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turnitin查重官网> 汉语言文学 >> 非洲文学 >文化遗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进展

文化遗产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旅游进展

收藏本文 2024-03-19 点赞:4911 浏览:11664 作者:网友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旅游产业涵盖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旅游过程中文化特质的融合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的天然内核,是生产性保护的有效路径,文化旅游还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涵养利用。本文指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优势与差距,从政府发展战略、部门工作推进、文化产业视野、企业市场定位,提出可操作性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非遗;生产性保护;文化旅游;文化产业
1008-0139(2012)04-0150-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都是近年来新兴的发展趋势。前者是文化旅游灵魂,后者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突出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质并有效渗透到旅游全过程,使旅游者通过文化差异体验获得精神享受的旅游业态。本文立足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在我国主要是从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演变而来,主要分为十个类别。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称谓一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主要表现。

(一)合理利用需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日本文部省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日本官员均以能剧、歌舞伎、狂言等传统艺术招待外宾,多数乡村设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在我国四川茂县羌寨绣庄中国羌绣(云云鞋)夺得全国旅游商品金奖,北川羌族民俗一条街、特色产品一条街,绵阳的《大北川》、阿坝的《羌魂》等都离不开地方政府支持。要发挥各级民间艺术协会桥梁作用,区分不同情况、分步组织实施、分级开展工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所侧重。政府、社会、企业、艺人几方面进行努力,既是一条发展路子,也是一种发展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在发展文化旅游中积极有效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合理利用需要社会提倡与民众消费

从根本意义上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水平高低,是每个社会成员关心所在。只要中国人还保留过年贴门神、贴窗花的习俗,就自然能留住木板年画、民间剪纸,至于门神什么样,门神是谁,剪纸的内容是不是原来那样,则可既保留传统又有所创新。但如果中国人都去过情人节、圣诞节,没有了我们自己的民俗节日,与之相关联的节日文化无所归依,又何谈利用传承?《云南映象》中的舞蹈元素,甚至70%的舞蹈演员都来自于田间地头,对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合理利用需要正确认识选择发展路径

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利用,实际上加大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体的。利用,不能丢掉文化赖以生存的根基妄言,既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又要怎么写作于当代。传承,需要更好地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保持时代生命力。内涵与载体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是利用方式的多样性。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自贡彩灯技艺、羌笛演奏、蜀锦、蜀绣、绵竹年画、吉祥面具、川北大木偶、阆中王皮影、泸州油纸伞、甘孜唐卡画、乐山蝴蝶翅画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进一步受到旅游青睐,在文化旅游中反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陈出新,融入文化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现实有效的路径之一。
二、非物质

源于:查抄袭率本科论文www.udooo.com

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优势
旅游产业作为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过程实际上蕴含大量非物质文化资源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溯源到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如原始乐舞、口头歌谣、工艺技能、图腾崇拜等,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旅游核心

文化在旅游业的定位和融入直接关系到旅游的可持续性品位,在文化旅游中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使文化旅游黯然失色。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旅游品质档次,增强旅游吸引力方面,一直发挥着隐性的核心作用。国家旅游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2009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相关市州推出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少数民族艺术节、观音故里旅游节,就是一个充分的证明。早在2004年的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就推出丽江国际东巴文化节等40项民族文化活动,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而东巴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成就了丽江文化旅游品牌,旅游又反过来为其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有效载体。文化旅游,门票不应是收入的唯一或主要,应该在更多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上下功夫。

(二)现代人垂青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准、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旅游者回归感受领悟到不同民族不同时期“活的”历史与精神家园。丽江古镇的雪山风景、小桥流水、民居建筑是与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整体表现的,迎合了当今都市对于回归自然、体验民俗、休闲度检测、文化交流、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需求,吸引着不同人群一次又一次的留念往返。据统计分析,以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游览为目的海外旅游者,占来华游客的绝大多数。西藏以其1700多座古建寺庙、壁画、唐卡画、岩画、碑铭石刻等藏传佛文化景观和独特优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三)旅游消费将追求高品味文化

旅游初期是以游山玩水为主旨的出行,中国人叫旅游,韩国人称观光,德国人谓交往。无论叫什么,关注目光首先是投向确切的景区景点,但消费的是文化独特性。纵贯古今只有自然山水与独特人文结合,山水才有灵性。正是基于此,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传统影响力,自然山水恒定,非物质文化则可随着时代社会需求创新变化。如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年画、羌绣等在形式与内容上传承与变化就是例证。

