办公的意识。

二、关心他人,和谐奋进

本世纪是一个分工和合作的时代,科技的发展决定:每一项发明创造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合作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受到城市家庭生活模式的束缚,学生的自大自私性非常明显,而这些是我们的教育方针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必要教育和谐奋进的理念,塑造学生全面、立体的人格。
首先,探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二十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他们无疑为学生们树立了楷模。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根据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以具体对象(如文具盒、书本)代替物质,即兴表演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如在分析“蝗虫的气门在头、胸、腹的哪一部分”问题时,学生们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更是团结协作,使整个实验快捷省时,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其次,生物学中所包容的人文价值,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新教材中增添了“科学家的故事”,如林奈、李时珍为采集标本,历尽艰辛,从未放弃过,引导着学生们做事看准方向就去努力;还有孟德尔的故事,他大量的观察和研究,隐性显性的判断,引导着学生们要有开拓精神,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二十一世纪,生物科学将更加迅速发展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已是当今社会的特点之一,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细胞移植等等新的变革创新,都使得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有的学生因此立志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讲到无偿献血,号召合格者大胆献血,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是积极的一方面,但也可从课本中,举出反面教材,如在“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一课中结合不少学生爱吃小摊食品的情况,出示了一则“烤鸡翅毒倒一家人”的剪报,引导他们写食品注意有质量合格标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以及药品的使用说明,功效,成分等等。
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与社会沟通与世界沟通,用自己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观点,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总之,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开发有关人文精神的教学资源,开创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局面,引导学生处理好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二十一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冯春杰(1972-),男,本科,壮族,职称:中

一、天等县宁干乡初级中学。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评语www.udooo.com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