(四)非物资文化资源的四川特征

提出这个问题,是想强调在促进非物资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还要清楚看到四川与非物资文化遗产相关的资源十分丰富。有的虽然眼下没有进入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但同样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这就需要我们整体把握、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合理利用。从整体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五个特色:资源齐全、民俗多彩、区域差别、特色鲜明、遍及全省。如成都周边及川北区域的古蜀道教及三国文化;阿坝、甘孜、凉山区域的藏羌彝多民族文化;川西南、川南为区域的佛教、长寿、诗书、盐酒、恐龙、彩灯等多元文化等等。这些珍贵的非物资文化资源是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的宝贵财富。

(五)四川文化旅游已有很好基础

如川剧、川菜、川酒、皮影、木偶、杂耍等民间文化以及民间工艺美术风格,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文化场所等,通过文化旅游发展已有较好的商业载体。多年以来,四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参与九寨沟旅游环线、藏羌彝文化走廊、地震遗址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古蜀三星堆金沙遗址、三国文化旅游线、川陕甘红色旅游线等精品线路的打造运营,在融入藏羌彝文化体验旅游经济区、龙门山休闲旅游经济区、三国文化旅游经济区、大熊猫国际旅游区等旅游经济区的规划实施过程中,已经为该地区进一步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层级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客观评价,四川文化旅游早已在实践中悄然兴起,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全省旅游产业。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四川是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区,也是非物质文化资源富集省。但文化旅游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称,文化旅游发展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相称,制约了全省旅游资源整体优势发挥。

(一)思想认识不足

在长期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路子的惯性作用下,对文化旅游的发展潜力认识不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缺少自觉性、主动性。在战略思想上,尚未真正确立旅游产业、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

源于:毕业论文致谢词www.udooo.com

合理利用共同发展的思路。门票经济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链较弱,复合型人才缺乏等。

(二)体质机制不适

四川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整体上看主要分属于文化、建设、宗教、文联、民委、国土、地质、林业、旅游、经信等多部门。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申报一条线、散落在民间”,分属国家、社会、机构、个人,点多线长,客观上保护利用的难度很大,难以形成拳头。政府扶持力度有限,而社会力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路径也不明。

(三)文化创意不够

对文化生产力作用认识不足,进而缺少深入系统研究,以致内容形式缺乏新意,创意人才较为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利用、挖掘整理、创意提高等工作,与旅游产业“两张皮”,存在急功近利、浅层次、低程度、低品位。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发展路径

四川门早在十余年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就清醒看到文化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联系,采取主动推进与有机融入的方式,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推进旅游产业质量提升和结构调整。如今文化旅游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门类,得到国家、国家旅游局确认。抚今追昔,需要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研究其发展路径。

(一)建立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中具有核心引领作用。提升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水平,有利于推进四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利于老百姓增收致富,有利于生态绿色产业发展。为此,要以国家有关加快发展旅游业、振兴文化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见为中心,围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和现代怎么写作业地位,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发展;以贯彻国家、国家旅游局有关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契机,进一步明确文化旅游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地位,选择适当区域积极申报两部局文化旅游试点区;坚持地方政府统筹协调主导,建立由相关部门之间协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工作中做到“五统筹”,即规划统筹、资源统筹、项目统筹,品牌统筹、营销统筹,在县(市、区)则可采取文化与旅游部门合并体制;要在旅游立法中,将发展文化旅游,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纳入制度完善。

(二)实施城市文化旅游形象战略

城市是人的创造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于城市,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独特精神展示。通过积极完善城市文化设施、注重城市区域非物质标志性特色建设,使自然山水、历史文化资源、标志性设施、建筑、道路、桥梁与城市相融合,把城市的基本功能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把我们最想展示、最值得展示、最应该展示的文化特点表现出来,这样城市就更是一个富有整体吸引力的文化品牌。例如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城市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窗口,是重要文化设施,更能丰富游客对一个城市的认知。世界上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都十分重视博物馆文化,像国际知名的海根古姆博物馆对提升当地城市形象就非常成功。把城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提高公民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提高社会文化水准整体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所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展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也有利于增强自豪感和影响力。如以世界遗产旅游的标杆城市为主线,打造成都市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区,就很有现实意义。

(三)主动推进融入旅游产业

面对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文化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做好发掘整理、加工提高,由无为变有为、由被动变主动、由配角变主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及资源种类十分丰富,差异较大,在融入文化旅游中应该遵循旅游产业规律,实行更大空间的摸清家底整合推进。开展非物质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活动,依据资源可利用价值,分类清理,编制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名录,编制非物资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发展项目与课题研究一体,重大课题纳入各级重点科研计划,尤其要关注汶川特大地震震后恢复重建带来的非物资文化资源新变化;调研规划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旅游商品市场和工场,结合文化体制改革,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企业合作,支持社会力量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兴办相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开展创新活动,当好传承者、弘扬者、创造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人员培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这里要指出,文化旅游很需要非物质文化元素,但不是什么注入都有价值,要注意内容和形式和谐,内容不能牵强附会,要与本地文化相融合,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文化品位。

(四)开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实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都是旅游热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博物馆旅游,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明显。二是结合已有旅游线路或在景区新开辟线路,从一个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事件着手,进行线路设计、民间表演、音乐使用,让旅游者一路旅游一路感赏,享受一个完整的“故事”浸润,带来山水有情、草木传神,产生旅游意趣,并开展相关产品的开发,如戏曲用具、脸谱、画册、乐器、纪念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是一项很具魅力、很有潜质、具有操作性、市场也看好的文化旅游工程,期望企业家与相关机构,专业人士联袂合璧,共同行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新市场。

(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区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的基础上,顺势而为选择在文化生态环境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建立主题园区,成为活文化集聚区、生态博物馆、民族特色村等,已被证明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利用方法。在园区内,要建立优秀民间艺术文化企业、艺术产品、艺术怎么写作、艺术活动,形成投入运作体制和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就像四川卧龙熊猫自然保护区一样,成为研究、保护、繁殖、输出基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区,要充分尊重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坚决保护不可再生的文化与生态资源生存环境的历史风貌,对传统技艺类的可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合理利用,为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注重原真形态的表演编排。规划养生养老生态体验区,挖掘中医药、藏医药、易经、、道教、佛教、儒教典籍中的养生健康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华传统养生怎么写作社会惠及民生。

(六)完善提升各类文化节庆活动

晟近几年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方兴未艾,如北京地坛文化庙会、自贡灯会、都江堰放水节、潍坊风筝节、沈阳秧歌节、广西民歌节、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九寨沟民俗风情月、汶川古羌文化节、马尔康嘉绒锅庄艺术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主角,产生极大吸引力,对提高地方知名度,促进地区发展起到催化加速作用。如一年一度的自贡彩灯已经成为当地每年一季度拉动旅游发展的核心力量。而近年来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取得的海内外影响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次比一次好,在一系列区域常

源于:标准论文格式范文www.udooo.com

态性的节庆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有可为。

(七)做好文物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

在历史遗址、名人纪念地、博物馆等文物遗产门类中,需要主动积极做好与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有机结合。如在鹤鸣山、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水利工程、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酒坊遗址、战争遗址、古盐井、恐龙化石群、乐山大佛、蜀南竹海等有形景区,融入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可以有效构成多彩多姿的文化旅游消费链。其中不可忽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它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旅游者大都在旅游过程中,大多愿意购写当地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的研发,不能只是仿制复制,应将所负载的历史文化信息与现代美学观念相结合,要加强对原创知识产权保护。
(八)加大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产业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有效进入旅游产业,需要更好的文化创意与整合营销。这就需要重视文化创意在旅游产业中的作用,重视创意人才生产力,发挥文化创意社会团体机构作用。如,借助国家驻外机构、国家文化主题年、国家旅游发展年等大平台,通过文化创意,进一步展示四川多样性人文历史,在“天下四川·熊猫故乡”的旅游主题宣传中,要研究融入数千年古蜀文明多元文化的深层问题。再如,结合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周活动,通过文化创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结合,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文化旅游商品推广等。其三,面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创意,帮助其选择符合自身艺术规律的方式方法融入文化旅游,深入到产品和怎么写作的设计、经营、管理中去。如剪纸、石雕、泥塑等传统技艺,要与时俱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表演艺术,要传承发展,以艺术感染融入旅游演出。
(九)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业思维
实质就是把文化产业的思维方式发展方法,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市场配置与保护利用;像扶持文化产业那样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发展,培养各类经营管理、研制开发人才,重要的是对融入文化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人员既要开展培养,又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传承,主要以记忆、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一代默默传承,处在一种“活”的状态,与技艺者、表演者、知识者密切相关,与特定民族、群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交融在一起。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的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恢复重建中,以文化产业的思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得到提升,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由过去的自然观光型向文化体验休闲度检测并重型转变取得效果。
(责任编辑 翟琨)

copyright 2003-2024 Copyright©2020 Powered by 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 粤2017400971号